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

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

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

導語:真正的希望必須是現實的延伸,是一步步往前走的路,是不斷爲美好的下一步作準備的實現. 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有哲理的文章關於勵志

一、《什麼纔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近期,到北京廣播電臺的《教育面對面》節目說有關肖傳國僱人報復方舟子的事,後來我們把話題扯到了報復心理,說白了,就是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

這讓我聯想起多年以來人們,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們總掛在嘴邊的“挫折教育”。聽上去,那是針對孩子的,可爲什麼強調了這麼多年,無論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時,仍然無法承擔(負面)呢?

有的父親說,應該讓兒子受一受自己當年的苦,應該把孩子送到艱苦的地方鍛鍊一下,或者索性讓孩子離開自己一段時間……,似乎這種所謂的苦,就是挫折了。

這哪裏是什麼挫折教育?這簡直是破壞孩子的人格,讓他們過早便對愛失去信心,那麼,一旦他們將來再遇到分離之事,無論是在社會或是在家庭,那種被拋棄的感覺勢必會形成條件反射(分離焦慮),讓他們力不從心或煩惱不堪,那麼,他們或許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爲代價,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實亡的婚姻或職業。因此,這種所謂的“挫折教育”,不等於把孩子往火坑裏推嗎?

其實,我們在一些國外電影裏,不難看出那些老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不是全部,而是相當一部分人,無論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時,仍然百折不撓地堅持着,直到達到目的爲止。

比如十幾年前,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上海人同時在上海炒股,不久後他們都賠了個精光,上海人的妻子無論怎樣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樓頂想自殺,美國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賠本而甩了他,可財色兼失的美國人,卻去救那個想自殺的上海人。他說:“該自殺的應該是我,你至少還有愛你的女人……”

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但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決不是說中國人沒有美國人堅強,不是說中國人素質比美國人低,決不是,這種結論只能從那些抱怨者口中說出,心理學者決不這樣認爲,心理學者說:“我們的挫折教育的確有必要加強。”

我家周圍住着許多剛上小學的孩子,有一個小男生回家時帶着期末考卷,他的語文得了87分,聽到兒子的彙報後,家長不幹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那張考卷,便成了這皮肉之苦及心靈羞辱的根據。

而隔壁的一個同班女生得了100分,兩對兒父母都對她大加讚許,那種態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兩個孩子同時得出結論:“家長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進而:“父母只愛成功的我,不愛失敗的我”——再進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現好的,對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敗的、負面的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有條件的愛”,老實說,這的確不該發生在父母身上,因爲它的後果是可怕的——將來,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心中的那根鞭子會再一次抽打自己,這,就是自卑、自貶,自責,自虐或自殺的根源!

同在美國,一個男孩子剛上學就只拿了個及格分,母親在做晚餐時聽見兒子的彙報,父親在看報,也只是哼了一聲,當兒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時,父母一齊來看,父親說:“看,兒子會考試了,當年你老爸連名字都差點兒忘了怎麼寫,手直打哆嗦……”然後就是哈哈大笑;母親看了看卷子,摸着兒子的頭,“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過你的對手,好了,趕緊洗手吃飯,今天我給你做了你最愛吃的火腿三明治……”。

這個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進一步:“面對不利時,父母的愛還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覺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種經歷。”所以長大後,即使在大蕭條時貧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還是在與老鼠共盡晚餐(在地下室吃麪包時,麪包渣被老鼠搶食)時,激發出靈感,終於創作出世界第一動畫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偉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說,他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沒有放棄,可迪斯尼先生卻說,不知道什麼叫放棄或不放棄。他沒有攥緊拳頭大喊,也沒有回憶起組織的教導,他什麼都沒想,因爲那個無條件的愛始終在他身上,成爲他的潛意識——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窮得只能與老鼠共餐,他也照樣自得其樂,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邊。

中國自古以來就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算別人不在意,自己也會非常看重“祖先的態度”,所謂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納失敗的,所以有些人會發展出偏執傾向:一旦失敗,或有對立面,就會抓狂,就會不可理喻,甚至爲了報復而反咬對手,觸犯法律。

其實許多美國明星,包括總統,都是在罵聲中成長且壯大的,他們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抗擊打能力(承壓能力)有多強,其實他們的本性與我們一樣,只不過,他們的父母接納他們,無條件地愛他們,不管他們小時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不會因面子受損而破壞他們的人格。

這的確是東西方教育的差異,日本人歷來不接受失敗,所以他們會發展出那麼暴虐的性格,極端時甚至會剖腹自殺。老實講,是誰把他們殺死的,世界上有什麼力量足以讓一個人自殘生命?如果說有,那麼只有一種:那就是父母,特別是母親!

