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中國英雄故事三篇

中國英雄故事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1K 次

中國英雄故事三篇

中國英雄故事三篇

導語:在全人類之中,凡是堅強、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中國英雄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中國英雄故事三篇

一、《老當益壯的馬援》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大將,雖六十三歲高齡,卻仍然馳騁戰場,並立下赫赫戰功,他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至今讓人折服。此人正是老當益壯、鼎鼎大名的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早逝,他從小就立志要闖蕩出一番事業。有一天,他對長兄馬況說:“大哥,男兒志在四方,我想去邊郡闖蕩一番。”馬況一聽,雖然有些擔心,但還 是非常支持他,並鼓勵說:“援弟,你有宏遠志向,日後必然會有所成就。玉不琢,不成器。現在你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趁機磨鍊下自己,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有了大哥的支持,馬援更是信心滿滿。

然而就在馬援準備妥當,即將出發的時候,大哥馬況因病去世。“長兄如父”,於是,馬援暫時放棄了遠行。他要留下來,爲大哥守孝。

一年之後,馬援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家鄉,開始了人生的旅程:他做過督郵,但因同情囚犯、私放犯人而獲罪,不得不逃亡;他畜養過牛羊,因不斷改進飼養方法,擁有馬、牛、羊幾千頭;他處事果決,富有領導力,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歸附他……正是經歷了種種風霜,當初那個青澀少年,以亂世爲磨礪場,將自己打磨得猶如一柄即將出鞘的寶劍。

馬援所處的年代,正值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羣雄並起。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南陽的劉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政權,建立了東漢。爲開創一代盛世景象,劉秀廣招賢良。所謂識英雄重英雄,劉秀十分欣賞馬援有勇有謀,馬援也爲遇到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而感到慶幸。

當時的西州大將軍隗囂佔據西州,稱王稱霸,對東漢存有二心。光武帝率軍征討,馬援看到周邊勢力衆多,關係錯綜複雜,便堆米成山爲光武帝演示戰略部署,同時謀劃分解各方抵抗勢力的方法,果然將西州一平而定,天下從此安定許多。

馬援在平定西州的過程中功勞最大,但他卻不自滿,反而總是認爲自己做得不夠,不斷請求去邊境討伐侵擾東漢的敵人。

公元35年的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爲隴西郡郡守,前去平定隴西的羌族作亂。馬援雷厲風行,一上任便開始整頓兵馬,加強練兵,嚴明軍紀,整個軍隊立刻煥然一新。

一切準備妥當後,年近五十歲的馬援銀髮飛揚,親自領騎兵三千出征。當時,羌人各個部落有幾萬人,他們聚集在浩亹,以浩亹隘爲天險,形成一道屏障。揚武將軍馬成率兵正面強攻,卻遲遲突破不了。於是馬援率部暗中繞過羌人的防禦圈,從側面偷襲。羌人見突降奇兵,大驚失色,趕緊撤退。羌人退到北山後,逐漸穩住陣腳,派精兵堅守固防。

馬援見北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強攻必然損失慘重,心中已有定計。他趁着夜色悄悄派出幾百騎兵,命他們繞到敵軍背後偷襲。爲避免羌人的懷疑,馬援天天領兵叫陣。羌人見他率領的兵士雖少,但屢次被他打敗,心中本能地對他畏懼幾分,始終不敢應戰。馬援派去偷襲的騎兵,殺了羌人個措手不及。再加上馬援的夾擊,羌人腹背受敵,紛紛潰逃。

此戰,馬援憑藉獨特的謀略,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光武帝賜給馬援牛羊數千頭,他絲毫不取,全部拿來犒賞那些浴血的將士。

馬援一生多次征戰,五十一歲以少勝多平定隴右羌人;五十六歲領兵克服瘴氣、疫病南定交趾(今越南);六十三歲征討南方武陵五溪蠻,病逝於途中。

縱觀馬援一生,多次大戰都發生在他年邁時期,然而他毫不畏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豪言壯語。

二、《愛國的文天祥》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於書香世家,受酷愛讀書的父親的薰陶,從小也博覽羣書,尤其喜歡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楊邦乂、胡銓這些前輩英雄,立志要成爲他們那樣的人。

二十歲時,文天祥高中狀元,從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當時的南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政治腐敗,外有蒙古人頻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權位低微,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後被外放到地方,擔任負責斷案的官員,一直沒有參與抗擊外族侵略的機會。

1274年7月,年僅四歲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見南宋政權交替,內部動盪,便派二十萬鐵騎藉機進犯南宋。南宋軍隊倉促應戰,根本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猛烈攻擊,城池相繼陷落。蒙古鐵騎很快便打過了長江,南宋都城臨安岌岌可危。朝堂內外一片混亂,官員紛紛外逃,太皇太后緊急下詔,要求各地進京勤王。

然而,宋軍將領都被蒙古軍隊打怕了,如此大的一個王朝,僅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軀挑起了與蒙古鐵騎鬥爭的重擔。他捐獻所有財產,並募集大量軍費,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抗元軍隊,立即開赴臨安。

但南宋政權已經腐朽不堪,丞相陳宜中及大部分官員都主張議和,連太皇太后都準備攜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對南宋政權徹底失望,他離開臨安,趕往福建南劍州招募士兵繼續抵抗元兵。之後,文天祥協同各地抗元義軍,轉戰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一路收復了衆多州縣。

