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救火英雄勵志故事 致敬英雄

救火英雄勵志故事 致敬英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救火英雄勵志故事 致敬英雄

救火英雄勵志故事 致敬英雄

導語:對於一個向上的國家和民族而言,英雄永遠是民族精神圖譜上的座標。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救火英雄勵志故事,希望我們能夠銘記。

救火英雄勵志故事 致敬英雄

故事一:王鋒

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了,那串血腳印仍然依稀可辨。

其實血早被幾場雨水沖掉了,留下的是和鮮血、皮肉混在一起糊在腳底的塑料殘渣,被燒成焦黑的一團,仍保留着腳印的形狀,牢牢粘在水泥路面上,從樓前延伸到巷口,有50多米遠。

當時,那雙腳是怎麼跑過去的?不疼嗎?

這是一個草根英雄的故事,英雄名叫王鋒,已經在病房裏躺了83天,至今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他最先發現火情, 離出口最近,卻燒得最重

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三層民宅被房東維修、粉刷,新的租戶已開始入住。然而,大門上漆黑的門框,樓梯上被煙燻的扶手,仍記錄着5月18日凌晨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咋恁大煙呢?”王鋒把妻子潘品推醒,說着就打開了臥室房門,只見一樓公共大廳已濃煙滾滾。

“着火了,快救人!”王鋒顧不上穿衣服,打開樓門大喊。

他們的房間離大門最近,王鋒把女兒轉移到安全地帶,隨後轉身衝進火海,一把拉起嚇呆的妻子和兒子往外跑。

濃煙迅速吞噬了整棟樓。“趕緊報警!”王鋒衝妻子喊了一句,再次衝入火海。

從2015年7月以來,這對夫妻一直租住在這裏,依託鄰近的一所小學辦了個託教班,平常給二三十個小學生提供一個吃飯、午休、寫作業的去處。那一晚,兩個孩子和王鋒聘請的老師姚雪留宿在這裏,王鋒就是去救他們的。

“濃煙太嗆,門從裏面已經打不開了,王老師從外面把門踹開,拉着我們往外跑,他連鞋都沒穿。”回憶當時的情景,姚雪至今心有餘悸。

再次出現在樓外時,王鋒身上並沒有怎麼受傷。他又一次轉身,第三次衝進了火海。潘品想攔,卻沒有攔住。

王鋒奔上二樓、三樓,把所有住戶的門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來。鄰居顧學文看到震撼的一幕:一個“黑炭”從火中跑了出來,全身皮膚都燒焦了。王鋒一邊跑一邊呼喊:“樓上有人,快來救人啊!”聽到呼救的鄰居們紛紛起牀,加入到救火隊伍中來,有人端着盆,有人拿着鍋。

消防車鳴着警笛趕來。王鋒怕消防隊員找不到路,又跑到巷口去迎接,於是就留下了那50多米長的血腳印。到了巷口,他再也站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地上……

當人們扶他上救護車時,他仍然喘着氣說:“讓別人……先上車……,我不要緊……”

在這座失火的三層小樓內,除王鋒外,其餘20多人,無一人受傷。他最先發現火情,離出口最近,卻燒得最重。

醫院診斷證明,王鋒全身98%的面積燒傷,燒傷休克,肺部重度呼吸道燒傷,雙眼燒傷。98%,意味着什麼?正常人的一個手掌所佔面積是1%,王鋒全身只有兩塊手掌大的地方是好的。

南陽首次動用專機救治平民

“搶救,要不惜一切代價!”南陽市委發出指令。由於肺部重度呼吸道燒傷,王鋒手術後肺部開始感染敗血症,需要緊急轉到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時間緊迫,南陽市作出決定,包機送他直達北京。這是當地首次動用專機救治平民。巨大的螺旋槳旋轉帶動風聲,像是急促的呼吸聲。7月12日,專機用1.5個小時飛越近1000公里,安全抵達北京,那裏的醫護人員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隨即,一場與死神爭奪英雄的戰鬥又打響了……

而今,王鋒燒傷的皮膚變成了黑痂,黑得像炭一樣。經過第一次植皮後的胳膊,已經斑斑點點地長出了粉紅色的皮芽。但全軍燒傷所所長柴家科教授說:“此前經過55天的救治,王鋒的生命體徵趨於平穩,但穩定中還存在危重。”

