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讀後感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讀後感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99K 次

《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讀後感三篇

《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讀後感三篇

導語:《明朝那些事兒》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歡迎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好書推薦讀後感三篇

篇一:

讀史書應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對一些平鋪直敘的文字,心中毫無感觸可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另類的史書,感覺截然不同了,光看書名就覺得作者有點隨性,似乎在調侃我們,其實,這更能凸顯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銳準確的判斷;朱元璋,一個身經百戰的傳奇!可是,又有誰能瞭解他的起義是多麼被動、無奈?又有誰能瞭解他的初衷是多麼單純、簡單?又有誰能瞭解他的生活是多麼痛苦、他的奢求是多麼容易?

最開始,他只是想要一個溫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勞作後,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只怪他生不逢時,偏偏遇上戰亂,身邊的親人不是去了遠方,就是因爲戰爭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後來,他僅僅爲了混口飯吃,跑去當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棄、鄙視,最後竟落得化緣(就是討飯)的地步。可是爲了僅有的自尊他不願意去。朋友來信一封勸他起義,被元軍知道後告他謀反。終於他別無選擇了,就試一試——起義!

於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慶幸的是征途上總有一羣知己、一羣生死與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邊。如天下第一謀士劉基,得力虎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等,能人奇才衆多。

要說朱元璋的大將之風應是他那異於常人的敏銳的洞察力,每到關鍵時刻,他總是用他那天才的軍事頭腦去剖析每場戰爭。真理總是在少數人那邊這句話說得果真沒錯,朱元璋獨到的觀點往往成爲致勝的關鍵(雖然還是有幾次失誤)。

雖然朱元璋最後還是成功創建了明朝,但還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個最大的死對頭: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與這三個人的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們就來說說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生死之戰。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的生死之戰可謂是驚心動魄。其實當時朱元璋對抗陳友諒的時候,兵力遠不及陳友諒的強大。而且朱元璋的弱點水軍正好是陳友諒的強勢,且裝備還是以前從陳友諒那裏搶來的,很差(陳友諒的裝備不停改進,與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怎麼看,這場遊戲,朱元璋根本是以卵擊陳友諒這塊大石頭嘛!可導致鄱陽湖這場血戰中朱元璋扭轉乾坤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是陳友諒的性格心狠手辣,導致軍中人心渙散;二是陳友諒戰術用得不得當,竟把幾十艘大船連了起來,重現赤壁之戰的悲劇;三是朱元璋過人的判斷。雖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陳友諒的大船小了幾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靈活性攻擊大船的這個弱點,這不正是過人智慧的體現?一個領導者不是應該智勇雙全,才能打贏對手嗎?

此戰開打之時,朱元璋就已經做好準備,殊死一搏了。贏,則得到一切;輸,則失去一切,再也無法翻身。我想,換做是別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過人的膽識和自信讓他做好了應戰的準備。大戰在即,臨危不懼,這不正是大將之風嗎?朱元璋不愧爲“英雄”!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領軍人物!他的智勇雙全,他的臨危不懼,他在危急時刻的冷靜的準確的判斷,都無不讓我震撼!

就這樣,作者以詼諧幽默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傳奇人物的征途經歷。作者用他獨到的目光詮釋了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也爲我們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明朝的開端!

篇二:

我看到的權謀大戲

我一向不擅長寫東西,如果有看到我這篇書評的,歡迎指導。

剛開始看,準確的說是看前三四輯時,我還在質疑作者的水平,廢話連篇。到第五輯時,我就徹底服了,覺得作者實在太高。古文水平不知趕超我幾十年先不說,就光他對史實,始終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用術語來說,就是批判性思維。

明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間出過不知多少名人,就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朱元璋,朱棣(其實我剛纔知道這個字讀DI,之前一直讀LI),王守仁,徐階,張居正,袁崇煥,魏忠賢,劉瑾。其實,我真的對記人名這事,特反感,智商不夠用。作者用2000頁的文字就把他們的權傾得勢,過功得失,還有一步步走到落魄處境的一生寫完了。之前我們都說,以史爲鑑。在讀完之後,發現真不存在這個說法。劉瑾,魏忠賢還有當時及其風光的太監,如果能以史爲鑑,他們也絕不會落得那種結局。劉瑾處以凌遲,魏忠賢自縊而亡後,還得不到個好死。歸根結底,就是作者在後記中提到的,人性的弱點。弱點是無法改變,自私,貪婪,慾望,這些弱點讓這些甚至比皇帝還有權勢的太監倒臺。樹倒猢猻散,閹黨,搭建起的權利網分裂。如果能以史爲鑑,他們又怎會落得如此。問題是,在這些權力,慾望問題上,根本就無法以史爲鑑。其實,這種狀況,就相當於,你陷入一段感情,遇上一個渣男,你一次難保不會又愛上同樣類型的人。而迷戀上權力和愛上另一個人渣,沒什麼區別,都是情不自禁,無法自拔的。

