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人生 > 勵志人生 > 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賞析

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賞析

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賞析

導語:這部電影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爲開頭,而後又爭奪中途島的事情。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決戰中途島》觀後感賞析

篇一:

將於11月8日在中國大陸公映的戰爭片《決戰中途島》前幾日在北京舉辦了“就是這麼炸”首映發佈會,導演羅蘭·艾默裏奇與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影片製片人於冬一同登臺,兩人分別手持爆竹和火柴,寓意點燃中國觀衆的熱情。

於冬說:“《決戰中途島》是一部展現了全世界最尖端特效的戰爭片。”

對於艾默裏奇中國觀衆已不陌生,兩部《獨立日》電影及《2012》等美國大片都出自他手。擅長拍攝特技電影的艾默裏奇說:“我們搭建了許多真實場景,原尺寸打造了戰機,還設計了大量第一視角的空戰特效鏡頭,目的就是爲了給觀衆獻上一次絕對不可錯過的大銀幕體驗。”

談到中途島海戰不得不談到珍珠港事件,雖然一直有陰謀論說這是美國引日本上當偷襲的,不過從美國傷亡的人數來看應該並不是如此,任何一個堅持這種陰謀論的,都是對軍事常識的無知。但是機緣巧合之下,美軍並沒有傷到筋骨,日本連一艘航母都沒看見,航母根本就沒在港內,倒是讓日本鬱悶的很。

小日本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把美國拖下水這事,小日本自己作死這事還得要往前說道說道。

小日本是如何把美國拖下水的

據說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它醒來,整個世界都會爲之顫抖。它在沉睡着,謝謝上帝,讓它睡下去吧。

但是日本不信邪,當侵華戰爭打響後,日軍迅速在華北和華東兩個戰場上擊潰了中國軍隊,看上去可以很快打敗中國了,但是小日本小看了中國的反抗力量,也不知道已經有人提前預知了日本要陷入持久戰了。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

預言如此準確,日本打着打着發現打不動了。

還有一個作過同樣預言的則是戰後被國際軍事法庭網開一面不追究責任的石原莞爾。

因爲戰前他的意見被東條忽視了並被開除軍籍,成了東條的死敵,當國際軍事法庭對石原取證時,他還想爭取當一下戰犯來着。

石原曾預言:“中國有自古而來的高度文明,物質生活又極爲原始,各個地方有高度的自給自足的可能”,一開戰必限於持久戰,對日本不利,不主張與中國開戰。東條英機與之相反,主張決戰,且速戰速決。

進入了持久戰,日本的物資必然匱乏,那麼尋找戰略物資是必然的了,日本往北看,再往南看,想了半天美國還提供着物資來着,當然得要花錢買了,暫時不能動。發現蘇聯的物資多啊,特別是石油資源,而那時蘇聯正被德國蹂躪,日本想着是不是可以打打蘇聯的主意。

諾門罕之戰就這樣爆發了,當時日本後勤到此地只要180公里,蘇聯最近的鐵路到這裏要750公里,所以日本認爲蘇聯一定贏不了也不敢打,日本小看了蘇聯的決心和瘋狂。

這場戰爭持續了100天,雙方沒有宣戰的打得不聲不響,各自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日軍第23師團1.6萬人,傷亡達到了1.2萬,損失高達80%。

日本整體雖然傷亡沒有蘇聯嚴重,卻給日本以沉重的打擊,諾門罕戰役以後,日本二戰期間再也沒對蘇聯強硬過,日本人算是徹底看清楚了蘇聯絕不是沙俄,還是離蘇聯遠一點,那麼目光只能往南了。

“這是一場陌生的、祕而不宣的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裏發泄着憤怒”。

卻沒有人想到,正是這在當時不聲不響的戰役如此一支蝴蝶的翅膀扇動了一下,引發了日後的珍珠港事件,更有意思的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於1963年才正式提出蝴蝶效應: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隨着日本國力對於持久戰的支撐不足,美國是生意人,不能無故支援,得要錢啊,發現日本快沒錢了,同時也扼制一下小日本想涉及西方利益的問題,所以在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美國人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從中國撤軍,否則一切免談!

這下日本慌張了,蘇聯的主意沒打到,在中國已經陷入持久戰,想在中國佔領區找石油挖出來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打仗最關鍵的資源石油沒了,還怎麼打?等死嗎?

日本的選擇很有限,一是把到手的肥肉讓出來,退出中國,並和美國好好談判下,另一種就是以戰養戰,不給我去搶不就成了。結果腦袋發熱的小日本的選擇了後者。

諾門罕之戰兩年後日本人的炸彈就扔到了珍珠港,美國人事後分析才明白,蘇聯當時是多麼的英明,花了那麼大的代價打了一場可能會輸的戰役,結果一戰就把小日本給打怕了,不敢再找蘇聯了。北上沒戲,只能南下就找美國要資源了,美國人爲自己的驕傲和輕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從珍珠港到中途島,日軍“聰明反被聰明誤”

