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人生 > 勵志人生 > 諾蘭力作《盜夢空間》電影精選觀後感五篇

諾蘭力作《盜夢空間》電影精選觀後感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諾蘭力作《盜夢空間》電影精選觀後感五篇

諾蘭力作《盜夢空間》電影精選觀後感五篇

導語:《盜夢空間》的劇本醞釀於10年以前,那時諾蘭剛剛完成處女作《尾隨》,正拍攝那部在敘事方式上具有巨大顛覆性和實驗色彩的《記憶碎片》。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幾篇精彩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諾蘭力作《盜夢空間》電影精選觀後感五篇

觀後感一

盜夢空間是我看過的最好電影之一,場景的設置十分多樣,而且,我一開始,根本就沒看懂怎樣回事,直到影片進行到一段後,纔開始慢慢地有些看懂,就是這個盜夢空間,讓我開始對男主角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奧開始有了較深的印象,雖然在泰坦尼克號的片段裏我就見過他,但是直到盜夢空間,我纔開始真正感受到他的魅力,用楓的話說,是:他的眼神,很犀利。

盜夢空間的劇情進行地十分快速,一開場就把主角基本上都給出場了,此刻回想這個片,我忽然想起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奧總是有着不少逃亡的鏡頭,即使是狼狽的在逃跑,卻在槍林彈雨中仍然表現地那麼能幹,有些畫面很滑稽,比如在盜夢空間裏,他爲了躲過康柏的追擊,被列車夾在牆裏的那個難受樣,實在好笑。

那個造夢者的女生的初次面試我覺得很經典,你看她的表情,她的眼神,多麼的有意思,一副不肯被小看的樣貌,她很厲害,而且十分的有個性,是我喜歡的那種類型。

其他人物在劇中也是舉足輕重,比如那個費雪小帥,比如那個僞裝者,但是還是主角給我的印象最深,他的那份痛苦,他的那份內疚,還有,在刺客說的那句話:

在泰坦尼克號,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奧說:你挑我也跳,而到了盜夢空間,里昂那多迪卡普里奧則說:你跳我不跳,看到他成熟了,我們留下了欣慰的眼淚。

盜夢空間影評精選

費里尼說:“夢是唯一的現實。”在我看來,這句話是繼弗洛依德寫下“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之後對藝術(電影)與夢境之間關係的進一步強調。當人們置身於電影院,放映廳的燈光暗淡下去,觀衆就彷彿閉上眼睛進入睡眠,同時也投入到銀幕上呈現的夢境之中。如果把電影視爲某種夢的觀點在美學上不那麼貼切的話,以電影這一媒介去呈現人們的夢境世界則是許多導演們熱衷於嘗試的資料。費里尼的傑作《八部半》正是以超多超現實的夢境表現它的主人公當下所處的現實,電影中的夢境資料成爲比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對象。在這一“電影—夢境—現實”的譜系上能夠列出許多大師的傑作:黑澤明的《夢》、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盜夢空間》並不處於這一譜系之上。這樣評價並非爲了擡高那些大師而貶低諾蘭,諾蘭在這部電影中呈現的夢境世界與那些電影是如此不一樣,以至於它們之間幾乎缺乏可比性。在費里尼、伯格曼等人看來,夢是超現實的語言,“夢是唯一的現實”的原因在於超現實比現實更爲真實。而在《盜夢空間》中,夢就是現實,它甚至比現實更貼合邏輯,更遵守現實世界的原則,它也許能夠透過“夢中夢中夢……”的方式變得無限複雜,但這種複雜與人們在玩益智遊戲或者穿越一個迷宮時所遇到的複雜並無不一樣,而人們在夢境中追尋的東西與在清醒時忙碌追逐之物也並無不一樣。於是,夢在那裏變得乏味起來,儘管電影本身並不乏味。

