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15篇讀書筆記

15篇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15篇讀書筆記

15篇讀書筆記

導語:讀書筆記,顧名思義,就是讀書時做的一些筆記,寫下讀書時的心得,記錄讀書後的感悟。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15篇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15篇讀書筆記

1《海底兩萬裏》讀後感

打開《海底兩萬裏》,我懷着好奇的心情和書中的主人公探險家尼摩船長一起乘坐着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這部作品敘述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這事發生在一八六六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爲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並非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潛水船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祕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同鯊魚搏鬥,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祕密公佈於世.書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祕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據自己的設計建造了潛水船,潛航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這好像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尋自由,又對自己孤獨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

這部作品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於一爐.作者獨具匠心,巧妙佈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讀者推入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緻入微的細節刻畫交替出現.讀來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作者的驚人之處不但只是他寫的誇張,動人而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人的是他在書中所寫的故事,儘管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爲奇,但是在凡爾納的時代,人們還沒有發明可以在水下遨遊的潛水艇,甚至連電燈都還沒有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裏》中成功的塑造出鸚鵡螺號潛水艇,並在小說發表25年後,人們製造出的真實的潛水艇,與小說描寫的大同小異,這是怎樣的預見力,所以說凡爾納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學爲依據.他的許多作品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膽新奇,並以其逼真,生動,美麗如畫令人讀來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

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卻會無聲地落淚;他知識淵博,會收容所有厭惡陸地的人;他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他會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甚至還爲法國政府償還幾百億國債;他還會逃避人類,對他人施行可怕的報復……尼摩船長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滿無盡的痛苦,卻仍是個善良的人.

我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從日本海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着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渦中.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緩緩行駛.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爲;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籲,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纔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采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後,啓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穫.

並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裏》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爲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爲對海底知識瞭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後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

2《活着》讀後感

小說以老農民福貴遇到一位遊客,並對其講述起了自己的過去作爲文章的開端。副貴從自己敗家開始講起,從而開篇就吸引着讀者的好奇心去了解在這位原本家世並不普通的農民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年輕時的福貴過着吃喝不愁的少爺生活,貪戀嫖娼和賭博的他最終被賭局的龍二一天天精心設下的騙局將萬貫家產輸了個精光。父親被氣的過世,妻子又懷着身孕被孃家接走的這種家破人亡的情況下他並沒有選擇放棄生命而是向龍二低頭要了五畝地,艱難的開始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擔負起養活母親和女兒的生活。餘華開篇便不遺餘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殘人的生活。當他的妻子家珍生下兒子有慶歸來時,本以爲這位懂得浪子回頭的少爺可以一家可以團聚之時,苦難再次降臨,在一次進城時,被國民黨拉去做了壯丁每天提心吊膽的過着這種槍林彈雨的生活,正是對母親和妻兒的牽掛支撐着他着活了下來。團聚之後的一家子接受着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熬過了大生產之後,又遭遇了三年災害,懂事的兒子有慶在原本就餓的營養不良的情況下,被醫院拉去強行獻血時身亡。因小時候高燒就聾啞了的女兒鳳喜好不容易遇到了疼她的人二喜結了婚,卻因爲難產而死。本來身體就不好的家珍在兒女紛紛離世的雙重打擊下也過世了。在親手埋葬掉親人後,他還要履行答應給家珍的承諾:好好活,照顧女婿和年幼的外孫苦根。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女婿和外孫也都因爲意外先後離開了人世。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在這部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成了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在讀完這個鬥爭與生存的故事時,我已經完全投入到主人公悲慘的人生經歷中無法自拔,心中滿滿地氤氳着一種說不出的沉重。作者筆下的主人公不知是多少過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同樣經歷了中國的戰爭,“大躍進”,三年災害,直到文革等各種天災人禍打擊的勞苦大衆們的原形。這些中國變換的歷史於我不再是教科書上蒼白的描述,在餘華樸素的敘述中,接踵而至的打擊更像是一根根馬刺鞭打在心上,我彷彿一同與主人公在一次次悲慘的災難中苦苦掙扎。體會到一種無以言表的沉重。

《活着》是一部既能使年輕一代成長也能使年長的讀者感動的震撼心靈的小說。與我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接踵而至的悲劇令人無法喘息,尤其是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晚年只能同一頭和自己一樣年老的快乾不動活兒的老牛一起度過。唯一活着的老人給他的老牛也取名叫做富貴,當老牛耕不動時,他便騙老牛說;“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耕了七八分,苦根還小也都耕了半畝,你嘛,我就不說出來羞你了。。。。。。。”老者這種辦法督促老牛幹活,在我看來這更是表達了老者在時刻提醒自己好好活着的意念和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親人在時他出於作爲兒子,作爲丈夫,作爲父親的責任,他與命運作着頑固的鬥爭,在生活的夾縫中做着苦苦的掙扎,活着是他唯一的使命。晚年所有的親人都離去後,當所有的讀者都爲他孤獨落寞的晚年生活報以無盡的同情時,結尾,他與老牛相依爲命漸漸遠去消失在黃昏中的背影裏卻看不到寂寞。像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老人好好活着的信念感召着無數的讀者,他已然成爲人們心中一個存在的英雄。

