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王國維的小故事三則

王國維的小故事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王國維的小故事三則

王國維的小故事三則

導語:王國維寧靜無悔的選擇,主動赴死,可以說是對清王朝大勢已去迴天無力的失落與忠誠,也可以是中國文化的無法彌補的缺憾,或許沒有人真正懂得他在尋求着什麼。他似乎在追求着什麼,也許是中國知識分子那內心深處的一種恬然吧!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王國維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王國維的小故事三則

故事一:"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飄零,悲也飄零,都化作連江點點萍。"這是一位大師,對人生的感慨。他自風雨飄搖時出生,到山河破碎時離世都始終帶着一份憂鬱,從生不逢時屢考不中的憂鬱,到留學他國的孤獨憂鬱,在到國難當頭何去何從的生死憂鬱,王國維一生都是這樣憂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丟下這樣一句話便悄然而去,卻不知多少人爲之慨嘆流淚.

回首往昔,他也曾豪放,你看那"千古壯觀君知否,黑海東頭望大秦."的激昂詞句,讀之便讓人爲之心情暢然,讓人感受一個與衆不同的王國維,讓我感受他那種"獨立之思考"的確在他身上有多種獨立與常人的特點,他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內向型與抑鬱型的氣質.他有強於常人的求知慾,他喜歡作學問,對於他而言,鑽研知識,尋求真理,邊是他的生命所在.他在中國現代文獻學,歷史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各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他便是一個時代的領頭羊!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舊社會將亡,新社會正在悄然孕育,這樣的社會也決定了舊文化衰落,新文化的誕生.王國維便是生存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的文人,因此他的文學便是一種繼往開來的文學,他二十二歲留學日本時著下了紅學開山之作《紅樓夢評論》,他與羅振玉共同研究甲骨殘片,使之流傳至今,他研習美學,開近代美學之先聲,成爲近現代美學的交匯點,他的美學不但是中國傳統文學思想的繼承和總結更是中國新文藝的先聲,其美學,最大特點在於與社會現實有着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這也是其美學的精髓所在.

中國文人大都是在矛盾中生活與生存,王國維亦是一樣.他的一生在思想上一直是一種矛盾的狀態,他的興趣志向不僅一現實發生衝突,也常常自己的天賦秉性不想適應,他欲爲哲學家,卻感情苦寡,而知力苦多,欲爲詩人卻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他這一生的矛盾,讓他備受煎熬,使得他只得放棄文學,着使他無形中增添了一份憂鬱,也正式這份矛盾與憂鬱,使得他的研究志趣,一變再變,從而使他在多個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來日滔滔來,去日滔滔去,適然百年內,與此七天遇,爾從何處來,行將徂何處,人生之路,何去何從,帶者太多的無奈矛盾與憂鬱,他選擇了自殺,生命如同落花,雖然短暫卻早已印下了永恆的美麗,一帶大師便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我不禁慨嘆,一貫時代因你的離去而消失,王國維爲何自殺有很多種解釋,但是我實在不感苟同任何一種說法,活着的人終究不會明白死人的意識.我能做的只是在他陵墓前放上一束白花,來表達我敬意,在文字中徜徉.來感受他的偉大.

"凡是一種文化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度愈宏,則其所受苦痛亦愈甚,詒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義盡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聯並序》)回首間輕嘆息,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借陳寅恪先生的這段輓詞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惋惜只情.帶者一份憂鬱去解度王國維,或許是我瞭解王國維的最好方法吧.仰望泰斗,我想我終究無法讀懂他!

故事二:王羅二人關係,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最奇特、最值得玩味的種關係。王國維後來之所以成爲一代學人,創不世之功,與羅振玉的發現、賞識與資助有直接的關係。學術界普遍的看法,沒有羅振玉,就沒有後來的王國維。二者可謂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樊炳清就認爲:“公質樸少華,不事交遊,故初不露頭角,參事力爲振拔,名乃大著,遠播歐美,且資之以成其學。故論者敬君之品學,尤重參事之能知人,而有以裁成之也。炳清往歲與公同學,相交垂三十年,知公深…”(樊炳清《王忠愨公事略》)

這個參事就是指羅振玉。從有關資料看,王羅二人相識於上海東文學社。羅振玉創辦東文學社時學生一共六人,教授是日本人藤田豐八。“起初羅振玉並不曉得這個人,後來,偶然有一天看到同學某君的扇子,上面寫着先生的詠史詩—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於是就刮目相看了。”(戴家祥《海寧王國維先生》)羅振玉在一個偶然機會看到這首詩,覺得有這等氣魄的人定非凡品,於是對王國維大爲賞識。關於二人相識,還有一件軼事:有一年羅振玉在時務報館拜年時,“進門以後,闃然無人,一直走到樓上,見一個小房間裏有一個人,桌上放着包花生米,攤着一本書在自斟自酌,不覺有點奇怪。

就走進房去,一看原來讀的是《文選·兩都賦》.斟的是紹興酒。益覺奇怪,就進而問訊,其人也起身讓座。才知是《時務報》的校對員海寧人王靜安。坐下攀談,覺得其人才華學養都不平凡。就勸王去南洋公學讀書……靜安先生就這樣入了南洋公學東方班”。(劉蕙孫《我所瞭解的王靜安先生》)關於羅對王的賞識,還有一個小故事,“祖父一見就刮目相看,認爲觀堂有過人之才,既予以入東文學社學習東文的方便;及學期考試不及格又向教習說項,不令輟學”(羅繼祖《對王觀堂的器重》)。不論二人是如何相識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顯然是羅發現了王並給予了相當的栽培,王爲此也曾寫過三首詩以示感激,其中有“匠石忽顧視,謂與凡材殊”等句,似可證明。