王鋒的事蹟傳開後,感動了無數人。

“要不是王鋒,我們可能就被煙燻死了!”住院當天,房東一家籌來2萬元錢救急。

“要不是王老師,躺在醫院的可能就是我。”被救的老師姚雪和孩子們提到王鋒泣不成聲。

感動與愛心像是一股股涓流匯聚起來。

“我叫李賓,你要是放心,兩個孩子就放我那,和我的孩子一起吃,一起住。”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士趕到醫院,找到潘品,主動承擔起照顧王鋒一雙子女的任務。手機尾號爲6136的一位上海女士看到王鋒火海救人的報道後,與8位同事共同捐款7900元。出事後,潘品的手機響個不停。到目前,王鋒已經收到240多萬元捐款。這已經是個不小的數目,但如果把王鋒徹底治癒,所需費用將高達上千萬元。“每一筆都花得很沉重。”潘品說。 “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方城縣委書記褚清黎說,想要順利度過生命危險期,恢復健康,王鋒還有很長一段要路要走,後續保障依舊需要黨委政府、社會的持續關注。

8月4日,潘品34歲的生日,但她一點過生日的心情也沒有,以往每年都給她過生日的丈夫馬上要接受第5次植皮手術。 帶着滿心的感動,潘品吹蠟燭、許願,她日記中寫道:“我相信愛心的力量是百萬雄師,無所不能。”“我的病情不要給她說”

若非這次壯舉,38歲的王鋒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

他生長於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排行老三,家境貧寒。他的母親患有乳腺癌,父親患有類風溼關節炎,大姐因小兒麻痹喪失了勞動能力,弟弟患有癲癇。他從小就是個安靜寡言的人,每天放學回來就下地幹活兒。他學習成績不出色,卻愛讀書,最喜歡的一本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青年!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緊牙關挺住,因爲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這本書被他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其中一句話用筆勾畫出來。正像書中主角孫少平一樣,他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1997年,他自學計算機,考入了鄭州大學。畢業後,在鄭州一家醫藥銷售公司就職,工作是網絡維護。沉重的家庭負擔始終壓在他的肩上,但他從不向家人訴苦。去馬來西亞務工六年,去南陽油田打工兩年,無論經受過多少勞累和委屈,他都裝在肚子裏。

王鋒就是這樣一個堅韌的人[]。這次受了這麼重的傷,偶爾清醒時,他還不忘交代護士:“我的病情不要給我老婆說。她比我小,沒有操過心,說話有些衝動,你們可別生她氣。”

從這樣一些細節,人們能夠體會他的責任與愛——一根皮帶繫了16年;20歲以前,不管冬天有多冷,他從沒穿過秋衣、秋褲,就爲了省幾個錢; 每次回家,他都負責做全家人的飯,看到妻兒吃得香甜,就憨厚地笑笑;他每到一處,就爲母親打聽藥物,找到一些就寄回家一些。2009年,用攢了兩年的工錢,再借一些,給家人在村裏蓋了新房;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幸福,這就是王鋒的人生,直到一場大火改變了一切。

現在,潘品與丈夫只隔着一層探望窗,卻隔着一段無法跨越的距離。由於無菌要求,潘品不能進入病房,只能趁着醫護人員開關門之際,往裏面看上一眼。 “如果進出的護士表情平靜,說明他還活着。”潘品說,“已經很知足了,至少能這麼近距離地看看他。”

出事後,一雙兒女要來看爸爸。 “兒子還小,就沒敢讓他進來。”潘品說。女兒說,第一次看到爸爸時,她掐着自己的手,不讓自己哭出來。 “我想他快點好起來,一起回家,一起輔導孩子們寫作業。”這是潘品的生日願望。

英雄壯舉,從來不是偶然的。

幾乎每個認識王鋒的鄉親,都能數出他做的一兩件好事——節約學校飯票讓給“發小”,買個氣筒放在門口免費供過往行人給自行車打氣,把自家三間房子騰給村小學作臨時教室……

潘品深知丈夫沉默的外表下潛藏的堅毅,她說:“如果再回到那個着火的晚上,我還是攔不住他。”

故事二:徐鵬龍

4月5日19時許,烈士徐鵬龍的骨灰安葬於大青山突圍紀念館。

這是一個英雄之地——發生在1941年11月的氣壯山河的“大青山突圍戰”,以1000餘人的犧牲換來了3000餘人的成功突圍。悲壯之義,正如徐鵬龍的赴火就義。

看着一抔抔黃土逐漸蓋住徐鵬龍的棺槨,他53歲的父親悲痛欲絕。

從大青山突圍紀念館向東南24公里,是徐鵬龍的家鄉薛莊鎮同莊村,這是一個英雄村。

費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記載,籍貫是“山東省費縣方城公社同莊大隊”的烈士有足足10位,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是27.6歲,最小的僅有19歲,最大的36歲。

2000年3月,徐鵬龍在同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生,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他從小非常懂事,在學校也是一個好學生。“踏實,實在,還是個熱心腸,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語文老師李政泉曾看過不少徐鵬龍的作文和筆記,“字裏行間充滿着英雄主義情結,也希望能早點爲家裏分擔些生活壓力。”