補充:在讀完原著後,我並沒有將這種複雜的心境抒發在紙上而是看了張藝謀導演改編的同名電影,劇中男主人福貴和女主人公家珍的扮演者分別是著名影星葛優和鞏俐。說實話我並未覺得他們的演繹還是與我心目中構思的主人公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別,而且電影版的改編把許多作者餘華精心設計的橋段給省略了,比如在富貴把家產輸掉後父親用心良苦的把房契和地契都換成一擔擔銅錢讓他挑到城裏去給賭局的龍二送去,也就是在這時他脫掉了白綢衣換上了粗布衣服開始幹農活,這是這位昔日的貴少爺人生的轉折點。還有家珍去賭局跪在地上求福貴跟她回家不再賭博的橋段,這段是展現封建社會女主人地位卑微,性格中善良,順從的一面的時候竟也省了去。而且家珍本是被勢力的孃家人強行給接了回去的,結果卻被電影改編成在福貴落難時棄他而去的。把主人公的形象大打折扣。女兒難產的死因更是破天荒的寫成了鬧劇歸因於文革小組身上。原著的結尾堪稱經典但影片確結尾於福貴和女婿外孫生活的情景,並未把主人公孤單一人仍堅強活着的意思表達出來。似乎只是在爲人們以富貴的生活爲原點在平鋪一段歷史罷了,並未有特別感動和震撼之處。所以建議大家還是好好讀一下原著,體味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的完整的意思。

3《簡愛》讀後感

在我的心目中,《簡•愛》是一部完美而偉大的著作,因爲它使我懂得了什麼是善惡美醜,學會了怎樣做人,而書中的主人公簡•愛就是我學習的榜樣,她的聰明、善良、堅強、有主見,是最令人敬佩的。簡•愛的一生悲歡離合。她遭遇了許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她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任何困難在她面前都會感到恐懼。

簡•愛從小被她的舅媽收養,受盡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兒子約翰裏德還是一個又胖又大、蠻橫無理、豬狗不如的禽獸。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打罵簡•愛,但她的舅媽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野蠻的兒子。然而,簡•愛是一個頑強的、決不向惡勢力低頭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對約翰的恨壓倒了對他的畏懼,不顧一切地跟他對打起來。當然,結果可想而知,簡•愛受到了她舅媽的懲罰。但她的這次舉動足以令約翰膽顫心驚。

簡•愛說過這樣的一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體現她的性格。她說:“如果大家老是對殘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順,那麼那些壞傢伙就更要任性胡來了,他們會什麼也不懼怕,這樣也就永遠也不會改好,反而越來越壞,當我們無緣無故捱了打,我們一定要狠狠地回擊。”我很贊成簡的這種說法,因爲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碼的要求。

但是海倫•彭斯,她的觀點與簡是截然不同的。海倫主張凡事能忍就忍,這樣自己快樂,別人也會對你好一些。我覺得海倫的這些話在我們看來是很讓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寬容、忍讓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懷,是令人欽佩的。我們無需去評價她的話,至少我們應從中悟出些什麼。

我很喜歡海倫的一句話:“我覺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費在懷恨和記仇上。”只要我們每人都能記住它,多多去理解別人,體諒別人,關心別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樂觀地對待生活,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會充滿陽光。

我認爲羅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陽光。他們兩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們兩人的對話又是耐人尋味的。因爲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都在那簡短的對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羅切斯特先生是一個正直、善惡分明而又帶有幽默感的人。他們兩人真心相愛了。然而在他們的婚禮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羅切斯特先生是個有妻之夫的祕密後,簡徹底失望了,她懷着萬分悲痛的心情離開了他。然而他們最終又走到了一起。

時間會消除報復的渴望,平息憤恨和憎惡的衝動。

簡•愛曾經是帶着滿腔怨恨離開她舅媽的,但當她聽說裏德太太生命垂危,又很想見她一面的時候,簡忘卻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她曾經厭惡的地方。當她見到裏德太太時,簡所剩的都是對她的憐憫之情。但是裏德太太告訴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三年前,簡的叔叔給她寫了一封信,想讓她繼承他的遺產,因爲他無兒無女,所以想收簡爲養女,但是因爲裏德太太當時對她厭惡至極,也不想讓她走遠,過上富日子。所以她給簡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說簡在洛伍德生傷寒病死了。就這樣,簡•愛失去了一個轉變自己命運的好機會。裏德太太的這種行爲是很令人氣憤的,然而簡卻沒有計較這件事,還不住地安慰裏德太太,讓她把這些事都統統忘掉,而且簡很希望能與她和解,但直到死她也沒能改變她對簡的態度,這使簡無奈而又痛苦。

然而通過這件事,簡•愛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來了。簡•愛的身上到處都有閃光點。她善良而又寬容,那種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人所應該學習的。

《簡•愛》這本書能夠照出我們身上的不足,讓我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把曾經失去的東西找回來。讓我們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困難,並且戰勝困難,爲我們的人生添上絢麗的一筆。

