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身在職場該如何爲人處世

身在職場該如何爲人處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身在職場該如何爲人處世

身在職場該如何爲人處世

以前招聘過一名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應屆生,三年時間就成長爲部門經理,他的職業經歷是畢業第一年從事機械設計工作,第二年成爲機械工程組長兼方案工程師,第三年底提拔爲部門經理。按公司的職業發展通道設計,應屆生要成爲部門經理至少八年。這位應屆生是公司成立二十幾年來最年輕的中層管理者。我當時候正在構建技術工程師的勝任力模型,業績卓越者是我行爲事件訪談的對象,我跟他特地談的特別多、挖的特別深,跟別人談半天,跟他談了兩個工作日。

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從結果來看,業務能力很強,人際關係處理的特別好;從過程來看,凡事都講究方法,尤其善於應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制定計劃和解決問題,凡事拿捏得特別到位,跟他打交道能瞬間對他產生信任,相處也很舒服,每天總結當天的工作和人際關係,用現在時髦的話講就是善於覆盤。簡單點說就是做事強做人也強。

我覺得爲人處世固然有很多道理,但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爲人處世定理和法則,我們談爲人處世必須要限定於具體的組織環境,也就是說要放到具體的企業環境裏看。既然跟具體的環境密切相關,那我這裏就不談爲人處世的大道理、大法則,只說跟上述應屆生訪談提煉的要點。

身在職場該如何爲人處世

一、對人進行分類

將自己身邊的領導同事按接觸的頻率和對自己的職業影響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分類並把每個人的氣質、性格、優勢、不足進行總結,每個人一張EXCEL表,定期糾正更新。按他說的,高頻接觸的同事領導不會超過二十個人,爲人處世莫過於與人溝通交流,直白點就是說話做事,通俗點就是明白說什麼話不說什麼話、懂得做什麼事情不做什麼事情。跟張三打交道,腦中立馬浮現張三的畫像。

二、每天總結“爲人處世”

他有一本子,是A4紙打印的,橫向項目分兩項:事項和總結,縱向項目是時間軸,從8點開始每半個小時一個刻度一直到下午六點(公司上班時間是早九晚六),他每半個小時的工作都做記錄,類似工作分析的工作日誌法,把工作內容簡要記錄,並對應地記錄從該工作項總結出的心得體會(除了工作心得還包含工作過程中接觸的各個同事領導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碎片)。

他還有一個本子,每天晚上臨睡前一小時“複習”白天記錄的工作日誌,彙總整理成文,並對上述的EXCEL表進行更新。

他說一年下來,剛開始上半年要記錄很多很多信息,有時一個晚上總結兩三個小時才結束。但從下半年起,他就發現不管是工作記錄還是同事領導的個性特徵,就不再有大量增加的機會了,都是一週甚至一個月纔有更新!他說統計學上學來的一個職位、一個人,高頻出現的特徵總是有限的,所以他就記錄下來然後提煉。意思是他工作中極少犯第二次錯誤,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規律;而接觸的所有同事領導,因爲掌握了他們的優勢和不足、氣質和性格,意味着他們在他面前都是透明人!打交道起來當然知道別人想啥做啥了,跟人打交道,“對症下藥”順着人的脾性進行不就可以了嗎?高!

三、換位思考、堅持原則、表揚直白批評含蓄、互利共贏

他的原話不是這樣的,是我總結的。人際關係是我們中國特有的,誰也逃不掉。當然,我要強調一下的是我這裏說的人際關係是中性詞,不褒不貶。他說跟人打交道:

①要換成對方的腦袋想問題,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結合總結的對方的脾性,才能切實知道別人想什麼;

②絕不可以一味迎合、討好所有人。提反對意見不意味着別人就討厭你,而是建立權威樹微信,正所謂“恨不如愛、愛不如敬”是也;

③人是自以爲是和固執己見的,“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永遠是錯的”的觀念根深蒂固,哪怕在你面前接受你認可你,他內心深處還是“保留意見”。所以批評別人要含蓄,一旦公開場合跟別人起衝突、否定別人,別人心裏的間隙永遠無法撫平;同時,人內心深處對認可非常渴望,表揚別人一定人越多越好,但表揚要具體,指出哪裏哪裏如何如何好,不能籠統的說好好好,這是敷衍;

④幫別人、讓別人幫,都要互利共贏。既不總欠人情也不能總讓人欠我們人情[]。另外,推進什麼工作要考慮別人從中得到什麼,而不是隻知道讓別人來協助你支持你。別人幫你你要適時回幫別人,幫了別人如果別人一直視爲你應該的,那也要適時讓他回幫,否則你是在縱容一個只會索取不懂回報的人,會拖累你的。很有分寸。

總之,要快速地提高爲人處世能力,首先要深刻認識你的組織環境、分析你高頻接觸的人並形成清單,然後多總結平日的點點滴滴,細微之處藏學問,最後就是形成自己的品牌(包含你的原則、個性和風格)。

另外,我的工作經歷也發現一個現象,人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有些人就善於跟人打交道,有些人就不擅長。不擅長的千萬不要自己一身刺四處樹敵,人情世故還是可以學習加以完善的,否則給自己樹起“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標籤,職業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

講一個在任何場合的人際交往中都通吃的技能。

“讓對方感到舒服”有時候在一件小事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微信上面的語音發送想必你們應該都用過。記得有一次參加一個行業內的經驗分享,聽完感受頗深,加了一位聊的比較愉快的同行微信。爲了方便表達自己的想法,覺得打字有點兒麻煩,我便發了條語音過去。然後對方文字回覆我,“你方不方便把剛纔的語音打成文字,我這邊有點吵。”我說沒問題,就又發了一次文字。從這之後我就很少發語音,也不太喜歡別人和我發語音。因爲人們看文字的時間比聽語音要少很多,一分鐘時間長度的語音,對方聽完需要一分鐘不間斷,但是如果是文字,估計只需要20秒,而且不會因爲受外界環境影響強迫中斷重新聽。

不是關係很熟的人一連發好幾條語音,甚至是長語音,對方會產反感。雖然這樣做,自己可能相對省事兒,但別人可能不舒服。如果口頭表達能力不好,很可能對方花時間聽了也沒理解意思,反覆聽更浪費時間。這其實是件很小的事,但是能夠看出來一個人是不是習慣爲他人着想。就像很多人都討厭微信問你“在嗎?”的人,有事直接說事就好了。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着你所能抵達的高度。”它不僅體現了尊重他人和換位思考的教養,更體現了細心觀察和謹慎發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