王國維的女兒也有類似的回憶:“自光緒二十四年(民前十四年)羅氏識拔先父於上海東文學社,時先父才二十二歲。羅氏之於父親,猶伯樂之識千里馬駒。對先父在學術上的啓發及生活上的照顧,功德無量。副後資助赴日留學,辛亥東渡時期的生活泰半由羅氏供應[]。”(王東明《先父王公國維自沉前後》)王國維後來到日本,在生活和學術上,都得到過羅的很大幫助。

對於二人關係,當時人及後人有許多說法。清代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曾這樣解釋,“王國維對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這位老實人總覺得欠羅振玉的情,而羅振玉也自恃這一點,對王國維頗能指揮如意。……王國維求學時代十分清苦,受過羅振玉的幫助,王國維後來在日本的幾年研究生活,是靠着和羅振玉生活在一起過的。王國維爲了報答他這份恩情,最初的幾部著作,就以羅振玉的名字付梓問世。羅振玉後來在日本出版轟動時的《股墟書契》,其實也是竊據了王國維的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羅、王二家後來做了親家,按說王國維的債務更可以不提了,其實不然,羅振五並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過的代價,而且王國維因他的推薦得以接近‘天顏,也要算作寒他的情分,所以王國維處處都要聽他的吩咐。”(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有一點可以肯定,當年在日本,王國維能安心治學,主要得益於羅振玉在生活上的支持和關照。羅振玉也是識才愛才的人,他對王的關照.不僅是生活上的,也有學術上的建議和扶持。王國維後來改治樸學,羅振玉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和實物,供他研究,而且也提供了很好的建議。這點幾乎成爲定評。時人及後人都提到過這。

故事三:王國維的 “我不懂”

國學大師王國維,學貫中西,滿腹經綸,是著名的“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但他卻從不以通才、全才自居,更不會不懂裝懂。他在課堂上遇到學生提出的生疏問題時,常常會老老實實地承認說:“這個問題我不懂。”他的學生、語言學家王力記得,有時一節課下來,他竟說了好幾個“我不懂”。

他的摯友,被稱爲“教授中的教授”“中國最後的讀書種子”的陳寅恪,也一向實事求是,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就坦承不懂,如:“寅恪於音韻之學,無所通解,故不敢妄說”;或“寅恪於訓詁之學,無所通解,不敢妄說”。

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在接受採訪或回答提問時,關於本學科問題常常侃侃而談,講得頭頭是道,令人腦洞大開,但如果涉及其他學科問題,丁肇中最常給出的回答竟是三個字——“不知道”。他解釋說:“拿諾貝爾獎,只是對很小的特殊領域有貢獻,一個人不可能因爲拿了諾貝爾獎,就把自己當成了什麼都懂的‘萬能專家’,對任何事情都可以評價,我可沒這麼大的能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在北京工商大學發表演講後,一位研究生提問:“從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這些對社會制度轉型和演化的影響?”約翰·納什聽完後思考片刻,坦誠地說:“我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以“博弈論”蜚聲世界的大科學家,竟被一名大學生的博弈問題問倒了,令人大惑不解。其實,這個問題具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容易敷衍過去,而大師卻說“沒有能力回答”,這種實事求是精神不僅沒有自損形象,反而讓我們更加服膺。

本來,大千世界百行千業,“術業有專攻”,誰都不可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再偉大的學者、再博學的專家,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都有不懂的問題,不懂就承認不懂,不是什麼丟人的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老夫子不僅這樣教誨學生,而且身體力行,他的學生樊遲請教他如何種莊稼,孔子就老老實實地承認:吾不懂,不如老農。又請教他如何種菜,答曰:吾不懂,不如老圃。

而遺憾的是,如今有些專家、權威卻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勢,熟悉與不熟悉的事,無論什麼問題都敢發言,數理化天地文,不管什麼學問都要置喙,天上的事情知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儼然世間“全才”。結果是,由於信口開河,常犯一些常識性錯誤,由於不懂裝懂,每每貽笑大方。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一個人即使是不世出的超天才,窮其畢生精力,能在一個學科的一個分支上有所建樹併成爲專家已屬不易,想行行都懂、事事皆通,無異於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一些專家學者之所以會不懂裝懂、信口雌黃,大概出於兩條原因:一是虛榮心作怪,若被人問倒了,承認自己不懂,那多丟份啊,好賴自己也是個“家”,傳出去面子不好看,於是,就裝模作樣,東拉西扯,胡謅一通,自欺欺人;二是出於利益考量,某些專家對自己不熟悉的行業亂髮議論,還因爲收了人家的紅包,得了人家的好處,只好違心地說好話,充內行,吹吹拍拍,替人站臺,爲人鼓譟。這也是當今專家權威性直線下降,“專家說”急劇貶值的內在原因。

因而,建議那些到處亂說的專家權威們要學學王國維的“我不懂” 精神,謹言慎語,力戒瞎說,多一點實事求是之意,少一點譁衆取寵之心,切勿不懂裝懂,隨便表態,因爲你不是全才,只能在熟悉的領域指點江山,到別的行當指手畫腳,那就是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