4《質數的孤獨》讀後感

馬蒂亞聰明內向,童年時把弱智的妹妹丟在公園致其失蹤,這件事使他內疚自閉,從此躲進數學的花園不願與人接觸,生怕被人觸及內心這個巨大的傷痕。愛麗絲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出於虛榮的理想強迫她參加她劃雪訓練,一次事故使她一條腿落下殘疾,從此被同齡人岐視。他們都成了孤獨的人,但馬蒂亞的孤獨在於拒絕這個世界,愛麗絲的孤獨在於被周圍的人羣排擠。

質數就是素數,它們不規則的分佈在正整數中,數值越大越稀少,但仍不時有相差爲2的成對出現,它們被稱爲孿生質數,當然它們越來越罕見,本書中的兩個主角就像這兩個質數,毗鄰卻無交集,相愛卻難結合,孤獨使他們相遇又使他們分離。

作者喬爾達諾是個聰明的粒子物理學博士,他更聰明的是沒有炫耀性地摻進過多高深地數學知識使本書幕氣沉沉,他只是把數學深深地隱藏在馬蒂亞的頭腦中,讓馬蒂亞的孤獨帶着一種神祕的帥氣。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沒有人知道他想什麼,知道也弄不懂,他的沉默有着數學般的純潔,行爲如邏輯一般簡練,內心卻複雜難測。這就是那種傳奇式的數學天才,是所有熱愛數學的人心中的理想,崇拜的偶像,只要讀過一些數學家傳記,要把這個人寫得光彩奇目並不困難。

愛麗絲卻複雜的多,她的特點就是混亂,她的生活就像那些寫壞了的僞意識流小說,每一句都可以理解,但通篇不知所云。她是那種“心裏想着一件事,嘴裏說着一件事,然後下手做第三件事”的人,也是那種“想要的、應該追求的和最終得到的“永遠不會是同一個東西的人。要把這個人寫好,需要切切實實地瞭解生活,因爲她本身就象徵着某種複雜生活,或者說是生活的標本。

像所有優秀的愛情小說一樣,本書致力於寫出真實可信的人性而不是竭力塑造愛情的理想。愛情就是一種光,它需要照到具體的人身上才能呈現它的不尋常,愛情小說可以讓我們瞭解人性中複雜的奧祕,也瞭解現實對人性所施加的影響。現實之所以會使愛情成爲悲劇,是因爲它早在人性中種下了悲劇的種子。

馬蒂亞思想中的單純對愛麗絲來說就是一個禁固,愛麗絲的混亂只會把馬蒂亞帶向不可預知的結局。遇到無法排解的煩惱,馬蒂亞只要安靜地坐下來,沉思一下,把一切紛亂的思緒歸攏,就可以找準自己的方向,筆直地走下去,變得更傑出。愛麗絲則需要進入某種混沌的狀態,任由自己的思緒自由散漫地飄飄忽忽,沉溺一會,才能把所有的煩惱揮發掉,然後輕鬆活下去,變得更強大。

因此,馬蒂亞理解不了愛麗絲內心紛紜複雜的想法,愛麗絲也聽不到馬蒂亞想說沒有說出的話。他們因孤獨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開,他們分開了,但天空卻顯得更透徹,世界也更美好,這個小說的結尾像詩一樣美。

當然本書還寫了其它幾個可愛的人物,被自己的美貌慣壞了的薇奧拉,她是馬蒂亞和愛麗絲的同學,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特人物成長的萌芽,這個奇特的人物最終會擁有種種摧毀生活的可能。還有馬蒂亞最後認識的女友娜迪亞,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成熟而強大的女性所擁有的經歷,而這也是那些能讓人享受到安穩幸福生活的一切,看起來也是馬蒂亞最需要的。

5《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這是一部氣勢恢宏的鉅作,書中描述了1975-1985這個變革的年代,書中的每個人都代表了當時不同的人,讀罷心中感慨頗多。

書中描述了兩代人,老一代人以孫玉厚,孫玉亭,田福堂,田福軍等人爲代表。孫玉厚,老實本分,當了幾乎一輩子窮人,但是卻不反對新潮流,不是頑固不化的人,對兩個兒子始終支持。這是當時的一類老人,他們讓新一代更好的成長。而其弟孫玉亭好吃懶做,思想固守於他的“社會主義”,改革來臨之際,無法適應,他的一輩子都是在從事“革命事業”,但自己的溫飽卻無法解決,此爲另一類讓人無奈,讓人哭笑不得的人。再說田福堂,這個人被作者稱爲“心強命不強”。不錯,作爲一村之最高領導,他無疑是最好面子的,可家中的悲劇卻接連發生,這個有些腦筋,卻不乏可笑的人最終只能“躺在碾盤上曬太陽”,好在最後想開。最後,說說田福軍,書中的老一代人中,此人思想最爲深刻,能夠及時接受新的思想,跟隨改革潮流,也算一心爲民,仕途多有坎坷,最終得以官至省委副書記。而最令人痛心的是他失去了自己的女兒田曉霞。至於金家,以金俊武爲代表,而這個人似乎處於老少兩代人間,矛盾着前行。