另一個就是‘度’吧。作者一直把大明朝比作一個公司,皇帝是董事長,各時期權力的中心不同,朱元璋,朱棣時代自然是董事長專權。到後面,董事長實力不夠了,開始有經理,內閣大學士,在到後面的宦官的時代。可是,這個公司還是人姓朱的,內閣大學士也好,太監也好,始終是爲皇帝服務。而這涉及到一個‘度’的問題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年代的袁崇煥,是有才華的吧。可是就是沒把握這個度的問題,不得皇帝同意殺了毛文龍,私自把軍隊駐紮在北京城外,這些行爲明顯是根本沒把握好君臣相處的分寸[]。還有許多本來很有才華的人,本來佔理的,在爭鬥過程中,被敵人抓住了這一點,引誘進了這個深坑,還是崇禎年代,溫體仁和趙謙益關於作弊案的辯論就是一例(不要問我爲什麼全舉的是崇禎年代的例子,因爲我纔剛看完,其他都不記得了,得吃生命一號補補腦了)

其實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說的是,我找到了自己行爲準則的標本了,王守仁。最開始看時,我很困惑,朱元璋屠殺肆意官員,就算是爲什麼給下任繼任者鋪路,也不能這樣無視生命,還有朱棣對官員的暴虐。一方面,這種殘忍的行爲,多少我還是覺得說不太過去,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另一方面,我又很欣賞這兩個皇帝,果斷,或許是自己身上沒有的,都會很嚮往吧,這種精英人士,從文字中透露出的氣質。然後,我就糾結了。在道德,正義和慾望,權力的天平,我該選擇哪一方呢?王守仁給了我回答。兩者都要,心行合一,徐階正是這一準則的實踐者。我也找到了那個答案。我可以暫時的屈服,可以放棄尊嚴,不擇手段,但這一切都是爲了一個目的,更好地實現我的夢想。在這本書裏,當年明月很明顯,是對這種人生觀持肯定態度的,而這一行爲的對立面,自然就是那些冒死進諫,俗稱“士大夫思想‘。

其實細想,王守仁的思想和朱元璋,朱棣之類的行爲沒多大關係。我想,我還是讚賞朱元璋,朱棣,不管他們在史書中有多少暴行。但我喜歡這種侵略性的氣場,這種惟我獨尊的感覺。

之前看到這本書的熱評第一,說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于謙和崇禎。其實,于謙,很慚愧的說,我沒多大印象了。明朝三百年曆史,不乏強者,英雄。于謙,在那個書評喚起我的記憶,我想到他曾有帶刀在北京城門前守護國土,力挽狂瀾的英雄事蹟。可是,在通讀完這本書後,我的腦海裏只記得那些對厚黑學特別精通的了。他們有理想,善權謀,精於黨爭。好像也纔是一個真實的人類,有血有肉的人。當然,不是說于謙不是。我對他印象不太深的原因或許是沒有那種認同感吧,我沒有強烈的民族認知感。

篇三:

明朝那些事兒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雲際會,鬥智鬥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方孝孺,他或許並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兵戈戰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鑑。最後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後裔,但他卻依然憑藉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了一半,實現了最不可能實現的一半,“他一定會爲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峯賭博中,也先輸得起,可他卻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裏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爲大明所付出了一切,儘管他死於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後,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模的罷工。失敗之後,他被髮往雲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吒風雲一輩子之後,也逃不過入土爲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遊歷雲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彷彿。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於一旦,東南數省生靈塗炭。爲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捨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並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點與缺點一樣衆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淒涼下場。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後,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爲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在嘉靖朝這個鬥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祕,儘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餘年,終於發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苟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污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經歷,嫉惡如仇、仗義執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於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爲社稷不忿,爲蒼生不忿,爲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後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打開嚴嵩毀滅的大門。現在,徐階做到了,儘管他也貪污受賄,玩弄權術,但他爲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位優秀的內閣首輔,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黃髮捲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着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