2015年,徐鵬龍即將初中畢業,面臨人生的第一個選擇題。李政泉老師推薦徐鵬龍去讀中專,但徐鵬龍說他想去當兵。那時他15歲,年齡自然不夠。“再過兩年,我就要報名入伍。”徐鵬龍留下一句話。

徐鵬龍家比較近的親屬裏,有六七個在部隊當兵。“這孩子談起當兵,眼睛裏都放光。”徐鵬龍二叔徐興存說。2017年9月,17歲的徐鵬龍懷揣着夢想被招入伍,成爲涼山支隊西昌大隊三中隊三班的一名消防員,這是他第一次出遠門。

在部隊,徐鵬龍團結戰友,嚴守紀律,刻苦學習消防本領,沒過多久就成了一名優秀的消防戰士。參加救援滅火,徐鵬龍有股“狠勁兒”,每次都跑在最前面,不怕苦不怕危險,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以前給他奶奶打電話時,也因爲想家、想親人而哭過,但鵬龍跟奶奶說,‘雖然訓練很苦,但是把青春獻給國家是他最大的幸福’。”徐興存說。

入伍一年半的時間裏,徐鵬龍從沒回過家,甚至今年1月他爺爺去世,徐鵬龍也沒回來。由於路途遙遠,父母都是沒出過遠門的農民,也未曾專程去看望他,只有過節時兩邊纔會視頻通話。

事發前的一個晚上,徐鵬龍給父母打來視頻電話。視頻那端的他有點黑,但精氣神很好。徐鵬龍告訴父母,自己已經連續3天執行任務了,有些累,也很想家。

徐鵬龍壯烈犧牲的消息傳出後,班長李其龍一時難以接受:“他剛來的時候還不滿18歲,一直跟着我,我手把手地教他,從穿衣、洗衣到打掃衛生……”

“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同鄉羣裏,有關救火英雄的事蹟早已傳遍。李政泉老師找到了一張畢業照,15歲的徐鵬龍站在第三排左起第三位,那是一張稚嫩年輕的面龐,以及一顆懷揣着夢想的火熱的心。

故事三:張成朋

鄒平市孫鎮大陳村一處普通的農家院落,門上掛着“光榮人家”的標牌。這裏,是烈士張成朋的家,他再也回不去的家。

村裏的追悼會還沒開始,鄉親們已從四面八方涌來,送娃最後一程。

村裏1600多口人幾乎全來了,胸前佩戴白花;

周邊村的鄉親聽說了,也紛紛趕來,有七八十歲的老者,也有中小學生;

退伍軍人馬登軍因腿有殘疾,由妻子扶着,坐着輪椅來了……

徐曉龍、李英慧是成朋從小學到高中的同班同學,感情篤深。“成朋是個活潑可愛的大男孩,大家都願意與他交朋友。”徐曉龍沒說上兩句話,再也說不下去了。

72歲的信長明爺爺看着成朋從小長大:“成朋人老實忠厚,從沒與人打過架,見了老人主動打招呼,小他的孩子,他都護着。可懂事了!”“太心疼了!”

懂事、孝順、熱情、自信,這些字眼是在村裏聽到最多的,張成朋在父母親戚眼裏是一個有擔當的好男兒,在左鄰右舍眼裏是一個熱心腸,村裏的大事小事他總是跑前跑後幫忙。

“成朋從小就夢想當解放軍!”這是記者從鄉親們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張成朋2017年9月入伍,之後沒有回過家,平時通過電話或視頻與父母聯繫,訴說牽掛。在3月30日晚上,張成朋出完任務之後,與父母進行了一次視頻通話,沒想到,這一次通話卻是最後一次,視頻裏的畫面也成了他和父母的最後一面。

張成朋的伯父張希申說,從張成朋接到入伍通知書的那一刻起,就像變了個人一樣,更加懂事、沉穩。“入伍一年多,他怕回家影響工作,所以沒回過一次家。他爺爺在他入伍後一個月去世了,至今成朋也不知道……我們全家人,都希望他早日入黨,立功受獎,沒想到,竟然是以這種方式。”

張成朋的奶奶今年75歲了,因爲身體不好,家人不敢告訴她。張成朋犧牲的消息在村裏很快傳開了,但村民們都善意地對老人隱瞞了噩耗。

“在開班務會的時候,我問大家:‘你們來部隊想幹什麼?’張成朋當時沒有絲毫猶豫回答道:“入黨立功。”這是張成朋的班長楊傑寫給烈士父母的信。楊傑說,張成朋在部隊很出色,幹工作兢兢業業,對待任務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去年剛剛榮獲了優秀消防員。

楊傑在信中回憶:“張成朋從山東來到四川,對天氣環境不適應,身上過敏長滿了小痘痘,但他仍然堅持訓練沒有落下一節訓練學習課。最開始來的時候他跑步不及格,通過努力和汗水,他跑步越來越快,最終成爲班裏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