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

《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

《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

導語:四世同堂是作家老舍的抗戰題材的長篇小說,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希望你們喜歡。

《四世同堂》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一:

北平,小羊圈衚衕,祁家祖孫四代,詩人錢默吟,李四爺夫婦,基督教徒丁約翰,唱戲的小文夫婦,剃頭匠孫七……

五年前,十五六歲年紀的我,總覺得世界就在自己腳下。懵懂,單純,衝動…強烈的正義感配合着自己少的可憐的能力,現在看來,也只是個只知道愛恨情仇的憤青吧!

同樣是《四世同堂》,在老舍筆下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人物,五年時光,我便被自己打敗了。

我曾愛過,恨過,憤慨過,鄙視過,感動過。

愛祁家老三祁瑞全,一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生,一個不想做亡國奴而離開北平的人。當回到北平時,已然不是一個毛燥的學生,而成爲了有豐富閱歷和經驗的抗戰工作者。愛他有理想有追求,不怕犧牲,只希望爲戰爭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

恨那些令人咬牙切齒的漢奸,即便臨死卻仍是執迷不悟。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爲冠所長的大赤包,無論何時何地都對日本人畢恭畢敬的冠曉荷,還有祁瑞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讓人憤慨的敗類,死不足惜。

會同情那位學識淵博的錢詩人。被冠曉荷出賣入獄,出來時只剩半口氣,大兒子爲國捐軀,二兒子氣病身亡,太太撞死在墓碑上。可憐一個文人,面對日本人的折磨,仍有勇氣做地下黨,雖又被抓,卻也是令人欽佩的老人了。

彼時讀到這樣的淪陷的北平,愛國之心便涌上心頭,從老舍筆下着實又恨了一把。恨那些殘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日寇;恨那些軟弱無能,不予以抗爭的國人;恨那些利慾薰心,賣國求榮的漢奸;恨那個動盪不平年代,那一座城。

此時再讀《四世同堂》,分明看出了老舍先生在序中寫着“在這年月而要安心寫百萬字的長篇,簡直有點不知好歹”的些許意味。

《惶惑》,《偷生》,《饑荒》;“戰爭”,“淪陷”,“覺醒”。

四代人的家庭,祁老太爺所想要維持的一直是這些,似乎關上門來,門外的世界便與“我”無關。是有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味呢!其實也折射出從古至今現代社會,此種人性。“不關乎自己,無所謂他人”,值得反思。

不得不提的還有錢默吟老人,此時我已不能再用可憐二字去看待這樣一位讓我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形容的老人。不論是本性,或是仇恨使然,這樣一位吟詩作畫,澆花看書的清高而又高深莫測的老人,卻也詮釋出幾分“不在沉默中爆發,便在沉默中死亡”。這樣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確是堅強勇敢革命戰士的化身,像是大多數北平人,更甚是中國人,從惶惑,到偷生,最後覺醒。一如此時的中華民族,是一條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巨龍,直上雲霄。 “外表上並沒有什麼英雄氣概,渾身滿布戰爭的創傷”,抗爭勝利時,錢老人就這麼從獄中走出,平凡的老人沒有什麼光環,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鏗鏘有力的“時代戰將”。

我也曾以爲非生即死,或許是年紀太小所以才那樣的愛憎分明,眼裏容不下一粒沙子。只是那個時候我不懂,在這個社會裏,一個人,不止擔負着自己,同時還要承擔許多。

譬如責任。祁瑞宣則是如此:他常常想象,假設他孤身一人,沒有四世同堂的枷鎖,他定然會把滿腔的熱血灑在偉大的時代中。可是,人生不是想象的產物,責任是你永遠逃避不了的鐐銬,把你束縛在命運中。是文化人,還是廢物?大概都不應,也無法單純的評判吧。

住進小羊圈裏的兩個外國人——英國使館的富善先生和日本老婆婆。

“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歷史,一部激變中的中國現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與民國之間的人的……瑞宣純粹是民國的人……小順兒和小妞子是將來的人……”

“看到祁家四輩人他覺得他們是最奇異的一家子。雖然他們還都是中國人,可是又那麼複雜,那麼變化多端。最奇怪的是這些各有不同的人還居住在一個院子裏,還都很和睦,倒彷彿是每個人都要變,而又有個什麼大的力量使他們在變化中還不至於分裂渙散。”

日本老婆婆:“對於日本人,我只願他們因失敗而悔悟,把他們的聰明與努力都換個方向,用到造福於人類的事情上去。”

只是一個四代同住的院子,一個小小的小羊圈衚衕,一座沒有硝煙,沒有槍炮,卻暗藏洶涌的城。老舍只是精準的描繪了那些小到塵埃裏的人物,不曾跌宕起伏,卻深刻人心。而歲月,也讓我從中品嚐到了不同的滋味。許多事情看法變化了,想法新增了,理想束縛了,評判複雜了……不變的……

“一朵花,長在樹上,纔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裏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這樣,它頂美,若是被敵人佔據了,它便是被折下來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儘管是一朵閒花;北平若是丟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老舍這樣寫到,平淡樸實,寫進了我的心裏。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爲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中華民族的子孫都應銘記吧!