當日本轟炸機在1941年12月7日跑到珍珠島上空時,發現美國大兵們還沒有睡醒,在沒有轟炸前就發回電文,正式宣佈此場偷襲已經成功了。

站的層面不一樣,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轟炸機飛行員們看到了無比巨大的勝利,親自策劃這場偷襲的山本五十六卻看到了一個深淵。

山本五十六在接到偷襲勝利的電文後,看到戰報中竟然沒有擊沉一艘美軍航母,身爲海戰專家的山本五十六明白,這場偷襲成功了,也失敗得如此徹底,面對前來祝賀的部屬們時,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當時,美軍的航母在哪裏呢?“企業”號正在趕往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敦”號日前剛剛開出,“薩拉託加”號則去聖地亞哥做保養了。實在太巧合了——正因爲如此,很多人認爲這是羅斯福的苦肉計。但多年之後,根據解密文檔發現,這一切都是按步就班進行的。沒有任何陰謀在裏面。對此,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還是全世界的軍事專家,都得出同樣一個結論:當時的運氣,真的站在美軍這邊。

知道這個消息,估計山本的心頭有一萬隻草泥馬在洶涌奔馳而過,卻與事無補了。

由於日本人發動的此次偷襲,激起了美國民衆無比的憤怒,之前不願捲入戰爭的美國民衆和議員們,在羅斯福總統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後,美國就迅速的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山本這次的偷襲沒有獲得更大的利益,既然美國已經上了戰船,那隻能死戰到底了,

當時小日本海軍力量還是強悍的,小日本也明白美國有遠遠超過日本強大的工業產能,小日本估計到了1942年下半年美國的產能可以完全轉變成軍事實力,那麼要在這之前擴大日本的圈,能夠造成威脅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的戰略態勢,最後利用這種威懾增加與美國談判的籌碼,因此同樣的山本五十六同志,開始策劃了中途島戰役。

情報啊情報,若是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前情報強悍一點,早一點或是晚一點,搞不定還能收穫一點航母,這一次同樣是因爲情報,美國已經事先了解到日本的戰略意圖,在日本以爲只能兩艘航母參戰的情況下,美軍投入了三艘航母參加了中途島海戰。

1942年6月4日,攻擊中途島的日軍航母編隊已經被美軍瞭解到航行軌跡,在美軍俯衝轟炸機的輪番轟炸下,在短短5分鐘之內,日軍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遭到毀滅性打擊,幾小時後相繼沉沒。隨後,飛龍號同樣遭到了打擊,指揮官山口多聞向山本五十六表示飛龍號已經無法挽回,艦長加來止男則同時下達棄船令,不過兩人都決定留在飛龍號與艦共沉。

中途島戰役讓日本喪失了開戰初期的航母優勢,而這種喪失已經是不可逆的了,從此日本再也沒有能力奪回海上霸權。

前期一點海戰上的勝利讓小日本的海軍內充滿了自信,結果這種自信生生把自己作死了,再也翻身不得了。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以前拍過的電影有數部,歷史記憶,如此精彩的歷史時刻多次銘記都不爲過,何況這一次是擅長拍攝特技電影及掌控大場面的艾默裏奇來導演。

張召忠與艾默裏奇座談時,大讚影片細節到位真實還原,“這部電影非常尊重歷史,像是軍事教學片和紀錄片”,並稱贊影片是2019年末最值得期待的戰爭大片。

那就讓我們一起期待這部美版“犯我者,雖遠必誅”的戰爭大片。要知道,這絕對是2019年最後一部爽到死的爽片了!

篇二:

記憶裏所有關於中途島的碎片都被穿起來了——山本五十六,尼米茲,羅切斯特和AF,淡水廠“出問題”的電報,轟炸東京,中國百姓的援助,換裝備耽誤的半小時……

其實應該在杜比影廳看這部電影的。槍炮聲,爆炸聲,飛機轟鳴聲……無比真實。

演員選得好!和原型人物隱隱神似。影片節奏掌握得也太棒了。雖是按照時間順序來,但是——美方、日方、中國方面的切換;前線戰士、後方指揮部、情報部門和家屬之間的情景切換是真的太絕了:前一秒還沉浸在一片溫情中微笑着,下一秒就是血與死撲面而來——來不及轉換,那種戰爭的殘酷與真實感是真切的。前線的激烈,後方的忙碌,相得益彰,人物繁多卻絲毫不混亂。這個把控能力啊!跪了[]。

印象深刻的幾個畫面:①去執行轟炸東京任務時候,航母的艦長堅持着“再往前開一點,就能爲他們省下一點飛回來的燃料!”那批最好的飛行員,明知可能有去無回,仍然義無反顧——他們在狂風裏,暴雨裏,起飛了,飛走了,消失了,不知道能不能回來。

②中國的土地上,美國的飛行員,一個交換的打火機。一段戰爭時期的信任,保護與犧牲。那一刻“全世界的人們,都團結起來”了。

③被捕的飛行員,到死也不肯說出情報,被綁在錨上,沉入大海——他最後那個眼神,看得人無端地直發毛:似乎,他不會死去,他的靈魂會一直在海中游蕩。

④那個瘋子一樣的戰地記者,鋪天蓋地的敵機襲來,他迎着炮火衝了上去——他也是個戰士,這是他的戰場。

⑤日本方面必輸無疑。南雲忠一說“我與此艦共存亡”。想要一同留下一位的年輕軍官被他趕了回去“年輕人回去,這是我最後的命令”。隨後,他和副官說“走吧,我們去欣賞月色”。儘管有些不舒服,但確實,這一點感動,是南雲混蛋在影片裏給我的除憎惡嫌棄之外的唯一感受了。

