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精選五篇

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精選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精選五篇

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精選五篇

導語:我國經歷了很多朝代,也出現了很多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很多皇帝很有作爲,國家在他們的領導下變得十分強大。也有一些皇帝荒淫無度,最後使得國家走向滅亡。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歷史上的帝王小故事精選五篇

一、《孝文帝改革風俗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後,政治腐敗,鮮卑貴族和大商人壓迫人民,不斷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後,決心採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嚴厲懲辦貪官污吏;實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畝,婦女每人二十畝,讓他們種植穀物,另外還分給桑地。農民必須向官府交租、服役。農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歸還官府。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個政治上有作爲的人,他認爲要鞏固魏朝的統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爲了這個,他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洛陽。

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發火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拓跋澄反駁說:“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佈退朝,回到宮裏,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老實告訴你,剛纔我向你發火,是爲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

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着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衆,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裏。諸位認爲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裏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

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兇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卜卦是爲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爲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爲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遷都洛陽的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

孝文帝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決定進一步改革舊的風俗習慣。

有一次,他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咸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佈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佈幾條法令: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三十歲以下、現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爲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漢人的姓。

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

二、《梁武帝做和尚》

北魏發生內亂以後,南方的樑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揮無能,不但不能恢復土地,反而死傷了無數軍民。北魏分裂後,也沒有能力再進攻南方,樑朝纔有一個比較長的安定時期。

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爲皇族之間互相殘殺而發生內亂,他就對自己親屬格外寬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語教訓一番,從不辦罪。梁武帝有個六弟臨川王蕭宏,是個貪得無厭的人,盡情搜刮財富。臨川王府內室後面有幾十間庫房,平日鎖得嚴嚴實實的。有人懷疑裏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發,說蕭宏私藏兵器,準備造反。

梁武帝聽說他弟弟要奪他的權,也有點吃驚,親自帶領禁軍去搜查。蕭宏一見梁武帝,神色慌張。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蕭宏把庫房全部打開,讓他挨間檢查,打開庫房一看,發現其中三十多間庫房裏都堆滿了錢,共有三億萬以上,其他的庫房裏囤積着布、絹、絲、綿等雜貨,更是多得不計其數。

蕭宏跟在梁武帝後面,心驚膽戰,怕梁武帝發現了他的贓物,一定要辦他的罪。想不到梁武帝檢查完了,轉過身來,笑嘻嘻地對蕭宏說:“阿六,你的日子過得不錯嘛!”

打那以後,他知道蕭宏不會謀反,反而對蕭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對親屬和士族百般縱容,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幹涉。

有一個正直的官員賀琛上了一個奏章,對梁武帝提出四條意見,說現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殘酷,百姓實在受不了:官員窮奢極侈,浪費太嚴重;奸臣當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大造官府,沒完沒了,百姓終年服役不得休息。

賀琛說的條條是事實,但是梁武帝一句也聽不進。他口授一道詔書,責備賀琛。在那份詔書裏,他把自己說成一個天底下少有的賢明君主,又是勤勞,又是節儉,把賀琛的意見頂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個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裏去燒香拜佛,講解佛法,說這樣做是爲了替百姓消災積德。到了他年老的時候,更幹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捨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這還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說要出家,誰敢反對!再說,那時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還表示他對佛法的虔誠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宮裏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後來他一想,這樣做不妥當。因爲按當地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皇帝當了和尚,怎麼能夠例外。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們請他回宮,他就不答應了。

後來,大臣們懂得他的意思,就湊了一萬萬錢到同泰寺給這位“皇帝菩薩”贖身。寺裏和尚能夠收進一大筆錢,怎麼不高興,當然同意他還俗。大臣們就排了儀仗,到寺裏把他接回來。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個新花樣,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時候,說他爲了表示他對佛的虔誠,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還把他宮裏人和全國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贖的錢當然應該更多。過了一個月,大臣們就湊足了二萬萬錢去把他贖了回來。