小區裏,有一個男孩子在幫媽媽抱西瓜時開門,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頓時招來媽媽一頓謾罵。好了,之後,大家經常會看見一個小男孩兒跟在媽媽身後,媽媽手裏提着大小包,兒子就是不幫着拿。

媽媽仍然在謾罵着兒子,說他不知道分擔大人,不懂事,養他沒用……,老天!罪過呀,罪過。兒子會把母親所有的詛咒都會吸收進來,成爲自己人格的數據,可他忘了,他也曾經想盡力幫母親分擔,但他得到的是什麼?當他因力不從心打碎了一個西瓜時,母親,一個女人當下的任性,當下的性格,當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敗,這一切情緒的表達,都在告訴兒子什麼?

因此,一個孩子長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與不好的性格和習慣,全拜父母所賜,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習氣發作,孩子當下就會受傷,然後會內化、形成性格特質。

所以,一個孩子將來是否成功,是否能夠容納失敗,是否具備頑強的意志,其實拼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父母(教育),是他們的文化和傳統意識。

所謂挫折教育,就是當孩子感覺不如別人時,父母要給到的不是貶低和對比(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而更要無條件地陪伴在他們身邊,甚至連一句教導的話都沒有,只是那種坦然和接受,還是做孩子愛吃的東西,還是跟孩子開玩笑,一切沒有什麼改變,進而,當孩子感到安全時,再與孩子分享父母當年(與孩子同齡時)的經歷,或者講一個故事,或者說:“下次如果你超過自己(或別人),那就更好了。”詣在:“就算你通過努力沒有達到目的,我們照樣會一如繼往地愛你”。

如此,孩子記住的是愛,這個愛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東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個成績,就算沒高上去,也不會傷害到心理。

即:一切沒有因這一張小小的考卷而改變,只不過,父母相信你,孩子從中學到的,就是自信。

肖伯納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自信就是自我接納,一個孩子不會自我接納時,只能從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中汲取,也就是說,當父母無條件接納他時,他也會這樣接納自己,這是自愛與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礎,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強。

我們這個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問題在於,不是主動給孩子創造挫折,那無異於給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導孩子在面對挫折時的心態。這個心態就是:接納那個力不從心的自己,接納那個不足的自己,認可他並關愛他,不是譴責他、排斥他,這樣,這個弱小的自己就會成爲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爲自己的內耗。

其實,孩子好不好,決不在成績,也不在學校,而是在家庭影響,無數的諮詢個案及事例已經證明,有些成績再高的博士後,或者在外鍍了無數層金的高才生,照樣會因家庭和事業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們會被生活中的石頭輕而易舉地擊倒。他們當中許多人甚至比那些當年成績不如他們的老同學過得更糟,反過來,有些成績並不太高,學校並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時還落過榜的人,通過後天的努力,後來的生活倒是充滿精彩。其實,主導這種轉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納(這在學校裏是學不到的)。他們的心裏有一個信條:與其被人稱作完美,倒不如接納自我的完整。

他們就像李小龍一樣,頻頻被對手擊倒後,幽默地捂住傷口,琢磨着剛纔對手的出招——這就是向生活學習,而不會因自卑就放棄。

另外,我們的教育的確非常看重分數,沒關係,不跟它較勁,只要每次拿到孩子的分數時,按以上步驟操作,那麼孩子就算再考得不好,心靈也沒有受到傷害,將來如果遇到什麼金融危機或失戀、離婚之類的事,包括人際關係不合或家庭矛盾等,他也不會因生活中的成績不佳,而失去對生活和信心,只要具有父母那無條件的愛,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可能輕言放棄,這種所謂的百折不撓,只能來自家庭之愛。

