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勵志名句 > 他的一生,是這個國家最普通的樣本

他的一生,是這個國家最普通的樣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李福昌堅持40年寫日記,記錄自己身份轉換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小事情,在不經意間他用70餘本、200多萬字,記錄下改革開放後的社會變遷。
  
  李福昌一生的角色包括農民、工人、美術教師,還開了20多年麪館。幾十年後達成的成就,是在西安買下3套房,爲妻兒落了城鎮戶口,將兩個孩子供上大學。他的一生平淡無奇,類似絕大部分中國人的一生。
  
  兒子敬佩李福昌,他說自己父親的一生,是這個國家最普通的樣本,也是一個時代不應被忽視的寓言。
  
  沒想到這社會變化這麼大
  
  “我家成分高,我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爭取機會。”在兒時,鄰居大哥會畫畫,李福昌“感覺挺好看,也就愛上了”,連外出割豬草都隨身帶着一個小本子,對着山水牛羊臨摹起來,同時還練就一手好字,小學還沒畢業,村裏刷標語,就被他一個人承包了。
  
  李福昌沒有想到,這些兒時愛好,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只曉得,鄰村一位大嬸“覺得這娃將來會有出息”,堅持把自己當婦女主任的侄女介紹給他當媳婦。
  
  1978年改革開放,也是全面恢復高考的第二年,李福昌的名字出現在上線大紅喜報上,但卻沒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最終他還是頂替父親的崗位,成爲最後一撥子女頂替就業制度政策的受益者。進城當了工人後。他給農村的未婚妻寫了19封信,表示自己是不會當陳世美的。
  
  1983年12月1日,李福昌在街上畫速寫,被附近小學的校長“相中了”,第二天就被通知報到,成了小學美術老師。
  
  1985年2月,學校的食堂因爲沒人吃飯“塌火咧”,校領導在教職工會上問“誰願意承包”,臺下無人應答。此時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7個年頭,但做生意在文化人的潛意識裏,“還是被認爲是沒辦法的無能表現”。
  
  李福昌舉起了手說,總不能讓老師學生沒飯吃吧。領導順水推舟稱,每月要交70元的承包管理費。“話說出去收不回了,我只好硬着頭皮答應。”生意紅火是他沒有想到的,“一分二分的紙幣,每天能收一面盆,當日營業額都在30元左右”。他卻開始發愁“要這麼多錢幹啥”。
  
  1995年,李福昌所在廠子“實在混不動了”,面對無奈的下崗和國家鼓勵的停薪留職,單位上下避之不及。李福昌卻第一個舉手表示首先響應政策,領導重申了三遍,“你可要想好”。李福昌借了1500元,才湊齊了3600元的轉讓費,盤下了別人經營不下去的一家飯館,當天他在日記裏給自己鼓勁,“當上個體戶,也算把全家6口人的身家性命押出去了。”
  
  在經營麪館那段時間,李福昌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每天騎着加重28自行車買兩次菜。“幹個體大小事情都要操心,晚上緊張地睡不着。必須喝兩小杯酒才能放鬆。”
  
  合法經營是最低的運營成本
  
  李福昌保留下來的日記是從1987年7月11日開始的。“只有時時體諒他人,寬容他人,纔是每一位公民應該有的態度。”他說自己也有看不慣想不通的事情,寫出來,與自己和解了,也就不會憋得慌。
  
  他批評自己僱傭的廚師“不是刀工太差,而是幹事不上心”,“過了兩天就看到他把麪條往泔水桶裏倒。我當時生氣地就想衝上去把他揍一頓。”最後他在日記裏勸自己,“找機會還是和他談一談”。此後那個廚師跟着他幹了四年,在西安也開起飯館,當了老闆。
  
  “市容城管把擺在街上的桌椅板凳收走了,還到我店裏拿東西。”李福昌在日記裏痛陳粗暴執法,也對他們的工作表示出理解,“畢竟城市是大家的,都應該守這個秩序。”
  
  李福昌日記裏描述當年的社會治安“真是太糟糕了”,“我在市場裏丟了兩輛摩托車。”“小偷在那掏包,老闆只能擠眉弄眼遞眼色。”
  
  轄區工商所到李福昌麪館店裏吃飯,結賬付了全價146元。錢收了,他的心卻懸了起來,“人家以後給我找茬怎麼辦?辦事會不會給我使絆子?我這個店手續齊全,又沒違規,我怕什麼?”之後,李福昌“硬着頭皮到工商所辦手續,沒想到挺順利的。看來合法經營是最低的運營成本呀。”
  
  “自立門戶搞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不停漲工資也留不住服務員。”李福昌日記裏還談到了越來越嚴重的用工荒,“都想當老闆,可老闆也很苦呀。”
  
  “新房裝修的材料,屋內用品及家電多是名牌。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就在我身上發生了。”“今天裝了電視機頂盒,能收到許多臺,回憶當年17時黑白電視,到今天29寸彩電,生活質量發生了很大變化。”
  
  李福昌的父親和皮貨打了一輩子交道,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穿上了皮鞋。“他辛苦忙碌一輩子,沒想到勤勞致富的夢想,卻在兒子這一輩實現了。”……
  
  2011年8月19日晚上,李福昌賣了一份13元的涼菜,裏面有些是中午做的,可顧客覺得不新鮮,結賬時嘟囔不值。53歲的李福昌於深夜裏懊惱:“根本不是因爲錢……我知道錯了,糊弄了客人,決不能再犯。”
  
  枕邊日記將兒子“逼”進了大學
  
  廠裏的老同事都說李福昌身上有一股韌勁。他說這都是逼出來的。而最讓他得意的,是他用日記把兒子“逼”進了大學。
  
  2002年時兒子上初二,李福昌被老師喊到學校:我看你經濟實力還行,趁早把孩子領回去,買個出租車搞經營吧。李福昌在當天的日記裏寫到,“感覺臉上被扇了耳光。”“賺錢再多,要是把娃學習耽誤了,我還要錢幹啥?”
  
  “爸不會放棄你的。你有優點,爸相信你將來會有出息的。”李福昌下午買菜前,都會趴在桌子上寫日記,“其實就是給娃留話”。實在沒時間寫日記,也要給兒子剪貼一篇報紙上的文章。他問兒子“放在你枕邊的日記本看不看”。兒子說有時會看一下,有時就把日記本扔一邊去了。李福昌還是堅持發現兒子的優點,然後針對問題提出具體改正要求,最後用紅筆提出一點小希望。
  
  2006年兒子被四川大學錄取。在慶功宴上對衆人解釋說,僅在高中階段,父親寫的6本日記一直鞭策自己按時回家、不進網吧,力爭按時完成作業。
  
  李福昌一雙兒女都考上了重點大學,對此他自豪地記上了一筆,“雖然大學在不斷擴招,可是在鄉下老家和我所在的工廠,還是被稱讚爲放了衛星”。
  
  2016年4月1日,爲了專注照顧患病的母親,李福昌把經營得很紅火的麪館,一狠心關了。母親去世後,他心裏一直感覺“空落落的”,“忙了一輩子,實在不能適應沒事幹”。
  
  每次上街健步走,李福昌禁不住打量街邊餐館和貼着“出租轉讓”的門面房,“還想着再把麪館開起來。賺錢不重要,主要是不能把這岐山面的手藝丟了。”

他的一生,是這個國家最普通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