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人生 > 勵志人生 > 《兵臨城下》觀後感三篇

《兵臨城下》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K 次

《兵臨城下》觀後感三篇

《兵臨城下》觀後感三篇

導語:這部影片,場景宏大,具有史詩風格:炮火覆蓋下的斯大林格勒到處是斷壁殘垣,由於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壓而變得泥濘的土地,甚至蘇軍土黃色的厚重的軍裝,無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不得不承認,國外拍的戰爭題材的影片,在真實性方面比我們強多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兵臨城下》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兵臨城下》觀後感三篇

篇一:

《兵臨城下》觀影小感

看了一部傳說中的經典電影,《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發現它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經典。

首先說一下我爲什麼會選擇看這部電影。作爲一個雄性生物,我想大部分雄性生物都和我一樣對“槍”,尤其是“狙擊槍”,有着一種生理上的、特殊的、莫名的衝動。在這種衝動的唆使下,我花了15分鐘將這部高清雙語的經典電影留在了自己的硬盤裏,之後又用了2小時11分鐘看了一遍。不得不說,我對清晰度和很滿意。

說完了原因,再說一下感受。在傳說中,這是一部可以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電影,是講兩個陣營的絕頂高手,在心理、戰術、技術等各個層面面終極較量的電影。對這樣的傳說,我很失望,因爲從始至終我都沒有熱血沸騰過,倒是因爲氣溫低而打了寒顫。通篇之中少的可憐的槍戰(說狙擊戰更合適)鏡頭中,也根本看不出來技戰術的層次,倒是德軍少校的凌空爆頭有點意思。對決更多是體現在對那個“雙面小間諜”的利用上,可憐的孩子就這麼無端端地捲入兩個高手的較量之中,最後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孩子的真相。而瓦西里同志,最終還是靠他粗糙的槍法爲孩子報了愁。

還有一點,就是感情戲部分。這是電影的另一條主線吧,美國電影導演總是喜歡用這樣的方式讓英雄們接一接地氣兒。但是這個感情戲實在是太那個了吧!連傻子都能看出結果的戲碼,好像是爲了挑戰我們的智商,絲毫沒有糾葛的劇情對我這種看慣中國電視劇的人沒有一絲吸引力,對這部分內容中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女主角的pp了。就這麼一條看爛了的、不倫不類的、絲毫沒有促進劇情發展而獨立的主線,可以說是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失望的部分了。

最後,還得說一下,美國人拍電影歷來政治色彩都很濃,這次也不例外,嗎咧主意被批判的體無完膚。意識形態的東西就是這樣,習慣了。

好吧,其實這個電影並不是爛片,你要是喜歡戰爭電影的話,還值得一看,就是別抱太高希望吧。

篇二:

《兵臨城下》的故事圍繞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兩個頂尖狙擊手間的較量展開,蘇軍一方是牧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則是容克貴族、狙擊手學校校長——科寧斯少校。因爲是商業片,爲迎合大衆的收視嗜好,影片着重渲染兩人之間的種種恩怨對決,並且加入了一段愛情故事。戰爭場景也很宏大,富有視覺衝擊力。影片的教育意義在結尾通過蘇軍政委臨死前的對白傳達給觀衆:“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義迷夢,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實現。”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卻是那位納粹槍手——科寧斯少校。作爲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場並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氣質,舉手投足間散發着貓科動物般的自媚、優雅和從容。細膩、溫文爾雅的貴族風度下,則是內斂的堅強鬥志。當上級誤認爲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國時,他主動留下來,要親手擊斃瓦西里。冒生命風險繼續置身於地獄般的環境中。是責任感、榮譽感使然?還是爲已戰死的兒子復仇?我想這是德意志軍官團發自內心的自尊與驕傲;這也是德國容克貴族特有的集體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條頓騎士團。在影片中,容克軍官面對上級時的坦誠、尊嚴、不卑不亢和蘇軍政委對上級的恐懼、諂媚、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形成鮮明的對比。

印象比較深的鏡頭——科寧斯少校的出場。他作爲德國王牌被專門派來獵殺蘇軍王牌瓦西里。時間:夜晚。場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線的德軍某臨時火車站。一列滿載傷員的紅十字客運臥鋪車正靠站進行維護,車內擁擠不堪,塞滿了士氣低落、纏着繃帶的傷兵,準備回國。這時,伴隨着一陣狼嘯般深遠幽長的汽笛聲,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車徐徐進站,兩車正好相交錯,伴隨着車輪撞擊鐵軌的有節奏的咔咔聲,車尾掛接的一節燈火通明的辦公車廂在黑夜中異常引人注目。臥鋪車上擁擠狼狽的傷兵們紛紛好奇地望向它。列車緩緩地停下,透過辦公車廂明亮的車窗,可以發現餐車改裝的諾大的雅緻舒適的辦公車廂內只有一個人。(鏡頭轉到辦公車內)軍容筆挺的科寧斯少校正在窗邊端坐,安靜地看着書。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書旁晶瑩的高腳玻璃杯裏有他最愛的清酒,還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書面上慢慢觸動,手尖大體指着讀到的字行,顯然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遠處放着香菸和玻璃菸灰缸,另一邊擺有精緻的書燈,這確是個閱讀的好環境。列車靠站的輕微晃動打斷了他閱讀的樂趣,不經意向窗外一瞥,恰對到對面傷兵們的集體注視禮,倏地他的心緊了一下,從這滿車擁擠的傷員中隱約意識到了前方戰事的慘烈和形勢的嚴峻。低調的少校對這許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厭惡這突如其來的打攪,便擡手輕輕拉下了遮窗簾。靜靜想了一下,摸起精緻的鋼製煙盒,慢慢打開,取出一根菸緩緩放在嘴邊,小心扣上煙盒,優雅地掏出火機點燃,吸了一口,然後習慣性傲慢地昂起頭,目光凝視着遠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來。前方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對手和兇險?他從容談定的神情看起來好似是在蔑視命運的挑釁。