因此,不要小視一個眼神或一個觸摸,每次與孩子互動時,都把你那無條件的愛全部貫穿進去,這個愛不是溺愛,而是知道因果之愛——現在的一個舉動,一句話,一種關係,孩子都會在以後複製出來,包括家庭關係不良和家庭暴力。

深信因果吧,它不僅是佛法的宗旨,也是親子教育的核心,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當孩子摔倒(無論是學走路,或是成績,或是犯錯誤,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時,不是幫他扶起(代替、否定、指責),而是媽媽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女人的認可會讓兒子將來選擇一個賢妻,會讓女兒成爲一個賢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身邊(爸爸的微笑與陪伴會讓一個兒子成爲一個穩重成熟的男人,會讓女兒選擇一個這樣的老公),但不要消失,請相信,父親的力量是無形的,它是一種能量,不可長期消失在孩子面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陪伴,這,就是韌性及勇氣的源泉。

二、《相信自己,不要攀比他人》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中都是一朵獨一無二的美麗花朵。每一朵鮮花都有自己獨特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不但有像其他花一樣的美麗,而且還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這樣的花更加討人喜歡。

[父母喜歡拿我們和別人比]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開越多的名人小小年紀就出了名。於是這個時候幾乎每一個父母都把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夠別人家的孩子棒,但又想自己的孩子比別家孩子更勝一籌。這樣多麼的自豪的事情啊。所以父母往往都會用激像法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說:你看看誰家的孩子家是那麼的聰明、乖巧,而看看你自己,連一道簡單的數學題都做不出來,你怎麼那麼蠢啊。早知道當初就不生你出來。其實父母不是真的說自己的孩子蠢,而是想通過這樣方式,用他人的優點借鑑給自己孩子學習。這樣孩子會更快的勝過他人。但是他們的思考方法錯了,他們這樣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優點,每一人的性格,愛好,特長都是不一樣的。人與人自己是不可以相比的,這樣只會導致你與你要相比那個人的距離越來越大。到最後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的。

[相信自己]

前一段時間,在一本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名叫《角色》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有一個家庭裏每一個成員一天晚上做了那些的事情的一部分情節,人物有爸爸、媽媽、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和一隻“不起眼”的小老鼠。這是一個學校組織的一個劇場戲,喜歡錶演的珠珠毫不猶豫去報了名,比且順利通過了面試,選了演小女孩的角色。得到這個消息的珠珠,開心地嘴把都合不起來了[]。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出演的前一天,扮演小女孩角色的珠珠被老師告知,自己的演的角色被頂替了。聽到這個消息,他的腦子一片空白,充滿疑惑和憤怒的語氣從珠珠口中脫穎而出:爲什麼?爲什麼要我演小老鼠?據瞭解,代替他位置的是教育局的局長的女兒,人家有權有勢,學校不敢得罪,所以就把扮演小女孩角色給了她。其實兩者都很清秀,就是因爲對方背景好,所以他只有演小老鼠的角色。就因爲這樣,她更加地傷心,上課也無精打采。回到家裏,媽媽發現憔悴的珠珠,關心地問她發生什麼事,她含着淚道出了原委。本來珠珠媽媽聽完女兒的述說也非常的生氣,但是想到自己的家境不能和別人比,所以她決定讓女兒接受演小老鼠的角色。她對女兒說:雖然角色變了,但是你的氣質是沒有變的。我們要人窮志不窮,有些東西不是用權利可以成功的。所以你不用灰心。你會是最棒的一個。聽了媽媽的建議,珠珠欣然地同意了,因爲拿回自己的自信來。

