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人生 > 勵志人生 > 《失孤》影評摘抄

《失孤》影評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8K 次

篇一:

《失孤》影評摘抄

昨晚終於把失孤看完了,有很多感觸,失子之痛是常人所能理解,卻又不能深刻體會的。作爲第二部打拐電影,難免會被拿來與《親愛的》比較。在我看來,各有千秋,失孤歡樂與悲傷交織,告訴我們即便是失孤也應積極向上的生活,同樣在尋子的過程中也應樂觀。最爲感觸的是當觀衆看到警方找到丟失女嬰周天意的時候,是多麼的欣慰,然而此刻孩子的母親卻輕生了,這不免又讓觀衆難過,孩子雖然回來了,但是卻要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當她得知母親是爲何而輕生,她會多麼難過呀。。。此片多次出現網絡,出現“寶貝回家”這個網站,意在呼籲全社會關注失孤,對於我們來說,轉發一條微博、微信都是舉手之勞,但是結果或許會增添幾分欣慰,而少了些許悲傷。同樣,告訴天下尋子的父母要樂觀向上,活着或許還有見到孩子的那一刻,而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該片更加肯定了井柏然的演技,他把失孤的心理掌握的很好,想尋親卻又顧及養父母;有些許怨親生父母,但是更迫切的想要找到父母,心中最多的還是對父母的愛;尋親路上些許任性,想要放棄,但是終究堅持下來;當與父母通話的那一刻,內心波動很大,激動與膽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近鄉情更怯吧~當他得知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都不在了的時候,他是失落的,連記憶中僅剩的回憶都不復存在了,似乎感覺到沒有什麼是等着他回家的。。。當井寶說了沒有什麼等着他回來的臺詞時,我的心中是酸澀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聲喊出來,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擔心我來不及長大,沒找到他們我就死了,現在我長大了我又擔心,我來不及找到他們他們就死掉了。”這句也是戳中淚點~

再來說說華仔,華仔本來就是資深演技派,只是沒有想到能把農民形象詮釋的如此到位,淳樸憨厚都有所體現~尋親的路上是艱辛的,在華仔轉身看不到小井的那一刻,突然明白,雷澤寬已經把曾帥當做兒子來對待,他似乎怕丟失再次上演,雖然此時的曾帥已經是大孩子了,事後,他執意要走在曾帥的身後,看着他的身影,更加凸顯了他怕丟失這個半路出來的孩子。導演又緊接着安排一場曾帥找雷澤寬的戲,曾帥對看不到雷澤寬的反應與之前雷澤寬的反應是相似的,他似乎同樣怕失去這個半路出現的父親。最終,在雷澤寬的鼓勵、幫助下曾帥找到了家人,而雷澤寬卻再次踏上了尋子的路程。。。“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佛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這似乎只是心理安慰,但是卻是尋親人的精神慰藉。

篇二:

看完電影《失孤》,很多人和《親愛的》等尋子影片對比,對比之下有優點有缺點。我一開始看到海報上劉天王的造型時,感覺到天啊,這簡直就像是從安徽農村來的千里迢迢尋找孩子的父親。所以看完以後,結合原型故事和電影寫個短篇評價,說說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1997年9月21日,郭剛堂兩歲幼子郭振走失,從此踏上漫漫尋子路。十幾年中,爲了尋找郭振,他騎摩托車找遍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40萬公里。18年過去,兒子郭振至今仍未找到。

《失孤》的主角雷澤寬的現實人物原型郭剛堂有典型的70後烙印,不直呼劉德華,叫“天王”。除了口音不像,郭剛堂覺得,“天王”把他心裏的悲苦都演出來了。

乞討、流浪,爲了省錢找寺廟道觀借宿。飯館老闆、街頭混混、橋洞裏佔地盤的流浪漢,怕跟人起衝突誤事兒,所有挑釁、嘲笑、刁難都不去理會。明明笑不出來,也要硬擠出張笑臉,求這一路上的人行個方便。

1999年,二兒子郭偉出生。產房外聽到孩子第一聲啼哭時,郭剛堂短暫地進入了現實生活。 如果能陪二兒子身邊,會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就這麼陰差陽錯十幾年,讓他缺席了兩個孩子的童年。如果可以,郭剛堂希望能把自己劈成兩個。一個在路上繼續尋找大兒子,另一個留在老家,陪伴父母妻兒。“天王演得好是好,但電影裏只是我的一部分。”郭剛堂說,“我心裏的糾結,天王沒有演出來。”

看完影片客觀的講,除了一口的港話,天王在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可以說是逼真和感動。臉上呆滯而近乎絕望的眼神望着遠方,找尋失去的孤兒。和井柏然一起嬉耍時,我感覺他像一個孩子,許久沒有親人溫暖的孩子,就這樣兩人在一起尋找的日子互相得到了慰藉。

電影中雷澤寬說“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這句話一直在心裏唸叨。不能絕望,絕望就什麼都沒有了。找一個堅持下去的信念,相信孩子還活着,相信只要在路上,就會與孩子越來越近。

現實中,郭剛堂卻面臨着抉擇,是繼續找孩子,還是回家照顧生活艱難的妻兒。有次郭剛堂從外地回來。張革命和他去學校看住校的兒子。學校是市重點,大部分子弟非富即貴。正是午飯時間,孩子們的午餐自然都很豐盛。在人羣中找到郭偉時,他拿着兩個乾巴的燒餅,正在往上面擠一包類似辣條的東西。別人的孩子吃排骨雞蛋,自己兒子吃燒餅。那一瞬間,郭剛堂問自己,“我做的真的對嗎?”