觀後感二

新學期的第一個週末,剛好《盜夢空間》上映,我約上三兩同學,一同去購物公園的五星電影院搶險觀看。

不愧是熱門電影,來看《盜夢空間》的人還真多。我們排隊買票之後,趕緊進入放映廳,等待開映。

終於,電影開始了……

故事在一個一個“扣”的揭開中展開,整個電影劇情在親情、愛情、和驚險刺激的場面中深入,在萊昂納多重回現實中結束。

若觀看了這個電影后,不禁被導演諾蘭的敘事方式和創意手法所折服,故事在夢境和現實中不斷交錯,故事情節盤根錯節,讓我看了不禁拍案叫絕。

影片中的主人公似乎是迷失在現實與夢境中,已經完全模糊了,分不清現實還是夢境。由此,我聯想到了我自己。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成爲一名作家,我只喜歡語文、政治、歷史,而不喜歡理科。我文科成績很好而理科成績一塌糊塗。

但是現實是,我必須通過中考才能上高中、通過高考才能上大學,上了大學才能更好的實現我的夢想。而以我蹩腳的理科成績,很難上到好的高中,也就很難上到很好的大學了。

我一直處在糾結中。看看了《盜夢空間》,經過深思熟慮,我明白了現實與夢想的區別,我必須處理好我現在的顯示問題,我必須把理科學好,考上好高中、才能繼續我的夢想。

《盜夢空間》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我很喜歡。

觀後感三

電影《盜夢空間》是一部美國的科幻大片,其中應用了很多現代科技理論和生物技術原理,現代科技的鏈接技術爲電影帶給了技術支持。

爲了展開和康博公司的較量,柯布一行人選取在夢裏行動,這樣既避免了現實生活中的傷害,又能在對方最薄弱的時候獲取對自我最有利的信息。所謂夢,就是人的潛意識,透過進入人的潛意識而獲取有用的信息,這樣做雖是違法的,但這種行爲應用在現實社會對於很多商業戰爭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電影中,柯布是造夢者,他有很多的造夢理論,聽上去是很複雜難懂的,但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在人的潛意識裏,只有自我是核心,其餘都是記憶映射出來的影子,影子都會關注着核心,所以人在自我的夢中永遠是主角。

利用人的潛意識進行活動的技術在很多電影中都有應用,電影《阿凡達》就是利用了生物連接技術,用人腦的潛意識進入潘朵拉星球,在另一個空間中進行人類活動。電影《危機解密》也是利用了生命垂危之人的潛意識讓人在另一個時空內繼續存活。

高端的現代科技爲很多電影帶給了技術支持,而本片也是在原有的技術構想下構成的。

電影《盜夢空間》以其宏大的空間場景和巧妙的配樂效果贏得了世界觀衆的青睞和關注。本片無論是從藝術欣賞方面還是技術實現方面都有其分析的價值和觀賞的必要性。對於觀衆而言,視覺的衝擊力和聽覺的享受性是一部影片藝術性質的重要體現。然而,科幻片的技術支持更加重要,有些現代科技比較難以讓人理解,但是作爲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透過影片情節展此刻觀衆面前就變得通俗易懂了。如此看來,本片贏得很好的口碑並不是空穴來風。

觀後感四

我是一個喜歡做夢的女孩,真正的夢。

不管是被忠實的鬧鐘驚醒,還是悠然醒來。總是習慣地回想一下:我夢到了什麼?美滋滋地重溫一下後才捨得起牀。因爲夢的存在,我感覺收穫了兩個人生——現實的和虛幻的。可不管是哪一種,我都是自己的主人公,都牽動着每條神經,真切地感受到喜怒哀樂。從內心深處來說,我更喜歡夢中的世界——天馬行空,美好的,我會偷偷地懷念;恐怖的,我會慶幸這只是夢。

很早之前,讀過《科幻世界》中的一篇有關"夢"的小說。主人公不堪現實世界中的壓力,靠買來的一臺做夢機器發泄內心的不滿,找到做人的自尊。最後,整個人處在一種現實與虛幻交錯的混沌之中,走向滅亡。着實爲主人公的不幸心痛了好長時間。

《盜夢空間》的橫空出世,讓我對夢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思索。這只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環環相扣的情節、心思縝密的內在邏輯,讓你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實存在。

影片以插敘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一開始,一身狼狽的主人公杜文被帶到了一位位高權重的老者那兒,當遲暮的老人轉動手中永不停歇的陀螺時,故事展開了。

老人叫齋藤,在商業上是個呼風喚雨式的人物。爲了竊取商業情報,他被一羣盜夢者盯上了。一層夢境不行,再加一層,就像負負得正一樣,齋藤迷惑了。可他畢竟是個老奸巨猾、警惕性、意志力超凡的人。一個小小的細節,讓他洞悉了一切都是夢境。任務失敗,杜文只得繼續逃亡。