年輕一代,孫少安、孫少平、田潤葉、田曉霞、金波、田潤生,似乎都值得一談,以孫家兄弟爲中心展開。先說少安,少安是長子,不知爲何,“安平”爲長幼之序。孫少安,小學文化,十三歲開始勞動,只爲了供弟弟妹妹上學。此人腦子極爲活泛,曾經因分豬飼料地而被批判,後來辦過磚廠,也曾被騙欠一屁股債。但是生活從未將之擊倒,最終,他成了雙水村的“領導”,捐錢建小學,很是風光。但是人生如是,悲劇也時常發生,比如他的愛情,本與田潤葉相愛,卻因門戶之見而不能在一起,這直接導致了田潤葉的婚姻悲劇。之後娶了個不要彩禮的山西姑娘秀蓮,含辛茹苦的過日子。不想,小說最後,秀蓮得了肺癌。也許,這就是“平凡的世界”,悲喜劇交互上演。

再說少安的姐姐蘭花,老實,愛上了逛鬼王滿銀,始終如一。受過多少苦,多少氣,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她從不記恨,可憐的農村婦女形象躍然於紙,好在王滿銀最終悔悟。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充滿了苦累,但終會有轉機。

田潤葉,深愛少安的人,因爲門戶之見,嫁給了李向前,卻無法面對這樣的婚姻,一直避着自己的丈夫,直至他失去了雙腿。此時的田潤葉才大發善心,回到丈夫身邊。生活有時又會是這樣,永遠不會讓你稱心如意,這不是命,是整個社會,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潤葉,她需要接受,才能真正的過好日子。順便一提田潤葉的好友杜麗麗,這個人我理解不了,怎麼會同時愛兩個人?

少平,這個人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不屈服,不怕坎坷,愛讀書,又有自己的思想。曾經下地勞動過,當過教師,攬過小工,最終到了大牙灣當了工人。毫無疑問,他的悲劇也是愛情,與一個熱情向上,有理想,有思想的女孩—田曉霞相愛,當我也在爲他們門不當戶不對,誰該遷就誰苦惱時,田曉霞卻犧牲在抗洪第一線。也許本該喜劇結尾的故事卻終於悲劇。但是,這並沒有讓少平失去生活的信念。大步走回師傅的屋子不正說明這點嗎?

那麼少平周圍的人呢?妹妹考到北方工業大學;好友金波,曾在青藏高原找到自己的愛情;同學田潤生不顧世俗之見和有了孩子的郝紅梅在一起;金波的妹妹金秀,和顧養民好上了,卻又愛上了少平。各種坎坷也在他們的生活中上演着,但是生活仍然繼續。

書讀完了,印象深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這本書選取那個動盪不安走向改革的年代,有特殊的意義,展現出中國北方農村在變革來臨之際,如何改變與應對。這本書不斷講述了一個道理,生活是悲喜交加的,這就是平凡的世界,裏面都是平凡的人。沒有大奸大惡之輩,沒有絕對無私之人,這纔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生活不論如何,都像馬車一樣前進,你只有坐在駕轅努力前行。

6《雲漂》讀後感

路途的意義,在於完成暗淡人生裏的一次飛翔,愈是遙遠深刻,愈是充滿出人意料的傳奇、愛與淚水。 ------《雲漂》

“這些年月,林西遠幾乎一直活在路途之上。”

從家裏的深宅大院到易城的師範學校,從戰亂的中國到陌生的國度緬甸,從硝煙瀰漫的前線到動盪混亂的城市曼德勒。主人公林西遠,一直像一朵雲一般漂泊不定。

路途貫穿他生命的始終。也是在這條路途之上,他經歷了離散、恐懼、戰爭、疾病、貧窮、孤獨,又不得不肩負起時代的苦難、民族的抗爭,肩負起生活的重壓與家庭的責任。恰是這一條遠征異鄉的漫長路途,讓原本青澀單薄的少年逐漸成長爲一個成熟堅定、有所擔當的男子。並且最終對他人寬恕,對過往釋懷。“當我走過如此多路,在閒散的時光裏再次回望,所有的苦難都是財富。”

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不能承受的是生命之輕,而苦難卻能夠讓生命變得有分量,變得堅韌和真實。

“沒有陪伴的路途是險途。”

灰暗並不是全書的主色調。因了苦難太過深重,那些溫情與安和的片段才那麼美好動人。緬甸戰事結束後,林西遠流落村莊時,被好心的瑪西收留並細心照料;在戰火中失去親人的莉莉認林西遠做父親,與他相依爲命;林西遠娶回溫柔善良的十瀾,共同營造一個雖然貧寒卻不乏愛意的的家庭;林易城陪着身體殘損的柳歡彥走完生命的終結。

在整個故事裏,是人性的善照亮了苦難,是堅實的相伴讓路途不再那麼艱險。如果說每個人都難逃孤獨,而愛卻是唯一可以藉以化解孤獨的事物。

在後記中,作者探討的也是這兩個名詞:愛,孤獨。這兩個詞"是世上最明目張膽而又最晦澀難懂的字詞之一”。也許正是因爲孤獨,更應該對路途上收穫的愛心存感恩。

“在流行文學大行其道的時代,默默堅持他嚴肅文學的理想。”

初識作者雷文科,也是在《最小說》。但不認爲他的作品就該被一直打上“青春”“校園”等標籤,而他的讀者羣,也並不是僅限於青少年。事實上,《雲漂》一書,承襲了嚴肅文學的悲憫情懷與厚重的人文思考,也不乏個人化的細膩靈動的情感表達。