說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裏的一座塔被火燒了。和尚趕快報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說這一定是惡魔乾的。他又下了一道詔書說:“道越高,魔也越盛。我們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壓住魔鬼的邪氣。”

過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們又花了一萬萬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前後做了四次和尚(一說是三次),大臣們一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這筆錢,當然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熱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亂不堪。有個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發動了一場空前的大叛亂。

三、《陳後主亡國》

陳武帝建立南陳王朝的時候,北方的東魏、西魏已經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公元550年,東魏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了北齊,公元557年,西魏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北齊和北周互相攻戰,到北周武帝時,滅掉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北周武帝是個比較有作爲的皇帝,但是繼承他的周宣帝卻是一個荒淫暴虐的人。周宣帝死去後,他的岳父楊堅奪取了政權。公元581年,楊堅即位,建立隋朝。這就是隋文帝。

在北方政治上動亂的時候,南陳王朝獲得了一個暫時的安定局面,經濟慚慚恢復起來。但是傳到第五個皇帝,卻是一個荒唐得出奇的陳後主。

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個完全不懂國事,只知道喝酒享樂的人。他大興土木,造起了三座豪華的樓閣,讓他的寵妃們住在裏面。他手下的宰相江總、尚書孔範等,都是一夥腐朽的文人。陳後主和寵妃經常在宮裏舉行酒宴,宴會的時候,讓他們一起參加。大家通宵達旦地喝酒賦詩,你唱他和,還把他們的詩配上曲子,挑選了一千多個宮女,爲他們演唱。

陳後主這樣窮奢極侈,他對百姓的搜刮當然非常殘酷。百姓被逼得過不了日子,流離失所,到處可見倒斃的屍體。有個大臣傅縡(音zài)上奏章說:“現在已經到了天怒人怨、衆叛親離的田地了。這樣下去,恐怕東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陳後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對傅縡說:“你能改過認錯嗎?如果願意改過,我就寬恕你。”

傅縡說:“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樣。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纔可以改。”

陳後主就把傅縡殺了。

陳後主過了五年的荒唐生活。這時候,北方的隋朝漸漸強大起來,決心滅掉南方的陳朝。

隋文帝聽從謀士的計策,每逢江南將要收割莊稼的季節,就在兩國邊界上集結人馬,揚言要進攻陳朝,使得南陳的百姓沒法收割。等南陳把人馬集中起來,準備抵抗隋兵,隋兵又不進攻了。這樣一連幾年,南陳的農業生產受了很大影響,守軍的士氣也鬆懈下來。隋兵還經常派出小股人馬襲擊陳軍糧倉,放火燒糧食,使陳朝遭到很大損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戰船,派他的兒子晉王楊廣、丞相楊素擔任元帥,賀若弼、韓擒虎爲大將,率領五十一萬大軍,分兵八路,準備渡江進攻陳朝。

隋文帝親自下了討伐陳朝的詔書,宣佈陳後主二十條罪狀,還把詔書抄寫了三十萬張,派人帶到江南各地去散發。陳朝的百姓本來恨透陳後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詔書,人心更加動搖起來。

楊素率領的水軍從永安出發,乘幾千艘黃龍大船沿着長江東下,滿江都是旌旗,戰士的盔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南陳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嚇得呆了,哪裏還有抵抗的勇氣。

其他幾路隋軍也都順利地開到江邊。北路的賀若弼的人馬到了京口,韓擒虎的人馬到了姑孰。江邊陳軍守將告急的警報接連不斷地送到建康。

陳後主正跟寵妃、文人們醉得七顛八倒,他收到警報,連拆都沒有拆,就往牀下一丟了事。

後來,警報越來越緊了。有的大臣一再請求商議抵抗隋兵的事,陳後主才召集大臣商議。

陳後主說:“東南是個福地,從前北齊來攻過三次,北周也來了兩次,都失敗了。這次隋兵來,還不是一樣來送死,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的寵臣孔範也附和看說:“陛下說得對。我們有長江天險,隋兵又不長翅膀,難道能飛得過來!這一定是守江的官員想貪功,故意造出這個假情報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根本不把隋兵進攻當作一回事,笑話了一陣,又照樣叫歌女奏樂,喝起酒來[]。