沒想到這一次的任務,讓"受害者"齋藤想到利用盜夢者來在競爭對手身上種植意念,打垮對方。如何才能回家?這是杜文這輩子最大的夢想。被控殺害愛妻的的兇手能回家嗎?家中的兩個寶貝現在還好嗎?齋藤這個聰明的男人抓住了杜文的七寸。於是,一場交易達成了[]。

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杜文快找到了合作伙伴。其中,愛蓮的出現無疑讓這部片子增添了一抹亮色。愛蓮青春逼人,腦中充滿了稀奇古怪的想法,由她來充當造夢師再合適不過。用杜文的話來講,那就是"神乎其技".然而,也正是這個聰明的女孩走進了杜文的夢中,盜走了內心深處的祕密——美穎。

美穎是杜文最大的痛,死死地糾纏着他,讓他在現實和夢境中錯亂。每次,都得依靠"標誌物"——陀螺才能確定自己所處的世界。他的心魔會解開嗎?他要愛蓮造的夢不要出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以免迷失自己。而自己卻一直按着回憶,帶着生活的點滴來做夢。

《盜夢空間》(Inception)又名《奠基》,編劇兼導演是克里斯托弗·諾蘭,2010年出品,這部影片獲得了第83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剪輯、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效果四項大獎。

《盜夢空間》以其極具想象力的空間,給觀衆打開了夢境之迷,讓每個觀衆從影片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脫離現實卻又浮塵於現實之上,帶領觀衆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爲“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

《盜夢空間》關於夢境的設計是:他們的第一層夢境是尤瑟夫的夢境,是在一座大城市裏;第二層夢境是亞瑟的,在一座酒店裏;第三層夢境是費舍爾的,在一個雪中要塞;第四層夢境是科布的,在科布和他亡妻曾經進入過的迷失域;第五層是潛意識邊緣。每進入一層夢境,時間會慢二十倍(即大腦思考速度加快),10個小時的航程,1層夢要1個星期,2層夢要6個月,3層夢要10年……但可以用協同刺激來喚醒。

《盜夢空間》整個故事情節扣人心絃、思路嚴謹,兼具幾何學、邏輯學、物理學、建築學等各種學科,令人回味無窮。它那錯綜複雜的情節設置、眼花繚亂的動作編排、扣人心絃的陷阱轉折、充滿詭異的窒息氛圍,就像一座精密紛繁的迷宮,即使徜徉數遍,仍能讓人有意猶未盡、神祕莫測之感。

熒幕上,一首夢之跌宕曲喧囂上演,分崩離析的高樓大廈、扭曲地心引力的街道、無跡可尋的顛倒空間,讓我無比震撼。電影的各種精彩的鏡頭和精湛的拍攝技術讓我難忘,讓我對編劇兼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更加敬佩!

觀後感五

《盜夢空間》的劇本醞釀於10年以前,那時諾蘭剛剛完成處女作《尾隨》,正拍攝那部在敘事方式上具有巨大顛覆性和實驗色彩的《記憶碎片》。無疑,《盜夢空間》在敘事的複雜性上遠趕不上《記憶碎片》,但是作爲一部商業電影,本片確實相當挑戰觀衆的腦力。電影中的人物行動在不一樣的夢境層次上展開,每一夢境層面的事件都會在其他層面上產生反應,當夢境進入到第三層第四層時,導演務必透過快速的平行切換使觀衆瞭解那些具體的微小變動,使觀衆得以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個大型的夢中夢中夢……的整體面貌。相信許多觀衆在觀影過程中把超多腦力都花在了辨別眼前的是第幾層夢境,並推測它將對另外幾層夢境產生的反應上了。這部電影尤其具有特點的是:每一層夢境的時光流速不一樣,每下一層夢境要比上一層夢境的時光慢20倍,這就又爲敘事增加了難度,導演務必對每一層夢境的敘事時光拿捏地十分準確。電影中的五層夢境(如果算上電影的開放式結局的話還有第六層)還只是敘事的縱向層次,電影有兩條橫向平行的敘事線索:“觀念植入”的敘事主線,以及柯布和他妻子之間的情感副線。橫向與縱向相乘之後,本片變得千頭萬緒,如果不是諾蘭這樣的敘事天才的話,平庸的導演根本無法處理。《盜夢空間》的觀衆在耗費了超多

