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電影《小丑》精選影評

電影《小丑》精選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38K 次

電影《小丑》精選影評

電影《小丑》精選影評

導語:電影《小丑》以同名DC漫畫角色爲基礎,故事獨立於DC宇宙之外,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爲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篇精彩的《小丑》影評,希望你們讀後能有所收穫!

電影《小丑》精選影評

【第一篇】

黑暗壓抑中衍生的暴虐癲狂,是《小丑》振聾發聵的聲音。這是一部遠超人所料的傑作,它不僅是一部將鏡頭聚焦底層,屬於小人物的電影,更是一場帶有社會性的警世寓言,當哥譚市最終深陷暴亂的泥沼,其實誰都無從指責引發這場暴亂的是那外表看似邪惡冷酷的小丑。

小丑的覺醒

如果說希斯·萊傑的小丑,演盡了《蝙蝠俠》中小丑的癲狂,那麼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則讓人看到的是一位生活困窘卻仍心懷善良的喜劇演員亞瑟,他是如何在痛苦掙扎中蛻變爲了一個人性泯滅的小丑,傑昆驚豔入魔般的演技將亞瑟這一人物心理動向的複雜演繹的淋漓盡致,而脫離漫畫又不失小丑這一人物精髓的改編,則賦予了電影以更爲充沛的內在層次和解讀空間。

在電影伊始,我們看到的亞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邊緣人,他雖然有着喜劇人的夢想卻只能靠扮演小丑換取微薄的收入,有着心理疾病和顛笑症卻得不到社會有效的幫助,甚至還被街頭混混凌辱毆打,於此同時他還有一位狀態不佳的母親需要照顧,但彼時的亞瑟仍舊心懷希望,因爲母親曾教導自己“要始終擺出一張笑臉,你有一個使命,讓世界充滿歡笑。”所以他想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博取他人的認同,誰又會想到與邪惡劃上等號的小丑其實是一個原本比旁人更爲純粹的人。

電影尤爲關鍵的細節點是亞瑟的日記,在因故逐漸走向蛻變的日記中,亞瑟用右手曾寫道“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而隨之左手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扭曲字體寫下了“人們莫過於想讓你表現得像個正常人。”,並還伴有一個小丑般的笑臉,從這點其實就不難看出,亞瑟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心理疾病,而是人格分裂,正常情況下存在的是亞瑟,但隨着亞瑟被步步逼入絕境,代表着癲狂黑暗的小丑也隨着逐步從他的內心覺醒了起來。

是什麼喚醒了小丑?

一檔真人秀欄目曾邀請富人體驗窮人的生活,在體驗前,這位富人始終認爲:“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可以變成強者。”然而在僅僅體驗了兩天的窮人生活後,便自己打臉的承認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弱者只會變得更弱,越來越慘。《小丑》所做的就是把這樣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用荒誕且更具戲劇性的的人倫悲劇搬上了銀幕。

在《小丑》中有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便是億萬富豪托馬斯·韋恩到底是不是亞瑟的父親,在電影中正是因爲亞瑟發現了自己不是托馬斯兒子的“真相”,纔在弒母后真正蛻變爲了小丑,但個人認爲這部電影最爲黑暗的所在,便是亞瑟真的是托馬斯的兒子,這不僅在於亞瑟母親當時的情況根本達不到領養條件,更在於電影前段亞瑟的母親曾說過簽署了一些協議,而托馬斯這份協議的狠辣之處就是讓亞瑟母親一輩子不敢再對任何人透露孩子身世,讓自己能完全撇清關係,還足以讓亞瑟憤而弒母。

當本就生活在泥沼之中的亞瑟,被世人冷漠,被同事出賣,被偶像嘲笑,被社會拋棄,甚至最終被自己最親的母親所“欺騙”,雙重人格中的亞瑟終於死了,而那個伴着癲笑症逐漸覺醒的小丑,也終於在“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的使命中徹底醒了。喚醒他的不是單獨的哪一個人,或者哪一件事,而是整個社會已然陷入了徹底的黑暗,在這個充滿了黑暗的社會中只允許惡與僞善的存在。

小丑的寓言

部分人認爲《小丑》是一部極具煽動性的作品,認爲它激起了人性的負面,但我卻覺得這部電影恰恰相反,從第一個鏡頭亞瑟小丑裝的淚水到其最終人性的泯滅,電影所一再反襯的其實是善,而整個哥譚市的沉淪更形成了一場生動的社會寓言,電影自覺最具諷刺的一幕是電影院外一羣底層人民在舉牌抗議,而電影院內一羣衣冠楚楚的上流人士卻看着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鬨然大笑。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是一部講述資本家對底層工人壓榨與摧殘的諷刺喜劇,而一羣上流人士卻只能膚淺的看到電影的笑料,充耳不聞影院外的抗議吶喊,這個社會的階級對話其實已然就被徹底關閉了,底層階級覺得富人爲富不仁,上層階級覺得窮人好吃懶做,階級間被激化的矛盾最終就會如《小丑》中上演的這樣,窮人將整個社會拖入萬劫不復的暴亂,富人則會在暴亂中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沒有誰能在這場階級的災難中得以倖免。