有時,男人的氣質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輕俊俏的臉龐、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中散發出的氣質,給人的感覺。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傳遞着只有潛意識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訊息。內省、自信、傲慢又有一點矜持和害羞。這就是科寧斯少校出場短短10秒鐘給我的印象。這短短10秒鐘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臺詞,就觸發了我一直蟄伏在心底的極右貴族情節。故做此文紀念。

篇三:

《兵臨城下》的故事圍繞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德雙方兩個頂尖狙擊手間的較量展開,蘇軍一方是牧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則是容克貴族、狙擊手學校校長——科寧斯少校。因爲是商業片,爲迎合大衆的收視嗜好,影片着重渲染兩人之間的種種恩怨對決,並且加入了一段愛情故事。戰爭場景也很宏大,富有視覺衝擊力。影片的教育意義在結尾通過蘇軍政委臨死前的對白傳達給觀衆:“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義迷夢,社會主義永遠不會實現。”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卻是那位納粹槍手——科寧斯少校。作爲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場並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氣質,舉手投足間散發着貓科動物般的自媚、優雅和從容。細膩、溫文爾雅的貴族風度下,則是內斂的堅強鬥志。當上級誤認爲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國時,他主動留下來,要親手擊斃瓦西里。冒生命風險繼續置身於地獄般的環境中。是責任感、榮譽感使然?還是爲已戰死的兒子復仇?我想這是德意志軍官團發自內心的自尊與驕傲;這也是德國容克貴族特有的集體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條頓騎士團。在影片中,容克軍官面對上級時的坦誠、尊嚴、不卑不亢和蘇軍政委對上級的恐懼、諂媚、戰戰兢兢、唯唯諾諾形成鮮明的對比。

印象比較深的鏡頭——科寧斯少校的出場。他作爲德國王牌被專門派來獵殺蘇軍王牌瓦西里。時間:夜晚。場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線的德軍某臨時火車站。一列滿載傷員的紅十字客運臥鋪車正靠站進行維護,車內擁擠不堪,塞滿了士氣低落、纏着繃帶的傷兵,準備回國。這時,伴隨着一陣狼嘯般深遠幽長的汽笛聲,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車徐徐進站,兩車正好相交錯,伴隨着車輪撞擊鐵軌的有節奏的咔咔聲,車尾掛接的一節燈火通明的辦公車廂在黑夜中異常引人注目。臥鋪車上擁擠狼狽的傷兵們紛紛好奇地望向它。列車緩緩地停下,透過辦公車廂明亮的車窗,可以發現餐車改裝的諾大的雅緻舒適的辦公車廂內只有一個人。(鏡頭轉到辦公車內)軍容筆挺的科寧斯少校正在窗邊端坐,安靜地看着書。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書旁晶瑩的高腳玻璃杯裏有他最愛的清酒,還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書面上慢慢觸動,手尖大體指着讀到的字行,顯然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遠處放着香菸和玻璃菸灰缸,另一邊擺有精緻的書燈,這確是個閱讀的好環境。列車靠站的輕微晃動打斷了他閱讀的樂趣,不經意向窗外一瞥,恰對到對面傷兵們的集體注視禮,倏地他的心緊了一下,從這滿車擁擠的傷員中隱約意識到了前方戰事的慘烈和形勢的嚴峻。低調的少校對這許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厭惡這突如其來的打攪,便擡手輕輕拉下了遮窗簾。靜靜想了一下,摸起精緻的鋼製煙盒,慢慢打開,取出一根菸緩緩放在嘴邊,小心扣上煙盒,優雅地掏出火機點燃,吸了一口,然後習慣性傲慢地昂起頭,目光凝視着遠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來。前方等待他的,會是怎樣的對手和兇險?他從容談定的神情看起來好似是在蔑視命運的挑釁。

有時,男人的氣質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輕俊俏的臉龐、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中散發出的氣質,給人的感覺。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傳遞着只有潛意識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訊息。內省、自信、傲慢又有一點矜持和害羞。這就是科寧斯少校出場短短10秒鐘給我的印象。這短短10秒鐘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臺詞,就觸發了我一直蟄伏在心底的極右貴族情節。故做此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