腦力之後,相信都基本看懂了電影的具體情節。

與《記憶碎片》一樣,《盜夢空間》在敘事上並非沒有漏洞:電影在進入第四、第五層夢境時開始有點含糊其辭,比如齊藤在第三層夢境死去後按照前面的劇情邏輯就應進入“潛意識邊緣”,柯布進入的第四層夢境(即他與其妻子共同構築的那層夢境)也被稱爲潛意識邊緣,但對於柯布爲什麼沒有在第四層而進入了第五層(即影片序幕中柯布見到老年的齊藤那一層夢境——如果不承認這是第五層,便無法解釋齊藤的變老)才把齊藤找回來,電影沒有給出解釋。另一個明顯的錯誤是,齊藤是在柯布進入第四層夢境之後才死去的,柯布不可能明白齊藤已死而要去找他。()還有一個缺陷是,在建築師建造的各層夢境場景之間並無劇情邏輯上的聯繫,尤其是雪山堡那段,幾乎完全能夠視爲導演爲加入動作片元素硬塞進去的。這些瑕不掩瑜的漏洞並未太大地影響觀衆的觀影質量,因爲這種新奇、大型、複雜的敘事方式與電影的類型元素混合起來之後,已經足以使《盜夢空間》成爲一部高質量的商業電影。尤其對中國觀衆而言,《盜夢空間》仍舊算得上目前國內商業電影只能仰望的“神作”。但是,我務必說,《盜夢空間》還談不上完美的商業電影,這是基於兩點:一,電影始終缺乏一個英雄,缺乏一個具有足夠厚度的主人公;二,《盜夢空間》具有很高的

智力挑戰,但卻只有很低的情感穿透力。

我一向是諾蘭的擁躉,他的電影我差不多部部喜歡,在他的七部長片中我尤其中意《尾隨》和《黑暗騎士》。《尾隨》也包含了複雜的敘事技巧,但更讓我觸動的是其中包含的關於“孤獨”的主題,諾蘭在那部電影中刻畫了一個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主人公。《黑暗騎士》堪稱完美的商業電影,諾蘭在經典的哥特式、漫畫式誇張的蝙蝠俠之後創造了一個新的英雄,但他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超級英雄,而成了一個被善與惡割裂的杯具英雄,成了關於歷史的道德隱喻。商業電影要牢牢抓住觀衆的內心,僅僅依靠娛樂因素甚至智力因素是不夠的,它務必成爲某種意識形態,使觀衆從中瞥見自我所處的現實。《盜夢空間》卻沒有到達這個層次。列奧納多的柯布是一個遭受家庭倫理變故的男人,但導演或許太專注於他的敘事了,使得柯布與他妻子之間並未表現出真正的情感深度,柯布也始終沒有像蝙蝠俠那樣變得人格化;在次要人物方面,艾倫·佩姬飾演的建築師始終遊離於柯布和他妻子的情感之外,她時而闖入他們的情感之中,但卻並未真正以情感參與他們的生活,因此最後她將柯布從記憶的牢籠中帶出也顯得不那麼有說服力。我想,這部電影缺乏情感穿透力的原因之一是諾蘭將太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敘事時光之上,而忽略了表現人物所必需的情感時光。

比如,柯布和他妻子一齊在意識邊緣遊離了50年,50年已足夠使任何膚淺的情感變得嚴肅起來,但對於觀衆來說,50年的感覺只是他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一瞬間——在下一個瞬間,他們已經在忙於理解新的信息,忙於推敲這些信息與其他層次夢境之間的聯繫了。

盜夢空間觀後感影評精選

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盜夢空間》是一部集藝術審美和技術追求於一體的美國商業類型科幻大片,該片讓主人公帶領觀衆在夢境與現實間遊走,如此虛實結合的設計或許會讓觀衆產生疑惑,不清楚主人公身在夢境還是現實,所以導演爲影片製造了很多元素來區分夢與非夢的狀態。好萊塢的大製作影片通常以場面的宏大、場景的華麗、特效的設計著稱,而本片不但集合了這些商業元素,還存在藝術的可觀性。有人說,《盜夢空間》是“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這樣的一個定義既說明了該片的藝術欣賞價值,同時又體現了其技術實現的研究價值。