比如寫林西遠的家庭,有格非《人面桃花》的味道。戰爭場景與艱辛的生活,和餘華《活着》的情節有幾分相似。寫一地的風土人情,又彷彿有沈從文先生那樣的寬厚平實的筆調。 在所謂青春文學氾濫的當下,雷文科卻獨守自己的風格與理想。沒有小情小愛,摒棄矯揉造作,在書裏,能夠看到他對生命的追問與思考。在給讀者感悟與感動的同時,這也是一種內在的力度與深度

他的文學創作,尚在路途之上。這條路也許並不那麼順暢,甚至是困難重重的。但有理由相信,以他的才華和信念,以夢爲馬,他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步履堅定。

最後還想說,雷文科,愛你的讀者一直都在,在這條路上,你一點都不孤單。祝福你。

7《朝花夕拾》讀後感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爲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們南方現在是難得看到飄雪的。記得小時候某一年冬天,下過一場大雪,一場有積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當時出家門的時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頭上頂着帽子,裹得嚴嚴實實的。那年,抵抗不了寒冷,生病了,要去醫院。卻似乎沒有沾到半點雪。印象裏是出租車窗外綠化帶上的一層雪。回想起來,如果現在的我,仍能想起當年的冰涼,哪怕是透過手套得來的溼嗒嗒的冰涼,或許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成爲落筆的資本。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爲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裏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着實事的動盪,體味着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裏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纔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8《紅樓夢》讀後感

《紅樓夢》,今又重讀,竟發現自己愈來愈對林妹妹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剛開始時,對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個大家閨秀,何必爲了一丁點的小事而傷心流淚呢?真是太小家子氣了,與寶釵相比更是沒了大家閨秀應有的風度和氣質。見到她,總讓人覺得壓抑和沉悶[]。難道這就是她所謂的“抑鬱美”嗎?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華而吃驚。她滿腹的才華,吟詩作對無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頑強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純潔……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衆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讚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於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裏面,卻帶着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並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爲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

再說她的純潔和不着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於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麼多,她讀《西廂記》是帶着對張生和崔鶯鶯執着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麼讀這樣的書呢?我告訴老太太去。”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寶姐姐呢?真的好嗎?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隻身來到賈府,在這裏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麼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說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捍衛自己,這源於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說她“好一張厲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無足輕重的,既不掌握賈府的財政大權,又不管日常瑣事,因此,丫鬟和僕人們都不怎麼看重她,又沒有人庇護她,面對落花又怎麼不處境傷情;思念母親又怎不落淚葬花呢?別人沒有這種感受,根本不能理解她,只說她哭哭啼啼,說她病懨懨的身子,說她小家子氣……

以淚來償還前世的思債,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淚也要流乾了,有多少債也該還完了。她的命運是坎坷的。曹雪芹“一把辛酸淚”與她的淚流終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還未享受人間的繁華時,就灑手離開人間,與寶玉的愛情就這樣成了泡沬。或許是該去了,債還完了,淚流盡了……在賈府這個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許是上天對其薄如紙的命的一種補償,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來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經歷那種痛苦,她也不能再經受痛苦了!上天給她的最大恩賜是留住了她的美麗,儘管帶了些淒涼。王熙鳳工於心計卻被一張破席給捲走了。寶釵也只能獨守空房……

純潔,天真,不諳世事複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熱烈大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純潔的水做的,但是能衝擊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動的水。林妹妹不是隻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她的的確確是一塊純潔的,無瑕的“通靈寶玉”。

9《駱駝祥子》讀後感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中國有一個名叫老舍的作家。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從來都是一個悲劇。我知道他專寫窮人,專爲窮人,知道他在“文革”中受盡打罵屈辱,最後“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投湖自盡。從他身上我看見了文人的氣節,看到了中國當時的黑暗。

《駱駝祥子》是老舍著名的作品,但是我一直都沒有讀。我知道那講述的是一個車伕悲慘的經歷,我不忍心看到另外一個悲劇。看了,心裏難受半天,多不好。但是看了之後我才發現,《駱駝祥子》並沒有叫人淚下的感人情節,它從頭到尾用平平的語調敘述,但是卻讓你忍不住要爲祥子扼腕嘆息。

它講述的是一個車伕在三十年代謀生的故事。祥子十幾歲就從鄉下來到農村,那時的他單純而堅定,他有一個簡單的夢想:掙錢,買自己的車。奮鬥了幾年之後,他終於有了自己的新車。他本可以更好的生活,卻因爲頭腦簡單而入了虎口,被軍隊抓了起來。雖然他日後逃了出來,還偷了三隻駱駝,買了三十多塊錢,可是他的夢想已經破滅了。

車沒有了,一切白手起家。這次被捕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他想站起來,可是發現自己的力氣遠不如從前大了。他現在只想本本分分的賺錢,再不奢望什麼了。沒想到,倒黴的事情總讓他碰上。爲了幫自己拉車的主人,他受了騙,買駱駝的錢和自己辛苦賺的血汗錢全讓一個缺德的偵探給詐走了。他又一次掉進痛苦的深淵。

車行老闆劉三爺的女兒虎妞耍了一個小小的手段騙祥子和她結了婚。他不愛虎妞,卻不得不結婚。當虎妞真的懷孕的時候,他以爲可以好好的當爸爸了。在這段時間裏,他認識了小福子,一個同住在大雜院的窮苦人家的姑娘。他們漸漸產生了真摯的感情。虎妞卻因爲難產而死。虎妞死了,他並不是撕心裂肺的難過,可是孩子沒了,這讓他很傷心。小福子想跟他走,兩個人都沒有開口,終於錯過了這次機會。

當祥子又一次在外拼搏不成反遭人騙的時候,他去找小福子,發現她已經自殺身亡。不知道祥子會不會再一次的站起來,忘掉過去重新開始,畢竟他還不算老。但是,他能嗎?