1278年冬,元軍開始大舉反攻,義軍節節敗退,文天祥戰敗被俘。

元軍將文天祥關押在戰船上,趕往崖山剿滅南宋將領張世傑。抵達崖山後,元軍將領張弘範威逼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慘死的家人和沿途破敗的村鎮,憤怒地說:“你也曾是宋朝的將領,投靠了蒙古人,爲虎作倀,殺戮了多少百姓?你難道不感到羞愧嗎?讓我勸張世傑投降,休想!”張弘範聽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脅強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壯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聽完文天祥的詩,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決心所打動,沒有再爲難他,將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給元世祖忽必烈處置。

元世祖忽必烈見文天祥忠貞不屈,更想將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趙

來勸降。面對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無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時而憤怒,時而悲憫,百感交集。最後,他朝趙

躬身拜了一拜,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忽必烈見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氣,便下令給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鎖,將他關進暗無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這樣,文天祥在獄中一待便是三年。這三年中,他不僅沒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斷寫出大量的詩作來激勵自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當文天祥來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已在兩邊垂手而立。面對着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懼,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禮。元世祖也不怪責,緩緩對他說:“只要你投靠朕,對朕忠誠,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麼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沒什麼好說的,讓我一死就夠了!”元世祖見文天祥居然敢當着滿朝文武的面頂撞自己,十分氣惱,便下令處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殺死在柴市,終年四十七歲。文天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不惜犧牲自己,奮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現出的浩然正氣、不屈氣節深深影響着後人。

三、《鄭和下西洋》

15世紀初,大明王朝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型海船——鄭和寶船,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開啓了中國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將中華民族的文明遠播到亞非三十多個國家。而完成這一偉大創舉的人,正是明朝的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從小因戰爭被擄入明營成爲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服役。刻苦學習、聰明機智的三保深受燕王的信賴,並立下了赫赫戰功。朱棣繼位稱帝后,賜“鄭”姓於三保。從此,馬三保改名爲“鄭和”,並升遷爲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鄭和是回族人,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經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他們經常給鄭和講述跋山涉水的驚險歷程和沿途的異域風情。小小的鄭和被父輩的冒險精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有空就學習航海知識和技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遠航西洋,朝聖麥加。

終於,鄭和等來了這一天。爲了宣揚國威和擴展朝貢貿易,明成祖朱棣派遣他最爲信賴和賞識的鄭和出使西洋。如願以償的鄭和非常高興,爲下西洋做了充足的準備。同時,他也暗自下定決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圓滿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務。

1405年6月,鄭和的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揚帆起航,第一次下西洋。船隊包括官兵、水手、翻譯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浩浩蕩蕩,前往西洋。

鄭和的寶船剛駛出大明海域時,一切還 算順利。雖然有時遇上暴風雨,巨浪如山一般橫劈下來,撲上甲板,但寶船卻絲毫不受這萬丈狂瀾的影響,依然如履平地。

當他們一行來到爪哇島時,正好碰上島內東、西二王在打仗,東王戰敗。西王的軍隊誤以爲鄭和的船隊是來援助東王的,便對剛下船的他們發動突然襲擊,明軍死傷近兩百人。面對這一突然變故,明軍羣情激憤,衆人紛紛請命,要爲死難的將士報仇雪恨。

鄭和聽聞這一消息,也是震驚異常。但是,鄭和很快冷靜下來。他知道,明軍雖然人多勢衆,但畢竟身處異鄉,行事不能魯莽。而且這件事一旦處理不好,會引起兩國之間的戰爭。眼下遠洋剛剛開始,如果兩國開戰,勢必會影響大明的國威,破壞整個遠洋計劃。想到這,鄭和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下來。他一面吩咐手下人速去探明情況,一面召集手下的大將商量應敵之策。

前去打探消息的人很快回來報告,說是一場誤會。西王也知道自己犯下大錯,誠惶誠恐,親自前來謝罪,並送來了六萬兩黃金作爲賠償。

面對着不知所措的西王,鄭和有滿腔怒火可發。可他知道,從來外交無小事。正確地處理好這件事,對遠航西洋和明朝來說,都是一件大事。鄭和果斷地將此事奏稟明成祖,並建議化干戈爲玉帛,將大事化小。明成祖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後,雖然下旨譴責了西王的魯莽行徑,但爲了兩國能永世交好,決定不追究此事。

就這樣,鄭和憑藉着冷靜、沉着、寬容和大氣,和平地處理了爪哇島事件。這讓西王十分敬佩和感動,從此以後,西王每年都專門派遣使者到中國朝貢,兩國和睦相處。

正是靠着這種獨特的勇氣和智慧,鄭和在之後的航行中,妥善處理各種應急事件,圓滿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務。之後鄭和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使西洋。1433年,鄭和率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在印度卡里卡特病逝,歸葬南京牛首山麓,終年六十二歲。

鄭和作爲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歡迎,他把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帶到國外,也帶回了許多當地的特產和珍禽異獸,如胡椒、硫黃、象牙、寶石及獅子、金錢豹、長頸鹿、長角馬哈獸、鴕鳥等。鄭和每次回國,都有大批的外國使團隨同來到中國,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鄭和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八十七年,比達伽瑪早九十二年,比麥哲倫早一百一十四年,可以說,他是人類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偉大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