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袁隆平優秀事蹟心得感悟摘抄

袁隆平優秀事蹟心得感悟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導語:22日,長沙街頭送袁公,落淚鳴笛,天地同哀傷。一句“袁爺爺,一路走好”讓人淚下。“只是希望送袁老最後一程,感謝他爲人類所做的突出貢獻,爲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袁隆平優秀事蹟心得感悟,大家快來看看吧。

袁隆平優秀事蹟心得感悟摘抄

篇一:

2014年10月10日,接受採訪的袁隆平望着遠處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說道,“禾下乘涼夢”會由年輕人繼續。今天,這位老人永遠停下了手頭的研究,將攻關的重擔交給了後繼者。老人家雖然再也不能出現在他心愛的田間地頭,但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一心爲民謀溫飽,深藏自身功與名”精神卻會永遠照耀人間,永駐我們心頭。

腳踏實地研究,毫不張揚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變了所有中國人“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境況,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雖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奮戰在科研攻關一線,繼續向更高目標努力着。就是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乘飛機卻從來只坐普通艙,依舊穿着35元的衣服,晝夜躬耕於稻田。他曾深情說“我研究雜交水稻不是爲了當院士,而是爲了老百姓有飯吃。”在《典籍裏的中國》裏,導演安排宋應星和袁隆平兩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實爲傳神一筆。因爲“爲了老百姓有飯吃”的共同追求,這兩位科學家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爲民謀福,不計名利的崇高品質。

爲了實現“禾下乘涼夢”,在第四期試驗成功的基礎上,袁老帶領着團隊又馬不停蹄開始了第五期的攻關。40多年雜交水稻科研生涯,對於袁老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漫長過程。如果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麼祕訣的話,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觀點:“第一祕訣”就是不囿於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禾下乘涼夢”是夢想更是創新,不滿足於現狀,不停步於所得,這不僅是科學研究持續進步的動力,也是各項事業能夠向前發展的條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願意做一隻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貢獻人類,爲中國人贏得榮譽和尊嚴。是什麼支撐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顧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個多月,除了“不讓老百姓捱餓”的樸素爲民情懷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那種無私忘我的愛國情懷。這位經歷過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歲月的老人最大的願望是:“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努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自身的發展和追求和國家的需要聯繫起來,這是許多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所共有的特質。忘卻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價值,只有心繫天下蒼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動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蒼生俱失聲,那位佇立在田間的瘦弱身軀雖然已經消失,但那股蘊藏在內的精神和力量,將永駐人間;身雖遠去志永存,高風亮節照後人,這種精神將會永駐青史,也將激勵着後來人在各自的事業中不斷攻堅克難,再創新高。

篇二: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說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說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數據來說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啓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爲成績,更因爲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打開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衆的自發行動說明了一切。

袁老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裏,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盤,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篇三: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爲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爲“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裏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纔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裏,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爲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纔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

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最高興的事。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着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爲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通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