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大空頭》觀後感:中國會出現像美國那樣的經濟危機嗎?

《大空頭》觀後感:中國會出現像美國那樣的經濟危機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K 次

《大空頭》觀後感:中國會出現像美國那樣的經濟危機嗎?


《大空頭》觀後感:經濟危機在何處?

今天閒暇好好的看了兩遍《大空頭》這部電影,上午看了一遍,中午吃飯的時候想了想,下午又看了一遍。感慨就出來了,很明顯,值得短時間想看第二遍的電影一定是值得思考的東西存在。

首先我們先談談電影,《大空頭》是2015年年底上映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主要講的就是四個華爾街的投資者團隊同時盯上了美國的次貸危機,並認爲在次貸危機當中可以通過做空CDO,也就是擔保債務憑證,類似於國內的收益互換工具。

在這裏面講到了三個要點,就是當大家對經濟產生了完全沒有防備的時候,事實上已經滋生了巨大的風險。也就是說,當市場表現的極其優越的時候,事實上潛在風險的係數也越來越高。

這中間四個人或者說是4個團隊分別採取的手段是:

1、獨立研究所有的底層的房地產貸款數據,發現其中貸款的質量差異巨大,說白了,就是有人在說謊在造假,於是開始在市場好的時候,利用收益互換的方式做空美國的次級貸款,且找保險公司去做保險合同,以保險權益的方式來做空,這樣子可以放大槓桿且只需要不斷的支付保費就可以順利的享受超額的收益,這一點操作和國內的證券收益互換非常的類似。

2、純粹的市場投機者,也就是兩個小夥子成立的小基金,在嗅到了機會之後,開始利用市場存在的做空產品組合去做空市場。主要是去購買市場的衍生品進行交易,且主要購買的是一級甚至一級半的半流通議價式的交易衍生品,類似於現在市場的大宗交易以及可交換債之類的。其操作是可以做到資金的投入和產出相對比較豐厚,但是交易起來遇到的問題就是需要接手方。

3、專業的投行基金,也就是馬克所在的團隊,馬克知道了市場正在兜銷這種做空的CDO的時候,開始將信將疑然後迅速的找到問題的關鍵,開始實地的調研,在這個調研的過程中,只是去尋找關鍵點調研,調研結果註定了其最後的投資決策,其主要投資的就是二級市場的衍生品,一種可以隨時放貨的衍生品交易組合。也是完全合法合規的去放大槓桿和交易。

4、專門兜銷以及設計做空CDO產品的團隊,這個團隊主要是在設計產品,在市場很好的時候,來自於大的投行內部,但是又是獨立的團隊,當他們覺得市場存在一定的風險或者是當市場出現全部同向的產品的時候,作爲一個產品團隊,其第一想法就是可以去擴充產品鏈,於是出現了專門設計做空CDO的產品甚至做成了衍生品。在一個架構上面再架設槓桿,類似設計是市場裏的分級基金一樣,A段是符合市場同向原則的東西,B段就是加槓桿的東西,只不過和我們A股不同的是,他們設計的是做空的產品。然後開始銷售,並且收取購買產品人的收益分成以及佣金。

這四個團隊在美國次貸危機的時候都分別大賺了一筆,這是其次在這中間我們要重點學習的東西其實就簡單了。

首先,我們必須要要了解市場的風險以及市場的痛點在哪裏?

比如,在劇中,當時的美國次貸危機的痛點就是銀行以及華爾街的人都在說謊。而銀行並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不斷的衍生出很多的東西,當馬克聽到一個脫衣舞女郎都能擁有好幾套房子的時候,他就知道,其風險的程度已經超出了預期了。當房東的狗的名字成爲了房屋的貸款人的時候,而銀行的信貸自下而上的,甚至自上而下的欺騙的時候,這種泡沫是終究會破滅的。

那麼現在中國經濟的痛點在哪裏?

我個人認爲,我們且不去談目前說道的供給側改革以及一帶一路這些東西,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經濟的飛躍是因爲貿易,所以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動機是貿易。大約時間週期是在90-2000年。而在2000年以後中國的貿易開始萎縮,於是開始出口轉內銷,最終在加入WTO的時候,預示着中國的貿易這臺發動機,基本上就熄火了。好在2002年-2012年新的發動機開始點燃了——房地產。於是大興建設,房地產成爲了第二代發動機,重新點燃市場的內在增長,這也造就第二輪的牛市,這輪牛市的基礎就是地產帶動的巨大的需求以及GDP的增長。到了2011年以後地產開始進入到高位的狀態了,不能夠再度引領經濟繼續前行了,於是第三臺發動機還沒有找到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中國會不會出現像美國那樣的危機?

其實已經發生了,不管是之前的槓桿問題還是後來的清查收益互換類的產品再到現在基本上徹底否定金融創新。以及銀行表外資產的承兌匯票開始出事兒,以及銀行的壞賬率上升,中國經濟出現了L型的硬着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已經經歷了一次經濟危機了,任何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是老百姓來買單的,這次的經濟危機中傷害最大的就是中產階級。從名義上來說,並沒有過經濟危機,但是我們已經經歷了。

當經濟運行一段時間之後,信用開始過度的時候,就是距離危機越近的時候,當這個社會開始不誠信的時候,就是我們應該捂緊錢袋子的時候,我需要去檢討很多東西,需要去認知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和國家和經濟本身沒有關係,關乎於信用,關乎於真實的社會誠信。

最後的最後,我現在想想都後怕的就是——我們真的就這樣硬着頭皮走過了一場“經濟危機”了。我們身在其中,還渾然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