第二天的演出照樣進行,爸爸演在看報紙;媽媽演看電視劇;小女孩演在媽媽的懷抱裏撒嬌,顯得非常的幸福,難怪珠珠會不捨得那個較色,但是現在她已經無法選擇了。

當到演這個戲劇時,爸爸、媽媽、小女孩的角色已經演完,該到珠珠的角色了。她要做的是,在沙發旁邊和後面模仿一隻老鼠和多隻老鼠的叫聲。那聲音是那麼的逼真,在場的觀衆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多,一隻老鼠的叫聲和多隻老鼠同時混合的叫聲居然是同一個人的嘴巴了發出來的。最後珠珠演的角色獲得全場最熱烈的掌聲。也因此,他被電視臺選中,做某欄目的小主持人。

[發現自己長處,努力去獲得成功的喜悅]

其實我覺得,無論你是演什麼角色,每一個人在自己的身上都會有閃閃發光的一面,那亮光雖然渺小,但它是那麼的耀眼,只要好好的利用它,你照樣會成功的。它也就是陪伴在自己身邊的護花使者,在自己遇到苦難時,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放棄;在獲得小小的勝利時,不要驕傲。它讓你實現了你自己的夢想,讓你的成功在別人心中迴盪。領悟其中的道理。

每一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相同。但是,天時,地利和每一個人自己長處都不一樣的,但只要找到自己的閃閃發光的那一面,你離成功的距離已經不遠了。不要和他人相比,相信自己是最棒。以自己的實力也能創造出令別人羨慕的成績。世界的大門永遠爲相信自己,不懈努力的人打開的。

三、《生命成長的必修課》

緣起:敢問孩子“志”在何方

那是在幾年前,曾發生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三年級的一節語文說話課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談論一個話題:“長大了幹什麼”。一個胖嘟嘟的男孩說:“我長大了要當老闆。”面對一臉稚氣的孩子,我懷着一顆好奇心問:“爲什麼要當老闆?”孩子說:“我要賺好多好多的錢,讓我的兒子、孫子享受。”我想,得把問題拋給大家,聽聽孩子們的觀點,就問:“這個爺爺怎麼樣?”有孩子反駁說:“他不是一個好爺爺,他這樣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好吃懶做的人。”

我限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物質日益富足的今天,敢問孩子“志”在何方?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據烏魯木齊市媒體一項對1300多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有53%的同學在回答“將來最想從事的職業中”選擇了“私企老闆、企業家”,而“醫生、律師和影視明星”隨其後,只有10%的學生選擇“工人”。山東某地對1200多名學生進行的以“長大你想幹什麼”爲題調查結果顯示,長大願意當農民的只有兩人。

我開始一次又一次地叩問自己,我們渴望孩子成爲怎樣的人,我們又爲之努力了多少?志向是孩子成長的一盞心靈的燈,是一首催人奮進的樂曲,一個精神的理想家園。勵志教育理應成爲孩子生命成長曆程中的必修課。

一、同伴,一種不可忽略的無痕影響

鏡頭回放:一天中午,我匆匆走進教室,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怪事:幾乎所有的男孩胸前都掛了三五塊校牌。這是怎麼一回事啊?我拉了一個男孩的手開始了訪談。原來,一個孩子看了電視劇《向前,向前》,非常崇拜徐元帥,剛巧老師發下幾枚訂製的校牌,覺得很像獎章,就密密麻麻地掛在胸前,還像同學炫耀說:“瞧,我的勳章真多,我是一名大將軍!”同學見了,也覺得挺威武的,於是一個傳一個,全班男生統統當上了大將軍。

真有意思,一羣多麼淳樸而又可愛的小將軍啊!是誰,讓一羣孩子都渴望成爲將軍,同伴!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會表現出從衆心理,因爲孩子畢竟還處於一個未成型時期,孩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對未來的展望更多的來自於身邊人的影響,而同伴是孩子身邊最親近,最相似,最大容量的羣體,同伴的影響對孩子志向的形成和影響起着一種不可忽略的無痕影響。

因此,作爲父母、教師要努力明瞭孩子所處的正式羣體尤其是非正式羣體中領頭人的志向趨向。未來的世界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去承擔不同的社會分工,才能使我們的世界依然五彩繽紛。孩子的理想還是一株剛萌芽甚至還未曾萌芽的幼苗,需要精心的呵護。只要孩子的志向是積極向上,能引領孩子奮進的我們都不應否定,只要孩子的理想是對社會有益的,我們都應予以認可。反之,我們則應對這一羣體的孩子予以恰當的引導或干預。

