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烏合之衆》讀書心得範文大全

《烏合之衆》讀書心得範文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烏合之衆》讀書心得範文大全

《烏合之衆》讀書心得範文大全

導語:《烏合之衆》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烏合之衆》讀書心得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羣衆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關於“羣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能夠輕易的明白爲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取”或者說“這是歷史的選取”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衆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堅信的。也許我這種堅信恰恰是如烏合之衆中所說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衆”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堅信。正因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衆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羣衆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衆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衆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衆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持續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須持續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爲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理解。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後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羣體中以個人智慧爲整個羣體智慧添光增彩。羣體智商必須且永遠是低於組成羣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着組成羣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僅出此刻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後,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理解採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取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於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像的排列並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爲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羣體的影響十分之低,羣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用心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於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爲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爲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戶外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爲正是正因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厭惡的人”的出現,然後最後導致一羣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後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能夠認爲龐勒的着個觀點有必須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爲羣衆並沒有門檻,但是成爲引導羣衆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關聯。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爲“英雄”或“反英雄”的潛質。如果是在一個動盪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爲“英雄”的機會很少,那麼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取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說就是成爲“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盪的年代正因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於製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此刻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於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務必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於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麼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麼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務必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幹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後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會人爲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後會造成超多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着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閒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幹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忙“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後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此刻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着……

篇二: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他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衆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衆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於是,勒龐在他的傳世名作《烏合之衆》中總結道:民衆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爲,簡而言之,民衆是盲從的'。

很不幸,我們也是“烏合之衆”,我們也會盲從。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裏,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而開始追求信仰的庇護和權威的支持,兩者共同的結果,就是解釋古典人生哲學的于丹教授的走紅。

《地球是平的》一書預見了一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未來。我以爲,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衆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爲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衆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爲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衆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後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衆”心理學認爲:民衆爲了追求幸福,會願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併爲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文革——民衆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爲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在連續讀了佛洛伊德批判繼承勒龐思想的《羣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和當代學者寫的討論盲從行爲的《影響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術的書籍後,我傾向於用“催眠”與“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論來解釋“烏合之衆”的盲從。

“催眠”是指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戰勝和控制。強大的羣體意志戰勝和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被羣體催眠了。(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催眠的文章了,所以這裏就不細談了)

無論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爲“同步”[]。由於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爲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係實現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併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彷彿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裏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裏那些免費品嚐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爲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衆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PS,談點關於“同步”的題外話。

在與人交談時,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姿勢、詞彙、節奏等,通常可以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與父母溝通時要用家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結果就很糟糕。多數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暢,就是因爲彼此都堅持自己的方式,而不願意主動與對方“同步”。

人不只與他人同步,還努力實現與自身的“同步”,即前後一致性。因此,先問兩個問題,讓對方做出“肯定”回答後,再提一個過分的要求時,對方會很難拒絕。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頭有人需要救助時,由於過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們只會觀望他人行爲,以期用“同步”來避免犯錯。如果其他人都無動於衷,則人們也會“同步”這種無動於衷,結果便是一種“社會人情淡漠”的假象。針對這種現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個幫助者,道明原因,並指明要求幫助的內容,使對方開始行動,便會幫你贏得更多人的“同步”協助了。

篇三:

終於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衆》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爲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後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穫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衆》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羣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羣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衆》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爲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羣衆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象中所包含的危險,並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在此書的這裏或那裏,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衆》具有持久的意義。

羣衆,烏合之衆。羣體是相對於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成羣體。羣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爲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繫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羣。可見羣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羣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羣體內有結構,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羣體具有生產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羣體的價值和力量在於其成員思想和行爲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於羣體規範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羣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於是表現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爲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羣體後,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爲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爲不同,而羣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羣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爲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羣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生作用”,“從他們成爲羣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爲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的影響,因此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羣體具有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虐殺盡關在監獄裏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爲榮。這些平時裏的店員夥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爲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爲羣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爲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爲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處於中下層地位的羣衆,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驗的一般問題不甚瞭解,不辨真僞,希望聽從權威的意見,“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因此羣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這也給領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幹家而非思想家,他們並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爲這種品質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羣體傑出領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袖們會藉助斷言法、重複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羣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衆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紮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麼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爲什麼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鬥》中寫道:“羣體愛戴的是統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於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麼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爲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