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名著《一九八四》精彩書評1000字三篇

名著《一九八四》精彩書評1000字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45K 次

名著《一九八四》精彩書評1000字三篇

名著《一九八四》精彩書評1000字三篇

導語:但對我來說,這不是烏托邦,是歷史,是王小寶的《1984》印象。那麼你呢?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些這本書的精彩書評,以供大家更好的理解這本書,引起更多的思考!

名著《一九八四》精彩書評1000字三篇

【第一篇】

溫水裏的青蛙往往都無意於自救,因爲它們是一點一點地去習慣,去接受那無聲無息的死亡……

1984年的英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卻無自救之意,因爲在他們印象裏,水一直是那麼深,火一直是這麼熱。“也有人似乎隱隱記得,以前的食物比現在豐富,而上一次大洋國的敵人好像是東亞國。”但也僅僅是記得罷了,沒有證據,語言的蒼白無力從一張不同乎衆人思想的嘴中說出,又怎能抵得上真理部那可以抹殺任何蛛絲馬跡的辦事效力呢?世間最可怕的事情是什麼?是人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思考!

作者奧威爾恰是創造了這樣一個可怕的世界。

“自由即奴役”。如果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那就請心甘情願的接受奴役吧。德國有部電影名叫《浪潮》,改編自一個真實事例:一位美國的教師在班級內開展了一個實驗,在一週內,所有的同學都要堅定一個統一的思想教條,拒絕任何個人主義色彩的事物,像納粹黨服從希特勒服那樣服從從這位老師所有的命令,即使是違背常識和倫理的,也許在這樣一個崇尚民主的國家,去營造這樣的氛圍是超乎想象的,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思想有多麼脆弱,僅僅過了一週,這個班所有的學生就像換了一個靈魂,沒了青春的個性與叛逆。沒了觀點的交鋒與爭辯,也沒了思想上的獨立,這個實驗最終以槍殺案而破產,僅僅是班中的一位學生因爲與一個局外人在國家民主的看法有分歧,便把對方槍殺。

而奧威爾在這裏要寫的不是浪潮,是那浪潮裹挾中躍起的叛逆,那個

可憐可悲的希望的載體。既然要成爲主人公,就得承受異於旁人的艱辛,溫斯頓獲得了比所有人都多的痛苦,就像一根微微顫動、垂死掙扎的火柴,讓人們看到了火光背後更深邃的黑暗。因爲他獨立思考的方式始終的在那裏:他不肯隨波逐流,拒絕接受“老大哥的”光榮的洗腦,放棄了在這個世界裏最令人嚮往的自由,反而懷着僥倖心理去偷吃伊甸園的禁果,去觸碰血一般豔麗的愛情,最後反而因爲女友裘麗婭的背叛,而從血液裏喪失了最後一絲人性的獨立與光輝。這時如果是你,又會怎樣選擇呢?在這個所謂高度自由的世界裏,你不是一個人,而是自由本身。“自由”就是放開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控制,就是不再受執念而最終接受灌輸,就是放縱自己而麻木的跟“上面”走。你終於可以隨心所欲的活着了,因爲你腦袋裏思考的,你行爲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順從於“他們”的操作規律的。真心地將虛僞當做了真實,你的邏輯體系中2+2>5已是無可反駁的真理,自然就不必再揣着祕密終日僞裝地活着了,大可隨時隨地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再不用擔心被夜裏“虛僞”的夢話所壓抑。

但這是自由嗎?

當然是自由——“奴隸式的自由”!

但這是你要的自由嗎?

當然不是!

如果現實中自由真的被套上了奴役的鎖鏈,以追求思想完全統一帶來的政治穩定,那麼人類最原始的本真將不復存在,獨立思想的流星也永遠不會再劃過人類歷史的星空。奧威爾用《1984》給全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鐘。

【第二篇】

歷史的車輪在緩緩轉動,奴隸、封建、再到民主共和,追求的不外是全民平等自由,也只有這種追求才是推動整個國家自然而然前進的衝動。《1984》以前所未有的睿智預測到了極權的中國***,他用鋒利的批判展現了對自由、對平等的永恆夢想。

民族的崛起,自由平等是永恆的夢想和追求。古羅馬帝國的昌盛,可惜那只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東西分裂,如曇花一現;古希臘民主的興起,可惜自由平等無法席捲整個社會,腐敗衰亡,如過往煙雲。良性的資本主義制度,自由的社會風氣,美國得以傲立在世界巔峯;獨特的社會主義制度,平等的人民保障,中國得以崛起在歷史洪流。

一九八四的倫敦,自由和平等只是可笑的虛妄的存在,巨幅的領袖照片,警告的標語"老大哥在監視你",私人家中的電眼與麥克風,深夜拜訪的思想police。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咳嗽都逃不過思想pol。ice的眼睛,整個社會、整個時代掙扎在壓抑憤懣的環境中,吶喊、咆哮都只剩下無力的蒼白。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平等,也沒有了自由,這個時代註定是悲哀的,“從下等階層的角度看來,歷史性變動所意味着的,除了主宰者的名稱變換,從來別無其他。”

我看見的是國家衰亡的哀歌,民族湮滅的悲劇。一個沒有了思想價值觀,沒有了自由平等的社會,剩下的只有靈魂的遊蕩,行屍走肉般的頹廢,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當主人公那僅有的思想也被磨滅,合上書本,低低的哭泣,濃濃的悲嘆,深深的絕望,“過去已然死去,未來不可想象。”