電影最後被衆人環繞的小丑其實並非一個新秩序的建立者,而只是一個淒涼的受害者,那麼誰又是他的加害者呢?是體制制度的缺陷,是事不關己的自私,更是人與人間關係漸行漸遠的冷漠,畢竟,這世間沒有人是天生的小丑。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潛意識裏已知道了他小時的一切不幸,是他養母一直壓抑着他的性格,慢慢的變成了和她一樣有精神分列。當他看到社會對他種種歧視和欺壓等各種人性暗黑面時,他裏面的小丑就會大笑,和一直想假裝融入這社會的亞瑟成對比,所以纔有了不能控制的狂笑。

他的笑有分3種,一個是強迫自己去適應人羣的奇怪假笑。當他同事取笑朱奴朋友時和看脫口秀表演時身邊所有同事都笑時,亞瑟爲了不被排齊只能假裝他們一樣所所以才發出那奇怪的假笑。而那個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亞瑟的另一個人格,一直被自己壓抑着的真實自己。。小丑。還有一個是最後在精神病院裏真實發自內心的笑。

是這個社會造就了小丑,社會的冷漠和自私,只會看見人出醜來喜悅自我。小丑是把這點看得清楚了,看到社會結構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輕輕一推就能把恐懼和這結構摧毀。只要社會多點尊重少點冷漠多點關心少點自戀,社會就會少一個小丑。

電影進行到要結束時,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羣衆崇拜時心裏很不敵服,如果這樣結局此不是變成一部宣揚暴力的影片嗎?但幸好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局是留在瘋人院裏。還有那一段亞瑟和黑人醫生的對話中,傑昆那幾秒種的微笑,雖然只是一笑但內心卻是充滿着戲。這一笑很經典,可批美經典電影(驚魂記)裏最後男主角詭異的笑。 那一笑也把電影最後帶到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你可以解讀這是他想出來的或這一切都是真的這答案留給觀衆自己解讀,這也是好電影的模式,看完後能讓我們啓發到某種意義。

如小丑說的我一直以爲我的人生是悲劇,但現在才發現原來是喜劇。我們不因該爲了誰而活,也不應該被這社會牽着鼻子走,也不要過度壓抑自己,如果過度壓抑自己你看你的人生一定是悲劇。我們應該把裏面的小丑釋放出來,當然不是用爆力去破壞 ,而是把最真的自己釋放出來,雖可能會被那些所爲的正常人取笑或排擠,但我們活的比他們自在,但你活的自在時在這社會裏總會有存在的意義的。

“你能告訴我嗎?”

“你不會懂的。”

【第二篇】

一個超級英雄的背後有多少的奇遇,一個Joker的背後就有多少的摧殘和壓迫。無盡的孤寂與彷徨,卻無從發泄更無人表達。他爲夢想成爲喜劇演員,似乎觀衆的歡笑是他唯一成就感的來源,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只是爲了尋求這一絲的認同感。但生活並不像他夢想的那樣是個喜劇,Arthur說:“我曾以爲我是個悲劇,現在才發現他是個喜劇。”Arthur最終成爲了Joker也似乎是上天給他開的一個大玩笑。與其說是Arthur變成了Joker,倒不如說Arthur釋放了Joker,當他在第一次扣下扳機的時候,他就已經無法回頭了,每一次的暴行,都讓它褪去一層皮,更無拘無束,更加令人畏懼。殺人的武器是這把左輪手槍,但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社會的黑暗與冷漠。當他在公車上想逗前排小孩笑的時候,小孩的母親卻是一句“別騷擾我的孩子”,女主在看到Arthur的小卡時不但沒有試圖關心她,而像看見了罪犯一樣抱緊了自己的小孩。在經歷了一系列悲劇後,列車上,當Arthur因症狀放聲大笑時,幾個穿着西裝的衣冠禽獸不由分說的就對Arthur拳打腳踢。Arthur此時完全感受到了社會的無情,他沒有選擇的只能拿出手槍殺,扣響了板機。當她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喜劇之王莫瑞之後,Arthur也隨之死去了,取而代之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是已經完成了蛻變,煥然一新的Joker。當他在被警方逮捕的途中,被小丑信徒截車救出,此時的Joker陷入了昏迷,在衆人的呼喚中,他漸漸醒來,爬上車頂,手舞足蹈,用頭上的血跡在臉上劃出了一個笑臉,Joker正式誕生了。與此同時,在車禍對岸的戲院遍,布魯斯韋恩父母也被小丑的信徒殺死了。一個一生都跟小丑是宿敵的超級英雄也就此誕生了[]。本片完。