⑥大戰結束的那個傍晚,貝克特一直沒有回來——所有人都說“他不會回來了”,可只有那個一直和他互損的同窗、戰友,執拗地等着,望着天空,向着夕陽,等着——一直等到他終於回來了——然後,整個甲板上的人都向他跑過去,浩浩蕩蕩轟轟烈烈地迎接一個英雄的歸來。老友相見依然是互損“我以爲你死了”“彼此彼此”。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落雪的東京,灑滿陽光的珍珠港——本該美麗而哀愁,明媚而溫暖——結果卻只剩斷壁殘垣,滿目瘡痍。

誰知道太平洋的碧波下沉睡着多少英雄的靈魂!

大海會記得,每一個沐浴着和平的陽光的人會記得。

篇三: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轉折點,更是美國兩次大戰中爲數不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役之一。強者勝利理所當然,弱者勝利才值得紀念。或者炫耀。就算那種弱只是一種表面上暫時現象。

自珍珠港偷襲成功後,山本便已對喚醒沉睡巨人十分無奈。但是,他依然要竭力爲大日本爭取勝利,雖然勝利可能性越來越小。

就算中途島美國失敗,也無非是把戰爭延長數十年,這是雙方大部分人心知肚明的判斷。因爲,美國的工業實力當時已經在全球首屈一指,尤其是其本土實力。從這一點來看,今天的天朝宛然就是美國當年的角色。

而從影片的角色形象來看,美國大片更喜歡的是大叔,而天朝呢,目前還處於靚仔階段,這從前期某堡壘電影可以佐證,自然,片房是不怎麼樣。當然,天朝正在轉型,猛男大片越來越博得大衆喜愛。

從這一點來看,或許中途島時的美國正值青春年少,自然血氣方剛,而天朝從近代來看,作爲後起之秀,自然是更勝之。那麼,我們的“中途島”究竟在哪裏?我想,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所要考慮的問題,等到勝利那一天,我們或許早已成爲過眼雲煙。

就影片來說,可能專業人士會有不同評價,但作爲觀衆之一,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拋開其中的場面和特效,單是從其中看出的一些感同深受,就感覺,那36塊的電影票沒有白買。

信息準確與否決定成敗。

日本當時決定發起太平洋戰爭,並不是不知道美國的潛力,但是,喉嚨被人卡住,不掙扎,慢慢的死,掙扎,或許能活。所以,山本再怎麼不認可軍部的決定,也能夠堅決的執行

。這是一名職業軍人的基本素質,而他手下的南雲忠同志,則差了那麼一點點,如果記得不錯的話,在影片裏提到沒有炸掉珍珠港上的油料設施,這就給了美國很大的喘息之機。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中途島之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南雲忠的沒有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

珍珠港被偷襲,是因爲美國沒有對日本的通信進行有效監控或竊取。這屬於戰術範疇,所以,珍珠港的損失看起來是慘重點,卻不會對全局產生太大的影響。有陰謀論說,美國是事先知道這麼一回事,但是爲了爭取國內的戰爭支持,而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這就有點扯,如果是故意,爲何不再少放點人到艦上?

中途島戰役的失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這一點,我們的孫子同志數千年前已有定論。

內部凝聚成合力才能無堅不克。

前面所說南雲忠與山本之間合力不夠,反觀弗萊徹則能堅決執行尼米茲的既定方案,從指揮員的執行力上,便已見分曉。

內部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信任,萊頓中校之所以能夠發揮他們團隊的作用,奠定勝利基礎,根源在於尼米茲對他的信任。而尼米茲的勝利,根源在於羅斯福對他的信任。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辜負這種信任,正因爲有了信任,才能讓有位有爲成爲可能。

而當疲憊的美國飛行員們回到航母上準備休息時,他們卻收到要把日本第四個航母搞定的死命令。對此,他們絲毫沒有猶豫,這一點也絲毫不遜於日本的瘋神隊員。明確指令、堅決執行,內部溝通,信息透明,這既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礎,更是戰鬥力昇華的必備武器。

形勢和趨勢都重要。

形勢可以通過戰術來改變,趨勢可以通過戰略來實現。對我們個體來說,只有把握好趨勢,認清楚形勢,才能做好應對我們人生“中途島”的準備。

簡單來說,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誰?我在哪裏?我要去哪裏?這個話題之前說了不少,就不再累述了。

另外,這部電影裏的投資方有博納影業。在全球化的浪潮裏,我們應該能多少看出些端倪。(此處省去若干字)

總而言之,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值得一看,當然,這也只是個人觀點。畢竟,在人類進化的汪洋裏,我們每一個人,充其量只是一個小水滴,我們所看到的天空各不一樣,我們所棲居的水域各有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