二、學校,一個不可或缺的神聖課堂

鏡頭回放:一個孩子放學回家,興沖沖地對父親說:“爸爸,你知不知道‘神六’上聶叔叔和費叔叔不再用尿不溼,而是用專用馬桶了?”爸爸很生氣:“你什麼不好關心,偏關心什麼尿不溼與馬桶呢?”孩子的父親哪裏知道,孩子們剛在班隊課上進行了《從神五走向神六》的班隊活動,這些小天文迷們對神六可是着實迷了一回,“尿不溼與專用馬桶”就是自己孩子所在小組的研究項目啊!所幸的是這位家長及時與老師作了溝通,老師索性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太空行”系列活動,引導家長與孩子一同蒐集、整理有關資料,撰寫研究報告,讓“太空行動”火爆了一回。那個孩子呢,也與父親一塊兒過了一回太空癮,並立志成爲“神舟N號”的宇航員呢!

在過去的歲月裏,學校曾有過轟轟烈烈地抓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場面,但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教師中出現了兩種想法,一是認爲理想教育是虛無的東西,孩子今年想當什麼,明天又不一定當得了什麼,甚至明天可能壓根兒就當不了什麼,所以理想教育是空洞的,毫無意義的;其二是理想教育是高調教育,與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不一致的,所以教了也是白教,不如不教。

但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學校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天地,我們理應擔負起勵志教育這門必修課的教育任務,高揚勵志教育的旗幟,學校教育是開展青少年勵志教育一個不可或缺的神聖課堂。正因爲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爲孩子點亮一盞心燈,照耀人生的路。

相關調查表明,孩子的志向是在變化的,波動的,動態的,而這些變化與學校的教學特色、學校開展的各種主題活動,甚至一個班的班級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

學校在勵志教育中,應唱好這樣幾首曲子:

1、主題曲。學校應定期組織一些以勵志教育爲主題的教育活動,使“人人有志向,個個有目標”成爲一種共識,讓每一個孩子在心中都燃起理想之燈。我們學校就開展了系列活動,如“與名人對話”等活動,我們先後邀請了著名作家鄭淵潔、沈石溪等走進學校,走進孩子的心田。當孩子們面對自己的偶像提出一個個稚嫩而可愛的話題時,當孩子們纏着自己的崇拜者簽名合影時,孩子們的理想之花已悄然開放。

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消防大隊,在參加了消防中隊隊員隊務訓練後,孩子這樣寫道:“……一個叔叔爲我們表演登雲梯,只見他‘嗖嗖’幾下就爬上了雲梯,我擡頭看看,足有三層樓那麼高,真讓人佩服。我心裏想,他們的本領是怎麼鍛煉出來的呢?一定很不容易吧!他們的動作那麼熟練,一定是化了不少功夫的。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消防隊員,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個孩子則說:“我們也應該有武警叔叔一樣鐵一般的紀律,在集體活動中嚴守紀律,做一個心中有集體的人。”

2、協奏曲。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默默地影響着孩子的志趣,這不僅僅開發了孩子在不同領域的潛能,孕育着不同的興趣與愛好,更是一首勵志教育的協奏曲。有時,一次主持節目的機會,會讓孩子蒙生成爲主持人的願望;有時,一首小詩的發生,會催生一個文學家;有時,一次航模比賽的成功,會誕生一個科學家呢!

3、小夜曲。教育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勵志教育同樣如此。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成爲小夜曲的創作者。在孩子一則偶然的日記裏,在孩子課堂上一句即興的發言裏,在日常的一句交談中,會投射出孩子理想的影子,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爲孩子奏響一曲理想之歌。

當雄鷹尚嗷嗷待哺於巢穴之中,它已有了自己的夢想,那就是振翅九霄,搏擊藍天,與白雲共舞。讓我們做一個點燈的人,用我們的真心、細心、恆心,做好勵志教育這篇文章,點亮孩子的心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