一個瘋狂的小丑背後一定也有個瘋狂的時代。小丑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黑暗社會的必然產物,亞瑟只是其中的一個犧牲者,小丑令人畏懼也令人惋惜。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特效,有的只是編劇的用心和演員精湛的演技。這部電影非常壓抑,充斥着滿滿的負能量。不能說是從頭到尾血花四濺,但每一次見血都恰到好處,也體現了小丑的每一次蛻變,當然也足夠被定型爲R級了。但也不用擔心看了可以抑鬱,或者說可能會讓抑鬱的人看着會有些安慰吧。

【第三篇】

鳳凰的表演真的是相當牛X的。

今天去看了小丑,先說個有意思的點,在澳洲悉尼看的,週五下午場沒有周二下午場的我和我的祖國上座率高。

而對於這部片子,個人覺得,首先這不是一部超英電影這點估計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有意思的是,雖然故事中95%的內容和DC毫無關係,但在後半部分還是稍微和DC的背景做了一定的聯繫。這種聯繫個人覺得把握的恰到好處,既沒有讓人過多的把電影投射到DC超英的背景中,也還是能和原作至少有那麼一絲的聯繫。換句話說,就是讓這片子和原著保持了一個很不錯的距離感。就故事本身來說,其實感覺是蠻老套的,幾乎Arthur遇到的所有挫折個人覺得都比較老套吧。不管是地鐵上遇到的那羣西裝筆挺人面獸心的白領,還是自己敬仰的主持人用嘲笑的口吻完全否定自己,怎麼說呢,都很正常。另外,因爲這座城市的政府消減公共開支,導致Arthur沒有了藥物,導致Arthur的病情不斷惡化,最終反噬這座城市,這個套路貌似也不算多麼新穎。但個人覺得好就好在,紮實。每一點都做的恰到好處不過不失。而片子大量的鳳凰的獨角戲,使得讓人看完片子後有一種很深的孤立感。這種感覺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基調,而大量的獨角戲的好處就是最大程度的讓人感同身受。

而Arthur變成小丑的罪魁禍首,這部片子表述的非常明顯,那就是上中下層都有份。開頭的小孩搶廣告板毆打Arthur,中間的中產白領在地鐵裏暴打Arthur,加上最後蝙蝠俠他爹在廁所揍了Arthur一拳,我們能看到,Arthur被Gotham城所有的人都揍過。換句話說,造成小丑的人,Gotham城每一個階層每一個人都有份。而更有意思的是,一開始Arthur還是Arthur的時候,他在地鐵被人打。但當Arthur變成小丑後,追他的警察反而被打,而他卻平安無事。這就是諷刺吧。

另外,出離小丑來看看Gotham這座城市。從Arthur槍殺三個白領後市民的反應可以看出,上層人比如那個節目主持人,節目中坐在後排的觀衆們,比如蝙蝠俠他爹,都對這三個白領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而反觀底層,那些帶着小丑面具集會鬧事甚至最後發動暴亂的人們則對於小丑的行爲興奮異常。雖然我們不知道Arthur幻想出來的那位女朋友是不是真的認爲小丑的行爲是正確的,但至少那個片段所表現出來的底層人們對於上流社會的憎恨是很深刻的。但如果我們再深入去看,上層根本不知道這三人的暴行而白目的去通情死者,而下層則對死人這件事表現得極度的殘酷殘忍,我覺得都很準確的表現出了當今社會的大問題。階層的分化到了彼此仇視的地步。雖然我們大陸還沒有這種問題,但我們的那座城市呢?再比如西方世界呢?法國的黃背心,底層上街遊行,而高層們卻完全感受不到底層的憤怒到底爲何。當我看這部電影時,脫口秀節目上,Arthur每次說話,觀衆的感嘆都讓人覺得虛僞,而底層毫無底線的暴動則讓人看到了無知者的無知和殘忍。

畫面也是我很喜歡這部片子的一個亮點。用了一定的濾鏡,導致片子看起來很有80,90年代的味道。結合場景和服化道,完全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類似於上世紀80年代混亂不堪的紐約城一樣的Gotham城。喜歡看老電影的人對於這樣的畫面應該非常有感觸吧。‎

人物表演。。。那就真的沒什麼可說了。能把一個如此神經質的人表演的如此自然不做作的,像鳳凰這樣的演員,不敢說絕無僅有,但真的非常少見吧。相比之下,一美每次都讓人覺得表演的很用力,但就是太用力。老實說,就算對這片子的題材不感興趣,也應該看看這片子裏鳳凰的表演,真的太有感染力了。

問題方面,個人覺得那幾次Arthur的幻想部分總是有點怪怪的。第一次幻想和節目主持人相遇的部分總有點過於簡單,電視劇風格。而第二處和女友的那部分幻想又總覺得感覺有點唐突。說不上哪裏不好,就是覺得有點怪。另外Arthur的幾次神經質,尤其是殺了三個白領後在廁所的表演,雖然演技真的沒話說,但總覺得這種反應有點莫名其妙。可能我是正常人吧,無法理解那個時候突然變得那麼舒服的Arthur究竟是感覺到想到了什麼。

怎麼總結呢,我只能說,作爲半個漫威粉,覺得今年如果唐尼真的被提名和鳳凰一起角逐影帝的話,真的是侮辱了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