讀後感二:

從中興到末路。從一個家庭的艱難歲月,到一個衚衕裏的形形色色,到一座城的苟延殘喘,看一個國的國殤史仇。《四世同堂》一本書在肯定了中國人氣節的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提醒生活在當下這一光輝時代的中國人不要因祖國蓬勃的發展而被衝昏頭腦。我們應當從國人的角度去反思那造成種種慘劇的原因,更應該去發現、讚美在抗戰鬥爭中做出偉大犧牲的烈士們的高尚品德。

從語言風格上來講,《四世同堂》沒有相當精巧的雕工與細細的修飾。整本書用相當樸實的語言傳達出最痛心疾首的吶喊。或許這部書沒有《圍城》那樣精細的描寫,沒有《九三年》那樣宏闊的場面描寫,但這部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的是那樣的鮮活,那樣傳神。這就是一個親身經歷過那段崢嶸歲月的作者,用心寫下自己的感受的作品。

九一八事變時老舍三十歲,七七事變時老舍四十歲,等到抗戰勝利後舒慶春老師已經將近五十。從小生活在北平的老舍——曾經寫下北平的四季來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的他,面對侵略者對北平的蹂躪,最使他痛心疾首的不是日本人在華夏土地上犯下的罪過,而是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冷漠。確實,剛剛從帝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人已經過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他們固然不會像旺代的農民那樣用自己的鮮血保衛自己的王上,也固然不會像斯大林格勒的工人那樣開着自己剛生產出的坦克,高喊着“爲俄羅斯母親”衝到前線上和敵人拼命。他們之中很多人人是像祁老人,祁天佑,以及天佑太太那樣的覺得一家吃飽,天下太平的“經驗老人”;他們之中也存在有見識,知廉恥的知識分子,可這些人中許多也變得像陳野求那樣爲了過活不惜苟且偷生,或是像主人公祁瑞宣那樣被家庭拴住了手腳,空有報國之心又不能爲國效力。

但在中華民族這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中,從來不乏錚錚鐵骨的仁人志士,他們支起了民族的脊樑,他們讓這個民族和侵略者們看到了中華人民的骨氣,他們給這個民族帶來了光明。他們由於不同的原因,將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奉獻到與敵人的鬥爭當中。這其中包括了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祁瑞全,老詩人畫家錢先生,以及有俠客氣質的女豪傑尤桐芳,受愛人影響的高弟等人。他們固然只是一些普通的人,但他們親眼看到,或聽說了自己的孩子的去世,愛人的離世,看到同胞們遭受的苦難,他們醒悟了。這便造就了他們與衆不同的一點——在日本侵略者的壓迫下公然地或是暗地地反抗,持久地反抗。正是因爲有他們的存在,中華民族還從未被哪個國家徹底地殖民,徹底地抹去。所以,只要你是一個有心腸,有感情的活人,你便能在一個民族最危難的時候覺醒起來,爲這個民族奉獻你的力量[]。

但反觀冠曉荷、大赤包夫婦,祁瑞豐、胖菊子夫婦。他們分別代表了油滑、狠毒、趨炎附勢和懶惰的惡劣性情,他們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裏也有如此令人厭惡的毒瘤。包括藍東陽、李義山等流氓形象在內,他們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嚴重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批人。他們的醜惡使得純潔的少女墮落成無恥的妓女,一腔熱血的英雄倒在皮鞭和血泊之下。

《四世同堂》中也有許多對日本人的描寫。比如山木教官,一號的老奶奶。他們的親人也被捲入戰火之中,他們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戰爭帶給他們的痛苦。但令人氣憤的是他們中的大部份人不能清晰地看到戰爭的罪魁禍首。“我的兒子山木少尉在河南陣亡了!這是我最大,最大的光榮!中國,日本的兄弟之邦;日本在中國作戰是要救中國。中國人不明白,日本人有見識,有勇氣,敢於爲救中國而犧牲生命。”這是山木的兒子死後,山木教員說的一段話。他的話確實是發自內心,但他不明白,日本不是世界的主人,中國也不願叫一個外族的國家來做主人。中國的抗戰是要讓這些人明白,世界的和平是要由民族間的平等做基礎的。

另外,對於招弟這個角色而言,她是一個特殊的人物。她的形象是具有可變性的:她似乎是一塊柔軟的橡皮泥,她的性情隨着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時時刻刻發生着改變。而事實上高弟也具有着招弟這樣的特點,但由於高弟在家中低下的存在感,使得她更加的叛逆,在加上錢先生和仲石對她的影響,讓她擁有了一種和招弟完全不一樣的思想高度。反觀招弟,“假如北平陷落後,她能常常和瑞全在一處,憑着她的聰明和熱氣,她一定會因反抗父母而表現出一點愛國的真心來。可是,瑞全走了。她只看到了妓女與父母所作的卑賤無聊的事。”正是因爲她生在這樣一個烏煙瘴氣的家中,又被大赤包當作交際的工具。纔會使她被李空山、藍東陽這樣的流氓團團圍住,最後墮落成日本人的特務,慘死在自己初戀的手下,真是可憐又可悲。

