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電影《中國合夥人》是一部關於夢想的故事,今天,本站小編特意爲大家蒐集整理了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希望大家喜歡!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3篇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一

電影《中國合夥人》影片的結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強,還有張朝陽、王石、楊瀾,甚至還有老乾媽事已至此,眼眶終究還是溼潤了,不是那種強烈的感動或者悲傷,而是一種很奇怪的共鳴。

爲什麼電影裏帶來的共鳴是“奇怪”的呢?

關於我,離電影裏那段青春距離還是挺遠的,那樣的裝扮,那樣的校園,那樣的圖書館,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從未想過去美國,更是沒碰過託福,沒碰過GRE,大學裏每天都在吃喝玩樂看着苦逼的背單詞的室友,然後偷笑。再其次,我從未讀過新東方,哪怕新東方熱已經掛到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不愛讀書的我,都不爲那些老師們的“笑話”所動,堅持打工、實習,愉快的繼續吃喝玩樂。最後,我沒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夥伴,也沒有想過自己去創業,闖出一片天,工作兩年了,還是各幹各的,來去自在,兩袖清風。

我的青春,和電影裏表達的,截然相反。

可讓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歲月看似離我的校園生活更接近,但它並沒有讓我有所感觸,反而是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合夥人》,反而是沒有在我的青春裏呆過的陳可辛,把故事說進了回憶裏,有笑有淚,令人欣喜。雖然吳君如笑着說陳可辛這部電影完全沒進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說,這次的迴歸,很棒。

影片放完了,前前後後響了三遍掌聲,然後觀衆紛紛與陳可辛導演分享了看片的感受,神奇的是,從50後到90後,居然個個都能從電影裏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影子。一個老伯激動地說:我兒子當年在美國就是這麼的苦啊!被開除了,然後一個人走在街上,哭得不行了才往家裏打個電話……一個90年的小姑娘感慨地說,電影裏的那一首首有關青春的歌曲,實在是勾起了校園的回憶……我說,電影裏有一句臺詞深深地撼動了我,具體記不得了,大致是: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

即便你沒有經歷過着一切,但依然會爲這三個男人的夢想叫好;即便三個合夥人的英語發音實在是很“屌絲”,但依舊不會阻礙青春能量的迸發;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國合夥人》後還是覺得,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爲青春不是帥哥美女的專屬,不是一代人的專屬,青春,屬於每個人,哪怕你是個二愣子,哪怕你是個純屌絲,哪怕我就是不愛背單詞。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二

電影《中國合夥人》故事的藍本不言而喻,從劇作上來說,它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置,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爲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於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於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這兩個問題就沒有辦法,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於,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後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裏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麼稀裏糊塗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艱難的歷史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揹負了歷史的包袱。我們那麼渴望堅持自我,又那麼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後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爲我們真的喜歡躺着。總之一條,不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後想說,成冬青詮釋的中國式成功,充滿了某種實用主義的得意。而王陽詮釋的中國式幸福,則有自欺欺人的妥協。這種的態度,充滿了某種無奈,也或者,纔是我們每個人尋找答案的開始。

胡亂寫了這些,再胡亂寫個結尾。

風往哪裏吹,樹就往哪裏倒正青春,我們以爲我們是風,青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草。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電影《中國合夥人》觀後感優秀範文三

調成泛黃色調,溫火熱煮青蔥歲月,《中國合夥人》裏有舊時代熱血青春;三個青年從一無所有到身家萬貫,這是一部勵志大片;橫跨幾個年代,裏面有時代的斷截面;還有始亂終棄的愛情,有始至終的友情……陳可辛想說的東西很多,但什麼都沒講徹底。或許,其實是這樣,他並不想說這麼多,他只是覺得要堆砌這麼多,因爲這些對票房可能有益。經過《武俠》和《血滴子》(監製)或小或大的失敗教訓,他對失敗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迫不及待想找個機會消除挫敗感。

陳可辛擅長刻畫情感,以及更大一點的羣體情懷,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圍着情感打轉,即便在嘗試拍攝中國式大片時,類型電影的框架也壓制不住他對情感的突出關注。這是陳可辛最大的優點,他懂得人性的複雜,情感的美好與哀愁。可惜在《中國合夥人》裏,他並沒發揮出上好狀態,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三人的性格和關係變化,包括他們各自的愛情,除了偶現的動人妙筆,幾乎全靠旁白幫忙。在講述方式上,我沒見過這麼笨、這麼匆忙的陳可辛,旁白多得令人厭煩,簡直退化到早期作品《雙城故事》的地步,旁白甚至比之更氾濫。設想一下,假如抽掉三人相互交叉的旁白,僅藉助於畫面和情節,他們三人的性格和情誼差不多會坍塌。過於依賴旁白,就像強行灌輸的評述,生硬地爲觀者構建對主角們的印象。

作爲北上拍片的港區導演,對於影片營造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代質感,當給予一些表揚,這也是陳可辛從不失手的地方。不像別的香港導演到了內地,港味與陸味倉促雜交,如蹩腳的國語配音一樣令人難受,陳可辛的《如果·愛》、《武俠》,包括這部《中國合夥人》,並沒出現不自然的怪異問題。當表面功夫做足,就要深入內核精神。王陽是個文青,留着長髮,有觀衆向陳可辛提問,王陽是否有海子的影子,他坦承,不知道詩人海子是誰。這個無關緊要的事實,泄露了很多祕密,可解釋三個人物沒有人格(不一定是高尚的)魅力的原因。陳可辛終究對人物的外在和內在設定有距離感,他做了功課,但視野和經驗不夠。王陽的文青範,孟曉駿的世家子弟樣貌,成冬青艱難求學的漫畫式描述,均流於類型片的套路化,儘管他們的形象借鑑了現實人物。

校園、創業、泡妞、決裂,自從預告片曝光,就可推斷《中國合夥人》可能和大衛·芬奇講述Facebook創始人故事的《社交網絡》有關聯。出來的成品,果然證實了這個猜測,《中國合夥人》偷了《社交網絡》不少東西,這真令人尷尬。成冬青三人和美方律師對峙的戲及對整個電影的牽引作用,和《社交網絡》如出一轍。甚至可以再一步推斷,《中國合夥人》的誕生,就是《社交網絡》催生的產品。主創照着《社交網絡》的樣子,找適合的故事,左轉右拐到了新東方俞敏洪他們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