宏大的空間場面創造視覺衝擊力

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夢境與現實的交錯讓觀衆目不暇接。夢境在本片佔了很大的空間,導演投入資金爲夢境製造了很宏大輝煌的場面,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東西,都透過夢境完成的。製造夢境就相當於建造一座迷宮,場面的奇幻之處讓觀衆大飽眼福,幾何的構圖、建築物規則密集的擺放排列都給觀衆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大雨漫天、車水馬龍,馬路上由於大雨的沖刷而顯得混亂不堪。一輛火車行駛在馬路上撞了好幾臺汽車,使馬路更加處於癱瘓狀態。這個夢境中所發生的事情在現實中是不會出現的,但也正因爲情節如此設計才使觀衆區分開夢境與現實的關聯,從而更好地理解全片。在夢境中,撞車事件頻出、槍擊爆破場景頻發,這種畫面往往能夠帶動觀衆的緊張情緒,從而有身臨其境之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所帶來的藝術美感使本片更加吸引觀衆,增強了本片的商業性,同時也不乏藝術欣賞性,可謂是一舉雙得。

導演爲了展現夢境中場面的宏大,採用了縱橫交錯的鏡頭運作方式,緩慢地推拉延伸使場面更加波瀾壯闊。在夢境被毀壞的那一刻,夢境中的建築物頃刻毀壞掉,碎石砸下、鋪天蓋地都是揚塵,導演運用慢鏡頭更加突出了氣流的力量感,造成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

在夢境中,槍戰和開車的場面導演利用晃鏡頭展現,使畫面質感並不清晰,卻更加體現了夢境的不真實性,以及主人公內心的混亂和迷茫。主人公柯布痛喪妻子,在他的夢境中,妻子再次復活,生活在他的夢境中,應對妻子與他的回憶,他內心是無比恐懼和痛心的。在夢裏看到妻子與自我低語,導演用微微晃動的鏡頭展現了柯布內心的小小恐慌,在應對妻子時他似乎毫無勇氣應對,這也是他夢境中的軟肋。

多變的音樂特效製造強烈緊張氣氛

電影若想凸顯出氣氛的緊張感和壓迫感,音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較弱跳動的音樂能夠營造神祕的氣氛,漸強寬廣的音樂能夠製造緊張的感覺。

在柯布先生第一次帶領阿麗瑪德尼進入夢境時,周邊人物都注視着夢境的核心人物,也就是阿麗瑪德尼。導演在此處設計的音樂十分詭異神祕,若有若無、恍若空靈。當夢境空間結構發生改變,馬路向上翻折,讓空間變成一個循環的狀態,這時的音樂漸強,展現了場面的宏大氣魄。

夢境中,柯布受人追擊,混亂的場面配上雜亂無章的歡快音樂,更加增強了追擊場面的動感,同時表現了柯布內心的緊張感。爲了表現打鬥場面的激烈,導演用強烈低沉的音樂與畫面配合,主旋律很穩重。柯布被卡在牆縫間時,音樂戛然而止,只留下緊密的鼓點聲,這樣的處理更能夠凸顯緊張氣氛,也爲人物的命運進行了留白,引起了觀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質疑,增強影片的節奏感和可觀性。

片中,大部分的情節是發生在夢境中的,人物進入夢鄉之時,導演往往加上舒緩的音樂,好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讓觀衆隨着主人公放鬆。當柯布在夢中與妻子相遇時,妻子往往用氣息微弱卻十分有女人味道的語氣和他說話,這時的音樂往往充滿了神祕感,聲音幾乎是空白的,隱隱能夠聽到一些聲響,卻仿若是自然的風聲,十分親切隨和。導演似乎故意將人物的呼吸聲放大,那種聲音直接壓迫觀衆的心臟和聽覺神經,製造了強烈的緊張感。

導演在不一樣的狀況下應用不一樣的音樂,恰到好處地增強了影片想要表達的效果,不但很好地刻畫了人物心理,而且對於人物關係和情感的表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