一個人如果在經受了那麼多打擊之後還能站起來,似乎很困難。

故事沒有講述祥子將來的命運,卻留給了我們無盡的想象。

他是像書中小馬兒的爺爺一樣,有一個悽慘飄零的晚年,還是真的醒了,真的再重新開始呢?我們都希望是後者。

因爲誰也不願意看到一個人,擁有一個那麼悲慘的人生。可是在那個時代,中下層的勞動人民,誰不是那樣生活的?《我這一輩子》裏的主人公,《月牙兒》裏的主人公,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見證。悲慘的經歷不僅停止在他們身上,甚至還要延續到下一帶、下下一帶身上。熬到了解放,人民好不容易當家作主人了,沒好多久,又來了一個文化大革命。這場鬧劇愈演語烈,終於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十年動亂”。在這期間,人民受的苦,不比解放前少多少。

前幾天,看了一個名叫《當代工人》的電視,又看了關於訪問一些北京的出租車司機的節目。他們掙的錢除了自己用,還要給公司交月租費用或是買車的分期款項。錢真的落到了自己手中,剛夠一家人吃飯。於是他們不得不一點又一點地推遲迴家的時間,有些司機每天僅僅睡四、五個小時。有一個人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要不是真沒辦法了,真的不會幹這行。”這和祥子的故事是不是多少有一些相似呢?

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發展,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今天的太平盛世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維護這份幸福,團結起來守護這份幸福,更要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創造幸福和快樂的生活。

10《在路上》讀後感

1951年4月,在路上奔波了七年的傑克 .凱魯亞克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打完了一卷一百二十英尺長的單杯行距打字紙,這就是《在路上》一書的手稿。凱魯亞克不會料到,這本書會成爲世俗叛逆與抗爭者歷久彌新的聖經、“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的心靈自傳,更不會想到這本書在半個世紀後遙遠的中國還會掀起熱潮。

《在路上》一書本身就像一次在路上的駕車旅行,行文流暢、節奏明快,作者寫得淋漓,我們讀者讀得也是爽快。書中各種情節如窗外的風景紛至沓來又飛速駛去,“車”在不停地騰躍轉拐,我們這些“乘客”眼花繚亂手足失措氣喘吁吁,直到最後“車”嘎然而止,我們方得大呼過癮。

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與百萬臺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也拉開了“垮掉的一代”登上歷史舞臺的大幕。《在路上》一書刻畫了“垮掉的一代”面貌狀態,反映了那些不甘世俗勇於抗爭者的心聲,並“啓蒙”指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時代意義。美國二戰後歌舞昇平、一邊繁榮,但物質的富裕卻常會帶來精神上的貧瘠。在大多數人們自滿自得的同時,總有一些人不甘墮落紅塵不願墜人流俗,“垮掉的一代”於是應運而生。“垮掉的一代”不是要垮掉,而是恰恰相反,他們想抗爭想尋求自我。“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即使他們吸毒、大搞同性戀無非也是希望能在與上帝的直接接觸中找回自我。“在路上”便是對他們這種生活方式、這種精神狀態最佳形容。是的,他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尋找精神家園的路上。他們目光如炬,心胸熾熱,風雨不懈,義無反顧,即使瘋瘋癲癲跌跌撞撞也仍然值得我們這些俗人尊敬。而如今時空轉換到了正逢盛世的中國,此書的流行風靡也就不足爲奇了。

《在路上》是時代的、美國的,更是永恆的、普世的。一本書如果能夠稱得上經典能夠不朽,那往往是因爲它觸及到了我們人類的根本。《在路上》一書正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一本遊記一本自傳,更涉及到了人生的一個根本命題——人生的狀態,即人是怎樣活着的,應該怎樣活着。

人生其實就是一段旅程,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行人、過客。“我們在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看我們。”用《在路上》書中的原話說,“道路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道路,“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 ——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 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書中的主人公迪安如是問。他走的是一條瘋狂冒險的路,雖然一路顛簸流離卻是興高采烈。而我們的路在哪,目的地何方,應該怎麼走?這是《在路上》一書迫使我們思考的問題。

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在路上,都在尋尋覓覓、停停走走。《在路上》這本書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路標,更應是每個人人生的指南。它其實也已經告訴了我們上述問題的答案,即聽從內心的召喚,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也應當如此。

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間,她的空間註釋着:一路走來,這樣無奈,這樣精彩。仔細想想,用這句話概括《在路上》裏的迪安的折騰也是比較適當的,再仔細想想,這句話用在許多人身上也是沒錯。每一個心跳遲緩又還疼痛的人,每一個沉沒在生活下又在撲騰的人,每一個孤獨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個憂傷着又自我逗樂的人,你們都在路上,因爲你們總覺得遠方在遠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種意義,值得你們一直跋涉。