而我的夢想,只是那自由平等的追求,永不停息。“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決不妥協[]。”如三毛一樣在沙礫中狂舞,在戈壁邊眺望;“我決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如西蒙·波娃在落日中唱歌,在狂風中呼喊。

平等和自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也從沒有妄想哪一天閉上眼睛,睜開眼睛便是人間仙境。歷史可以像車輪一樣駛向夢想,卻不可能像田蛙一樣跳躍在曠野。

對權威的懷疑和不甘,到對日記的嘗試和熱衷,再到對掌控的反抗與挑戰,雖然溫斯頓失敗了,然而他的衝動還是蕩起了一片漣漪。如同我們的國家,農民起義,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改革開放……人類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連串衝動,這些由夢想編織的衝動,洗滌了一代又一代的心靈,推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翻新。

誠然,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正沉浸在濃濃的自由平等的氛圍之中,我們在進步,而且有廣闊的進步空間。我們的夢想,只要珠峯有頂,攀巖者的足跡就能踏上巔峯;只要大海有邊,無畏者的歌聲就能撒向彼岸;只要人心有愛,自由風的星火就能照亮蒼穹。假使有一天,農民工不必爲了生計背井離鄉,無權者不必爲了利益耗費錢財,小門戶不必爲了權威趨炎附勢……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不要求一切平等自由,只是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夢想。

喬治·奧威爾筆下的倫敦激盪着我的夢想,我的中國夢。思想、自由、平等。我們渴望自由平等,事實上,我們也擁有自由平等,在不斷地完善中,中國也將在歷史的洪流中勢如破竹,屹立羣雄之巔。

【第三篇】

《1984》這本書可以說是科幻小說類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大多數同類型的書不同,度過這本書之後,它給我的感受不是震撼,而是恐懼與悲傷

作爲一本想象未來的小說,作者喬治·奧威爾早在1948年就完成了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由於美蘇爭霸,人民對未來的態度是消極而恐懼的,在這種背景下,《1984》誕生了。

在書中描寫的世界裏,在1984年,資本主義早已消失,世界分爲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社會主義超級大國,其中大洋國就是由一個被稱爲老大哥的人領導,整個國家都處於極權主義的高壓統治下,黨員家中被強制安裝電幕,生活的一舉一動都被思想警察監視,政府還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改造過去的出版物,以現實情況爲參考,保障黨的預言的絕對正確。得益於對年輕一代成功的洗腦,任何對黨懷有不滿的人都瞞不過身邊的親屬和思想警察,犯有思想罪的人將被“化爲烏有”。不堪常年戰爭所造成的低下的生活條件和黨的高壓統治,主角溫斯頓和裘莉婭決定加入反政府組織“兄弟會”,決心推翻老大哥。但現實給了他們一個沉重的打擊:兄弟會不過是思想警察設的陷阱,兩人雙雙被捕。

溫斯頓和裘莉婭的愛情故事這條故事線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兩人膽大、天真,有許多共同話題,還有共同的反抗夢想。他們就好像是一對天造地設的情侶,有着堅不可摧的愛情。他不相信有什麼力量可以讓自己不再愛她,直到這種力量真的出現。被捕後,經歷了無數酷刑的兩人在極度的恐懼面前終於屈服於黨,出賣了對方,一開始的刑訊逼供,對愛情的信念還能讓他們堅持下去,當他們所拼命守護的愛情也被一點點地摧毀時,他們已經被折磨得不相信道德與人性,只能乖乖地接受思想改造。在小說的最後,“重生”的兩人不再是黨的反對者,也不再是熱戀的情侶,直到溫斯頓被槍決的那一刻,他女主裏最後的念頭也是“我愛老大哥”,這樣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整個故事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是如此地真實,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大洋國極權統治的方式,包括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犯有思想罪,怎樣通過語言改革阻斷人民的思想,怎樣無痕地改變歷史,以及怎樣通過酷刑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每一個細節都看起來毫無破綻,就好像這種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仔細想想,真是恐怖之極。

有些人膚淺地把這本書理解爲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小說而嗤之以鼻,其實這只是一本諷刺獨裁者和獨裁者本身的作品,更是諷刺納粹那種借社會主義爲名發展極權主義的行爲,並不專門針對任何具體的制度,事實上奧威爾本身就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好在1984年早已過去,我們的社會並沒有變得像書中那樣恐怖,但類似的獨裁、極權社會卻實實在在的存在着。納粹德國、前蘇聯、朝鮮......一幕幕慘劇仍在發生;加上前幾年的棱鏡計劃,政府以反恐爲名通過手機監視民衆,手機又成爲了現在的電幕,這樣的巧合實在令人感慨。不過極權主義有着多麼美麗的解釋,它終究是反人類、反社會的暴行,我們必須對此提高警惕,強烈抵制這樣的暴行。

好在,現在無論是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絕大多數國家都能夠做到民主、自由,能很好地尊重人權,我們國家近年來也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裏面就包含有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內容。要貫徹這些內容,就需要國家從上到下地遵守憲法,遵守人類道德,譜寫社會主義新的篇章。

我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徹底打倒極權,全世界都不再會有人權糾紛,人類生活在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願1984的預言永遠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