電影中,雷澤寬風餐露宿,一心一意找自己的孩子,而且也幫別人找。最終雖然自己的孩子沒有找到,卻幫助了井柏然找到了自己的生父。

現實中,郭剛堂幫助了許多家庭找到了孩子,但也害怕,全國那麼多丟孩子的家長,都來讓他幫忙找孩子,他有心無力。“再有就是,那些養父養母們都恨死我了,覺得我破壞了他們的平靜。”他說。

影片中,我看到了全國好心人和志願者的正能量,他們都懷有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同情心,爲失去孩子的父母做點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轉帖,隨手一塞的兩百元錢,都能帶來莫大的希望。

現實中,令人慰藉的是,郭父遇到過好心人多於滋事者, 唯一一次大沖突是有年在河北,路邊吃飯時碰到幾個醉漢,原本捱了幾下可以忍過去,但對方把旗子從摩托車上扯下,在孩子的照片上跺了幾腳。

影片中,雷澤寬都會默默的記錄幫助過他的那些人,留着以後感謝他們。

現實中,天涯尋親協會成立,郭剛堂計劃建一個尋親網站,他希望每一個與親人失散的人,都能借助網絡的力量,儘早團聚。

也許歲月的洗刷磨平了孩子的記憶,希望孩子還活着還記得,希望不管目前身處的家庭貧富如何,養父母待你如何。不要讓親生父母爲你擔心,讓他們知道你過的怎麼樣,開不開心,吃不吃得飽。希望孩子看到這部電影,找到親生父母。

十幾年來唯一讓郭父感到輕鬆的一件事是,第一次坐飛機從廣西到北京,參加節目錄制。他自己是坐不起飛機的。當飛機離開地面的一剎那,他是輕鬆的。地上的路看不到了,雲層慢慢出現,在機翼兩側,形狀像山,但感覺又特別的軟乎。那時候就想,如果地上的路,也這麼好走,該有多好。

影片中雷澤寬繼續騎着摩托上路去尋找兒子,路漫漫,親子難覓,孤零零,父母心碎。

我在想,以後科技發達了,給每一個新生兒都採一個DNA或臉型數據庫,這些樣本伴隨着着每一個人的的戶口、身份證改名、升學、婚姻等都要在數據庫中確認,那麼只要丟了娃,在DNA或臉型數據庫中搜索,就能找到孩子。但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那些養父母抱子心切,錯就錯在人販子,可是人販子只能用拐孩子的方法,現在雖然已經有試管嬰兒等“造人”的新技術,只是還未普及,但科技發達了又怎麼樣呢,肯定會有新的問題出現。這種局面應該是社會整體發揮功能才能解決,並不只能依靠科技,人販子爲什麼會冒險去拐賣孩子?爲什麼會有人販子?這應該纔是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回到電影和現實,有人早已放棄,有人卻依舊堅持,放棄的顯然放棄了自己,堅持的雖然看不到終點,但是依舊朝着希望進發,我認爲他一定能看到希望。對於雷澤寬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去尋找,只是這一找,已經找了十八年,只要活着,就一定還有時間。

《失孤》結尾,劉德華騎着摩托車繼續上路,畫外音是禪師開導他的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郭剛堂喜歡這個結尾,很多次借宿禪院的夜晚,同樣的話,他聽過很多遍。這麼多年,重新審視,郭剛堂跟自己說,也許該換個方式了。那一路,郭剛堂目睹了100多起車禍,10多起當場死亡,其中騎摩托車的6個,都死掉了。郭剛堂決定,不出去了。回家的路,他走了18年。

篇三: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的電影也漸漸開始直白的講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雖然暫時只能是這種。

劉德華無論從造型,精神,動作,神態都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支持這部電影。而他所演繹的角色又是那樣的真實且發人深省。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電影拍得好不好,剪輯好不好,配樂好不好,情節好不好,邏輯好不好這種思路去評價,當這樣一個話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想無論是努力詮釋角色的演員還是講述這個現實的導演,應該都更希望看到生而爲人的我們去重視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這部電影出來應該就會被拿來與《親愛的》進行對比,但幾乎一樣的社會現實,你要導演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就像雷澤寬對這個世界的寬容一樣。他被漁場大媽打後,說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 看到被人們丟棄的宣傳頁,他默默撿起擦淨; 他尋找自己的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別人尋親。。。

十五年,一輛破舊的摩托,一面飄揚的尋子旗幟,一個磨損的黑色挎包,陪着他走過了衆多中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殘破的地圖上標註着密密麻麻他尋子去到的地方,他說"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在這十五年裏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對得起他。"

他當然有抱怨,當然有恨,他問"爲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現實的殘忍並沒有讓他變得十惡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尋子路上,人情讓他更懂感恩,更願幫助別人。出場時船上摩托車上的人,給他帶路偷偷塞錢的警察,幫他修摩托車不收錢的曾帥,網上線下的自願者等等,他笨拙的將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筆一劃紀錄在本子上,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的淳樸與善良,認真與執着,也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之愛,我覺得這是《失孤》與《親愛的》最大的差別。《親愛的》裏主要是丟掉孩子的人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機轉發,拍照上傳,幫助打一個電話,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對這樣的家庭這樣走在尋親路上的人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不再那麼孤單,也能更快找到丟失的親人。

最後想說,希望人羣的溫度能逐漸回暖,不要太過冷漠的對待別人和世界,我們常覺人世冰涼,細想一下,不正是深處其中的我們使它冰涼嗎?如果常懷感恩與慈悲,常帶微笑和熱情,這樣的社會悲劇也許同時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