1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近期,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感觸很深。

讀時的心情是隨着保爾•柯察金的成長、命運而起伏。細細品味着這本書,品味着保爾的精神。越發覺得我們應從保爾精神中汲取營養,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記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爲碌碌無爲而悔恨……

差不多沒有一個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爲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爲春天增添一絲綠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但是卻未必人人都會煉就一塊好鋼。

那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信大家的腦海裏一定會出現那烈焰熊熊的鍊鋼場面。其實,人生就如同鍊鋼!沒有什麼東西是與生俱來的,“鐵”變成“鋼”,只有一種途徑——煉!有人說保爾是天生的英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天生的英雄的。保爾之所以能夠成爲英雄,完全是由於自身的努力——在戰火紛飛的戰場,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沒有後退;在疾風暴雪的建設工地,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勞動強度和飢寒,他沒有倒下;在雙目失明、疾病纏身的情況下,面對書稿丟失、身體每況愈下的無情打擊,他仍沒有屈服,終於從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年,成長爲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頑強作風的共產主義戰士。

人生,可以說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會遇到重重的困難,要去面對失敗的打擊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這一切都是短暫的。在突破障礙、戰勝困難後,回顧走過的道路,我們就會領悟到,那是磨練人生的火焰。

多少英雄、偉人,都是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中鍛煉出來的,正如人們常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和保爾相比,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唉聲嘆氣、裹足不前呢?

一個人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造就優良的素質,並有執着的追求,在正確的生活目標,他纔不會被生活所拖累,不會被不幸所壓倒,他纔會在苦難的熊熊烈焰中堅強起來,成熟起來,去熱愛生活,去充實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當今的社會是競爭激烈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

從國際社會來看,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的主旋律,國際圍繞經濟和科技展開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着眼於搶佔21世紀發展的制高點,這就使我國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中國“趕上時代”的步伐正在加快,這就使我們中華民族面臨着走向全面振興的機遇和挑戰。 國家需要學識淵博、意志堅強、處事果斷、敢於創新的人才。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是跨越知識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紀的鐘聲已經敲響,我們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尋找往日的英雄情結,重塑“保爾精神”,意義非同小可。爲了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讓我們以保爾爲榜樣,去煉就人生,樂觀地擁抱未來吧!

“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應該這樣來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的碌碌無爲而羞恥,這樣,他在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保爾•柯察金的內心獨白

12《名人傳》讀後感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着思想,阻撓着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

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爲英雄的,並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

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爲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爲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麼支持着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着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峯,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麼《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爲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爲他是堂•吉訶德,因爲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於,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爲何大家都在這裏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這裏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裏留給我們的永恆的精神光芒。

13《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阿富汗,一個只在新聞中出現的國家,一個只是代表國家的名詞。今天,因了這本書,讓我對它有了更多瞭解,一個曾經富饒的的國家、文明交匯的所在,——數千年前,滿載着中國絲綢的商隊、揹着玻璃製品的古羅馬駱駝在這裏插身而過,追尋信仰的人則在此鑿洞而居,留下媲美敦煌的壁畫與雕塑,就像敦煌。而今,卻是一個戰火連天硝煙瀰漫生靈塗炭的國家,戰爭讓無數兒童失去了童年無所依靠,無數百姓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

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救贖的書,一本若不是十萬火急就不忍放下的書。不僅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通過書中你能看到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忠誠,也看到罪惡、欺騙、殺戮。跟着作者的腳步穿過佈滿彈坑的街區,看到的遠不止滿目瘡痍,看到的遠比電影中更慘加觸目驚心。我們生活在和平國度永遠無法想象戰爭帶給人的恐懼和創傷。

前半部分描寫作者優渥的童年,曾經的阿富汗儘管階層分化明顯,種族偏見不斷,但民衆生活安定悠閒。主人公阿米爾和哈桑親密的友誼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改變。後半部分寫阿米爾帶着負罪感的美國生活及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每一次出現“爲你,千千萬萬遍”心都像被錘子敲打一樣。

作者細膩的筆觸一度讓我懷疑主人公就是他自己,阿米爾童年的阿富汗和世界上許多封建制國家一樣階級明顯,不幸的是至今他們仍沒有盼來和平。蘇聯人走了,塔利班來了,美國人也來了。一場戰爭結束,更多的戰爭開始。戰爭的痕跡,就這樣融入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記憶裏。

