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寄語:彭德懷,名清宗,後改德懷,字得華,號石穿,小名鍾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今天本站分享給讀者的是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歡迎閱讀。

彭總的“圖書館”

1941年前後,八路軍前方總部駐紮在距遼縣(今左權縣)城南40公里的武軍寺村。彭德懷提出,爲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要加強總部機關的學習,使大家變成有文化的軍人。他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同日本侵略軍作戰、搞好革命工作,沒有文化都是不行的。”

在彭德懷的影響下,總部機關的學習搞得有聲有色。白天,山嶺上、小河旁、樹底下,到處都有人在學習;晚上,油燈下,甚至月光下也成了大家學習的地方。

彭德懷還經常向大家介紹學習方法,要大家努力提高寫作水平。有一次,他說:“我看過《紅樓夢》、《水滸傳》和《聊齋志異》,這些書寫得好呀!不愧是名著精品。過去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現在就更應寫出好作品來。寫文章一定要接觸實際。毛主席寫東西,事先都是經過調查研究,深入瞭解實際情況的。他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又有豐富的鬥爭經驗,所以能寫出好文章來。毛主席在長征路上行軍指揮作戰的情況下,總是在思考問題,有時就在膝蓋上或馬背上寫東西,我們現在的條件比那個時候好多了啦!因此,必須加倍努力學習,爭取寫出好東西來。”

彭德懷讀的書很多,除了馬列和毛澤東著作外,還有《魯迅全集》等許多其他類書籍。這些書都擺在他的房子裏,除自己閱讀外,還借給機關幹部閱讀。他對大家說:“我的書就擺在那裏,你們可以藉着看。但你們看後一定要還給我。”

無論誰向彭德懷借書,他都表示歡迎,問他們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書,並幫助借書的同志一起找書。

有時,爲了檢查借書的人是否認真讀書了,彭德懷還會使個小“詭計”,事先用小飯粒把任意幾張頁碼輕輕粘連起來。當借書者還書時,他就檢查那幾頁粘連部分,當看到那幾頁紙分開了,就會高興地說:“看來你從頭到尾都看過了。很好,很好。”

有時,同志們去還書時,彭德懷還會當面就書的內容測試他們,請他們解釋書中的成語典故,回答書中講的一些重要問題。對方若能夠答上來,彭德懷就會綻放笑容,連聲說:“好!好!沒白學。”若是答不上來,他就要批評幾句,但最後還是要鼓勵對方認真學習。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彭德懷廉潔奉公的故事

一次,警衛員給彭總泡了一杯茶。他端起來一看,發現茶葉不對,就問警衛員:“這茶葉是哪裏來的?”警衛員回答:“是管理科送來的。”彭德懷一聽就火了,大聲批評警衛員:“你看,你看,你就是不動腦子嘛!管理科送來的茶葉,是招待客人的。我個人喝茶,怎麼能用公家的茶葉呢?”警衛員笑着解釋:“就這麼點小事,算得了什麼?”彭總一聽,更加生氣:“事情不大,可是個原則問題,這不是白佔公家便宜嘛!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最後,彭德懷拿了一斤茶葉的錢,讓警衛員給管理科送去。並明確要求他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開來放,個人喝茶,絕不能從公家的茶罐裏拿。

這是發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現在聽起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彭德懷所講的道理,不僅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韓非子·喻老》雲:“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說的是小問題也可能引起大災禍。

然而,就是這些小問題,現在卻往往不爲人們所注意。不就是喝了一杯茶嗎?不就是吃了一頓飯嗎?不就是唱了一次歌嗎?不就是洗了一次澡嗎?不就是用了一次車嗎?不就是公費旅遊了一次嗎?沾點公家的光,算啥大問題?

這種無所謂心理,也延伸到人情往來上。過年了,節慶了,免不了大家要互相走動。你到我這裏來,我到他那裏去,你給我帶點東西,我給他帶點東西,都是人之常情。而很多“蟻穴”,就是在這樣的“沾光”和“往來”中滋生蔓延的。

一位省委領導同志說,現在不少腐敗案件一經查實,往往就是大案要案。要建立有效機制,真正做到幹部小違紀的時候就能及時發現,就有人管、有人抓,防止滑向違法犯罪。要抓住節假日等關鍵時候,加強預防力度,形成廉政氛圍,嚴防節日腐敗。

這些年來,我們查處的腐敗分子中,有哪個是第一次受賄就達到犯罪的?又有幾個是第一次受賄就被抓住的?觀其犯罪軌跡,許多人開始都是抵制賄賂的。但往往是經不起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說服”,從一件件小事開始,讓居心不良者打開了缺口,職位事業之堤、政治生命之堤、人生理想之堤,就一點一點垮了下來,最後全線崩潰,走向犯罪深淵。

能夠發現和查處大案,當然是反腐工作的重要成果。但我們的目光,也應該關注那些“小事”和“小案”。從小防起,從小抓起,從小管起,從小查起。近年來,中紀委制定了一系列將反腐敗關口前移的制度,都是防止“蟻穴”之災的好制度,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切實重視思想上的“蟻穴”,時刻警惕身邊的“蟻穴”。

彭德懷名人成長故事 第2張

彭德懷開田的故事

1961 年11 月,彭德懷回到了故鄉——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他看着童年時代就十分熟悉的家鄉的山水草木,看着闊別多年的父老鄉親,感到格外親切。回想在戰爭年代,鄉親們跟着共產黨鬧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承受了極大的犧牲,終於盼來了全國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想到這裏,彭總不由得感慨萬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鄉親們該過過好日子啦!”

彭德懷來到了響塘區南谷公社的陳蒲大隊調查。午飯的時間到了,彭德懷沒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鍋飯,而是撇開隨同人員,獨自一人來到離食堂不遠的賀老伯家裏。剛跨進屋,迎面撲來陣陣煙霧,只見賀老伯正蹲在竈下燒火做飯。彭德懷關切地湊上去問:“老伯,爲什麼不到食堂去吃飯?”

老伯沒好氣地說:“有什麼飯吃!只因彭德懷要來調查,大隊纔開食堂飯的,還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湊這個熱鬧,真是打腫臉充胖子!”彭德懷一聽,話出有因,順手將鍋蓋揭開,只見鍋裏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懷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澀的糠直刺喉頭,確實難以嚥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窩裏充滿了淚花。

回到故居,彭德懷召開了社員大會,他說:“我是討過飯的,是餓怕了的,可那是舊社會。如今,我們當家做了主人,我們應該抓緊時機開荒種糧,生產自救,把窮隊變爲富隊,不應該再有人餓肚皮了。我這次回來是當社員的,隊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話,我就邀請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說幹就幹,從那以後彭德懷就與社員一起參加集體勞動,他特別提倡開田,在工餘時間還動員侄兒一道去開田。侄兒望着兩鬢斑白的伯伯勸道:“你老人家年紀一大把了,還開什麼田囉?”彭德懷風趣地回答:“年老骨頭枯,正好做功夫!別說我年老,做起事來,還可以跟你們小青年比一比呢!”說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手,揮鋤猛幹起來,像個標準的老農。

在彭德懷的帶動下,家鄉一塊塊新田被開發出來,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

彭德懷歡歡喜喜地與鄉親們一道收棉花,種麥子,撒下了無數的汗珠。他說:“從今年起,我每年回來參加勞動一個月,別的重活幹不了,幫生產隊看牛,看湖鴨。如果不能回來,就投資一百元交隊上。”就這樣,彭德懷在家鄉立了個不計勞動報酬的特殊社員的“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