我們必須明白,這些人物和情節不僅存在於小說之中,他們都是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等的縮影和寫照。戰爭的烈火不僅會燒燬被侵略的人的家園,也會燒燬侵略者的希望。而在這種無情的時代中,人民——最手無寸鐵的人民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侵華戰爭中,無論是中國的人民,還是日本的人民,他們都遭受着戰爭的侵害。可悲的是有些中國的人民爲了一己私利而忘記了國恥,而有些日本人只知道自己受到戰火的傷害而忘記“縱火者”的原本面目。

讀後感三:

磕磕絆絆讀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說自己被激起了什麼愛國主義熱情那是假的。我看了太多東西,我沒辦法恨,我只覺得他們可憐,只覺得悲傷。最讓我難過的是書以外的東西——老舍本人。他有多麼愛他的北平,彷彿那裏每一條河都是他的血脈,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體,每一陣風吹都是他的呼吸。我知道他是真恨,他寫道日本人怎樣糟蹋北平,漢奸怎樣無恥,他恨得咬牙切齒。

他一時溫柔地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和小買賣,一時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一時冷笑諷刺着日本人的惡劣,一時又陷在瑞宣式的矛盾裏無法自拔。老舍就是所有人物的集合。是祁老人的圓熟溫和,是天佑的老實沉默,是瑞宣的儒雅掙扎,是錢詩人的錚錚鐵骨。一種文化到了熟爛的地步,人們就會陷入一種無法言說的分裂。北平太熟了。老舍罵的是外敵,恨的是外敵。即便對於漢奸,他不過說他們“無聊”。他費盡苦心給小說安排了一個尚爲和美的結局——他仍是愛,愛北平,愛北平的老百姓。他也相信自己這份愛,他想如果沒有日本,北平人就會和和美美地過下去,祁家就會一代一代,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誰曾想,他就是被他所深愛的北平推向了絕路。那天老舍被打得皮開肉綻之後,已經站不起來,有人怕他當場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個派出所。幾個紅衛兵聽說他是“反革命”,馬上又進屋你踢一腳,他踹幾下。我知道消息已經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聽說我離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詩詞》就出去了。走到院裏,他見4歲的小孫女在那裏玩,還把小孫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說:“跟爺爺說再見。”老舍出門後,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此湖今已不存,改建成地鐵停車場)邊,坐在那裏讀起了《毛主席詩詞》。整整讀了一天,天黑以後,他頭朝下、腳朝上投進了那一汪平靜的湖水。

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纔有人告訴我,太平湖有一個老頭兒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邊,見到他已被人撈上來,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襯衫,下身穿藍褲子,腳上的黑色千層底鞋子,白色的襪子等都乾乾淨淨。可見那是他把頭埋進水中之後,自己用雙手硬性扒住湖崖石頭淹死的。(老舍夫人對歷史的回憶,節選自《太平湖的記憶—老舍之死》)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他怎麼捨得以這樣慘烈的姿態告別深愛的北平?《四世同堂》裏的錢詩人忍受過日本人的虐待,依然不屈不撓反抗着,依然睜大了雙眼等到了解放的那一天。我想,老舍先生也可以這樣——如果折磨他的是日本人。可是不,偏偏是他深愛的中國人。面對外敵,你或許還可以因了民族大義忍辱負重,可面對自己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陷入分裂:我是對的嗎?如果所有人,所有中國同胞,所有北平同胞,都說我是錯的,那我怎麼證明自己沒有錯?我怎麼知道自己真的沒有錯?可是如果我錯了,我有錯在哪裏?錯在太愛?還是錯在把這種愛寫了出來?也許你可以想起《四世同堂》裏祁天佑正是死於投水自殺,老舍居然把他的死寫得悽美,寫得歷歷在目,寫得如見如聞,彷彿他的魂靈也在此刻死了一回。如果你是宿命論者,你或許會更加感概。可是在那時的中國,所有人都可以洞見自己的宿命:說不定哪一天,你就是那個今天被“革命羣衆”折磨致死的人。愛得太深,就無法忍受來自對方的一點點傷害。

我不知道爲什麼總是對老舍的事特別心痛,我甚至很難一下子想起他的樣子。我想時至今日中國總應越來越寬容纔對,我以爲能一統整個中國的意識形態已經開始消隱。我不喜歡紅寶書,一點也不喜歡,也不喜歡千人一面的藍衣藍褲。我以爲中國人終於開始珍重“個人”,終於開始學會自己思考,終於有了一個獨立於“官方”之外的腦子。我一直以爲自己是悲觀主義者,現在看來,我的估計還是過於樂觀。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愛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那些表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行爲。什麼時候我們能學會正常地、正確地、溫柔地,愛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