讀到後半部分,幾度哽咽不能自已,但我堅持讀完了。阿米爾戰勝了自己,阿富汗也會結束戰爭,畢竟,和平是人心所向。

14《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讀後感

雖然這本書寫於30多年前的1973年,是一個發達國家美國人寫的,但對生處21世紀中國的我們來說依然很實用。

阿蘭.拉金認爲,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而一旦把握好時間,就掌握了自己的生命,並能夠將其價值發揮到極限。所以在他看來,生活得有意義,就其根本來說是掌握好自己的時間。時間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天都是24小時,誰也不會多得1分鐘或者少1分鐘(從我個人看來,生活在地球上是這樣的,而如果生活在火星上,則我們擁有的時間和地球上還是不一樣的),能夠合理掌控時間的人,就能最大效能地利用好上帝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阿蘭.拉金特別強調了效能而不是效率,在他看來,效能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效率。一個講究效能的人會從所有可能的任務當中選擇最重要的,並通過最有效的方式來完成它。每當看到這一段我都想到,可能我們大多數人一提到加強時間的利用都注重了效率而不是效能,這也就是爲什我們有時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一件事但回頭一看忽視了更加重要的事情,結果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所以書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在告訴人們怎麼進行選擇,而不是告訴你具體一項工作或者事情按照什麼順序去做,我想也是,世界上的事情千差萬別,每個事情都有一個其本身最高效的完成方法,這是無法窮盡的,而對於我們想要更好地利用時間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來講,如何做好選擇顯得更爲重要。

如果想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那麼就應當排除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而選擇做與自己的目標更相關的那些事情,而選擇就是從制定自己人生的規劃開始。我們每個人幾乎從小都會有一個夢想,但是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就是我們雖然有了想法,但我們實際做的事情卻是無助於自己夢想的實現,這可能是因爲社會的壓力、時機的不配合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你在做選擇是否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的目標和規劃,可能就會改變初衷放棄做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目標和規劃,就必須把自己的規劃用筆寫在紙上並張貼在自己常常能夠看到的對方時刻提醒自己,這就是阿蘭.拉金指導我們實現目標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規劃既可以大到整個人生,也可以小到下一步就將做的事情,如是否去看一場電影。但無論是怎樣的規劃,一旦你制定了規劃,你就能從中找出哪些是你必須去做的事情,哪些是不必要花時間去做的事情。人們在沒有規劃的時候,當面臨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是很難分清這件事是否應該去做,但一旦你有了規劃,則這樣的選擇就變得比較容易了,就像專業的人士一樣,業餘的攝影師對一個對象只拍一兩張照片,當然很難得到完美的照片,而專業的攝影師則是先拍下很多的照片,然後再進行選擇,這樣就容易多了,對自己時間的規劃也是如此,你不進行規劃,不列入自己將要做的一些事情,你是無法確信那些是自己應該做的。如果你將那些你認爲需要做到事情一一列入,那你就能夠抽出更加重要的事情而忽略掉那些佔用你時間但不重要或者不需要去做的事情,這樣你的時間也就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你的人生也就不會漫無目的了。

在阿蘭.拉金的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控制自己時間的建議,這裏列出一些我想作爲自己的座右銘貼在自己的電腦顯示器上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總之這確實是一本不錯的書。

阿蘭.拉金節約時間的方法有:

1.努力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情;2.不會浪費時間爲過去的失敗感到遺憾;3.每天都會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來爲自己節約更多的時間;4.首先做重要的事情;5.告訴自己要更加聰明而不是更加辛苦地工作;6.儘快減少那些毫無意義的活動;7.總是不斷地問自己,“我現在最應該做什麼事情?”……

15《圍城》讀後感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似乎始終貫穿着《圍城》這部小說,也成爲這部小說的經典名言。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公方鴻漸海外留學回到家鄉,受到很多人的恭維,但其在留學期間遊手好閒,無心學習,並未學到真本事,只混到一個假的文憑,所以回鄉後並未得到高就,只在一個規模較小的銀行工作。

在工作期間與蘇文紈、唐曉芙發生愛情糾葛,無果。後跟着趙辛楣同孫柔嘉等人來到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因種種原因回到上海,在途中與孫柔嘉訂婚。本以爲結婚後生活會很幸福美滿,但終究因雙方家庭的關係與壓力和兩人性格的差異太多經常吵架,最後不歡而散。方鴻漸神經麻木,在睡夢中感到人生的諷刺與傷感......

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爲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是悲哀的,因爲雖然他出洋留學但學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

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當方鴻漸回到家中不久,方父母便提出反對結婚自由,要早早的爲兒子找一個媳婦。可見那種包辦婚姻的思想依然存在,真是令人恐懼,而且方鴻漸的兩兄弟的兩個兒子,一個叫阿醜,一個叫阿兇,說是爲了避邪而取這種難聽的名字,真是笑死人!

方鴻漸命運裏的幾個女人。首先要提的是蘇文紈,一個出洋留過學,可謂是才貌雙全的人,可是她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鴻漸沒有爲了一個上流人者而失去理智。其次是蘇文紈表妹唐曉芙,或許方與唐結合後方的命運結局不會那樣慘,但因種種原因兩人各奔東西了。最後是他的妻子孫柔嘉。她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但兩人情投意合,相處得很好。只是雙方家庭的流言蜚語太多,兩人終被這種精神壓力攪得不得安寧。

《圍城》中的愛情。愛情始終是這部小說的主題。以方鴻漸爲代表的年輕人無論是家處上流社會的,不富裕的,才華橫溢的,狂妄自大的不是滿腹牢騷、無心勞作的都向往着美好的愛情而且都被愛情纏得死去活來。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屢屢失敗。有的結婚了又受不了婚後的無自由的生活,有的沒結婚的又想早早進入婚姻生活。很多人都矛盾着、猶豫着、惆悵着。

有人說,要是在大學裏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後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裏的愛情纔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裏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