公元589年正月,賀若弼的人馬從廣陵渡江,攻克京口;

韓擒虎的人馬從橫江渡江到採石,兩路隋軍逼近建康。

到了這個火燒眉毛的時候,陳後主纔有些驚醒過來。城裏的陳軍還有十幾萬人,但是陳後主手下的寵臣江總、孔範一夥都不懂得怎麼指揮。陳後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無措。隋軍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軍將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軍打進皇宮,到處找不到陳後主。後來,捉住了幾個太監,才知道陳後主逃到後殿投井了。

隋軍兵士找到後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個枯井,隱約看到井裏有人,就高聲呼喊。井裏沒人答應。兵士們威嚇着叫喊說:“再不回答,我們要扔石頭了。”說着,真的拿起一塊大石頭放在井口,裝出要扔的樣子。

井裏的陳後主嚇得尖叫了起來。兵士把繩索丟到井裏,才把陳後主和兩個寵妃拉了上來。

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滅亡了。中國自從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起,經過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了統一。

四、《隋煬帝遊江都》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爲了加強對全國政治上的控制,並且使江南地區的物資能夠更方便地運到北方來,加上他個人追求享樂,一開始就辦了兩件事:一是在洛陽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東都;二是開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公元605年,隋煬帝派管理建築工程的大臣宇文愷(音kǎi)負責造東都。宇文愷是個高明的工程專家,他迎合隋煬帝追求奢侈的心理,把工程規模搞得特別宏大。建造宮殿需要的高級木材石料,都是從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地區運來的,光一根柱子就得用上千人拉。爲了造東都,每月徵發二百萬民工,日夜不停地施工。他們還在洛陽西面專門造了供隋煬帝玩賞的大花園,叫做“西苑”,周圍二百里,園裏人造的海和假山,亭臺樓閣,奇花異草,應有盡有;尤其別出心裁的是到了冬天樹葉凋落的時候,他們派人用彩綾剪成花葉,紮在樹上,使這座花園四季長春。

在建造東都的同一年,隋煬帝就下令徵發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萬人,從洛陽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開通一條運河,叫“通濟渠”;又徵發淮南百姓十多萬人,從山陽到江都(今江蘇揚州),把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的一條“邗(音hán)溝”疏通。這樣,從洛陽到江南的水路交通就便利得多了。

以後五年裏,隋煬帝又兩次徵發民工,開通運河,一條是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到涿郡(今北京市),叫“永濟渠”;一條是從江都對江的京口(今江蘇鎮江)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叫”江南河”。最後,把四條運河連接起來,就成了一條貫通南北,全長四千裏的大運河。這條大運河是我國曆史上偉大工程之一。它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祖國的統一,起着積極的作用。不用說,這是我國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

隋煬帝特別喜歡外出巡遊,一來是遊玩享樂,二來也是向百姓擺威風。

從東都到江都的運河剛剛完工,隋煬帝就帶着二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到江都去巡遊。

隋煬帝早就派官員造好上萬條大船。出發那天,隋煬帝和他妻子蕭後分乘兩條四層高的大龍船,船上有宮殿和上百間宮室,裝飾得金碧輝煌;接着就是宮妃、王公貴族、文武官員坐的幾千條綵船;後面的幾千條大船,裝載着衛兵和他們隨帶的武器和帳幕。這上萬條大船在運河上排開,船頭船尾連接起來,竟有二百里長。

這樣龐大的船隊,怎麼行駛呢?那些專爲皇帝享樂打算的人早就安排好了。運河兩岸,修築好了柳樹成蔭的御道,八萬多名民工,被徵發來給他們拉縴,還有兩隊騎兵夾岸護送。河上行駛着光彩耀目的船隻,陸地上飄揚着五色繽紛的彩旗。一到晚上,燈火通明,鼓樂喧天,真是說不盡的豪華景象。

爲了滿足船隊大批人員的享受,隋煬帝命令兩岸的百姓,給他們準備吃的喝的,叫做“獻食”。那些州縣官員,就逼着百姓辦酒席送去,有的州縣,送的酒席多到上百桌。別說隋煬帝吃不了那麼多,就連他帶的宮紀太監、王公大臣一起吃,也吃不完。留下的許多剩菜,就在岸邊掘個坑埋掉。可是那些被迫獻食的百姓,卻弄得傾家蕩產了。

江都在當時是個繁華的地方。隋煬帝到了江都,除了盡情遊玩享樂,還大擺威風。爲了裝飾一個出巡時候用的儀仗,就花了十多萬人工,耗費的錢財更是上億論萬。這樣整整鬧騰了半年,又耀武揚威地回到東都來。

打這以後,隋煬帝幾乎每年出巡。有一次,他從陸路到北方去巡視,徵發了河北十幾個郡的民工,開鑿太行山,鋪一條巡行的道路;爲了保護他巡行的安全,又徵發了一百多萬人修築長城,限期二十天築成。這樣,他纔在五十萬將士的護衛下,在北方邊境上巡行了一轉。北方沒有現成的宮殿,好在隋煬帝身邊的宇文愷是個巧匠,專門爲他造了一個活動宮殿,叫做“觀風行殿”。這種行殿上面可以容納侍衛幾百人,使用的時候裝起來,不用的時候可以拆卸裝運;下面裝着輪子,可以隨意轉動。這在當時可算是一種發明,可惜只是供隋煬帝一個人享樂罷了。

隋煬帝建東都,開運河,築長城,加上連年的大規模的巡遊,無休無止的勞役和越來越重的賦稅,已經把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隋煬帝的驕奢淫逸的心理卻越來越重了。爲了炫耀武功,公元611年,他發動對高麗的戰爭。

這一年,他從江都乘龍船,沿着大運河直達涿郡,親自指揮這場戰爭。他下令全國軍隊,不論遠近,一律向涿郡集中;還派人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督造兵船三百艘,造船的民伕在官吏監視下,日日夜夜在海邊造船,得不到休息。他們下半身泡在海水裏,時間一久,從腰以下都腐爛得生了蛆,許多人受不了這樣折磨,倒在海水裏死了。

接着,隋煬帝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各地督造五萬輛大車,送到高陽,給兵士運輸衣甲、帳幕;又徵發江、淮以南民伕和船隻把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和洛口倉的糧食運到涿郡。於是,無數的車輛,無數的船隻,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陸路和運河源源不斷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滾滾洪流。幾十萬運輸物資的民伕,在半路上有不少累死餓死,沿路都是倒斃的屍體。由於民伕死亡太多,耕牛也被徵發拉車,弄得田園荒蕪,民不聊生。

人民沒法忍受下去了。要想活下去,只有反抗。鄒平(今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領導農民在長白山起義,他寫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浪死就是白白送死的意思),號召大家反抗官府,歌中寫道: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砍頭何所傷。”

接着,在山東、河北廣大地區,接二連三地發生了農民起義,隋王朝的統治開始不穩了。

五、《李元太原起兵》

李淵本來是隋王朝的貴族,靠繼承祖上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公元617年,隋煬帝派他到太原去當留守(官名),鎮壓農民起義,開始他也打過幾個勝仗,後來看到起義軍越打越強,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緊張起來了。

李淵有四個兒子。第二個兒子李世民那時候剛十八歲,是個很有膽識的青年,平時喜歡結交有才能的人。人們也覺得他慷慨好客,喜歡跟他打交道。他看準隋朝的統治長不了,心裏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劉文靜,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劉文靜跟李密有親戚關係。李密參加起義軍以後,隋煬帝下令捉拿李密親友。劉文靜受到株連,被革了職,關在晉陽的牢監裏。

李世民聽到劉文靜坐了牢,十分着急,趕到牢監裏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劉文靜的手說:“劉大哥,我來探望,不但是爲了敘敘友情,主要是想請您幫我出個主意。”

劉文靜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他說:“現在皇上遠在江都,李密逼近東都,到處都有人造反。這倒是打天下的好時機哩。我可以幫您收集十萬人馬,您父親手下還有幾萬人。如果用這支力量起兵,打進長安,號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興地說:“您真說到我心裏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裏,想想劉文靜的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但是要說服他父親,倒是個難題。正好在這個時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進攻馬邑。李淵派兵抵抗,連接打敗仗。李淵怕這件事給隋煬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責任,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

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就找李淵勸他起兵反隋。李淵一聽,嚇得要命,說:“你怎麼說出這種沒上沒下的話來。要是我去報官,準會把你抓起來。”

李世民並不害怕,說:“父親要告就去告吧,兒纔不怕死呢。”

李淵當然不會真的去告發,只是叮囑他以後別說這樣的話。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淵說:“父親受皇上的委派,到這裏討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您能討伐得了?再說,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處境更加危險。只有照我昨天說的辦,纔是唯一的出路。”

李淵猶豫了許多時候,才長嘆一口氣說:“昨天夜裏,我想想你說的話,也有道理。我也拿不定主意。從現在起,是家破人亡,還是能化家爲國,就憑你啦!”

李淵把劉文靜從晉陽牢監裏放了出來。劉文靜幫助李世民,分頭招兵買馬。李淵又派人把正在河東打仗的另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來。

太原的兩個副留守看到李淵父子的舉動反常,想出來阻撓。李淵藉口他們勾結突厥,把他們抓起來殺了。

李淵又聽從劉文靜的計策,派人備了一份厚禮,到突厥可汗那裏講和,約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覺得這樣做對他們有好處,就答應幫助李淵。

李淵穩住突厥這一頭,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淵自稱大將軍,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做左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做司馬,又把兵士都稱爲“義士”。他們帶領三萬人馬離開晉陽,向長安進軍。一路上繼續招募人馬,並且學農民起義軍的做法,打開官倉發糧給貧民。這樣一來,應募的百姓就越來越多了。

唐軍到了霍邑(今山西霍縣),遭到隋朝將軍宋老生的攔擊。霍邑一帶道路狹隘,又正趕上接連幾天大雨,唐軍的軍糧運輸中斷了。兵士中還紛紛傳說突厥兵正準備偷襲晉陽。李淵動搖起來,想撤兵回晉陽去。

李世民對李淵說:“現在正是秋收季節,田野裏有的是糧食,哪怕缺糧!宋老生也沒有什麼可怕。我們用義兵的名義號召天下,如果還沒打仗就後撤,豈不叫人失望。回到晉陽,是斷斷沒有生路的。”

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張。李淵這才改變了主意,取消了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剛剛放晴。唐軍一早沿着山邊小路,急行軍來到霍邑城邊。李淵先派建成率領幾十個騎兵在城下挑戰。宋老生一看唐軍人少,親自帶了三萬人馬出城。李世民帶兵居高臨下從南面山頭衝殺下來,把宋老生的人馬衝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頭想逃回城去。李淵的兵士已經佔了城池,把城門關得緊騰騰的。宋老生走投無路,被唐軍殺了。

唐軍攻下霍邑以後,繼續向西進軍,在關中的農民軍的配合下,渡過黃河。留在長安的李淵的女兒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號稱“娘子軍”,響應唐軍進關。

李淵集中了二十多萬大軍攻打長安。守在長安的隋軍,要想抵抗也沒用了。李淵攻下長安以後,爲了爭取民心,宣佈約法十二條,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廢除,並且暫時讓隋煬帝的孫子楊侑(音yòu)做個掛名的皇帝。

第二年(公元618年)夏天,從江都傳來了隋煬帝被殺的消息,李淵才把楊侑廢了,自己即位稱帝,改國號爲唐。這就是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