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飛越老人院影評

飛越老人院影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19K 次

飛越老人院影評(一)

飛越老人院影評

《飛越老人院》因爲片名的相似度,令人不免會想到《飛越瘋人院》。不可否認張揚的這部電影在某些方面模仿了米洛斯·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也大有藉助之前米洛斯這部電影的知名度來提升自己電影醒目度的用心。

老人院和瘋人院一樣,居住的都是一羣邊緣人。這羣邊緣人相同點都是缺乏自理能力,或是說在世人眼裏“有礙於社會”,因而像“垃圾”被一樣被收集到一個“院子”裏,在這裏接受“照顧”與“管制”。這種老無所依的悲苦狀況在許鞍華的《桃姐》裏面已經上演過一遍了,相比於張揚用“快餐式”的剪輯把老人們的種種不堪生活形態快速拼接在一起一晃而過,雖有點“觸目驚心”但並沒有引起人多大不適;許鞍華用的是赤裸裸的長鏡頭,慢慢地搖過那羣老人,刻意地把他們“垃圾”一樣的狀態表現出來,真實得讓你不忍細看。

不論是瘋人院或老人院,都有一個堅硬強勢、自我爲中心的女性,在瘋人院裏是護士長,在老人院裏是女院長,她們共同的特點是把這羣在“管轄內”的人當成兒童,或是說刻意弱化成兒童。無疑女院長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以護士長爲“原型”,有一個鏡頭表達了這種強烈的相似性:老人們圍成一圈,女院長穿着潔白的工作服,坐在這個圈子中心位置,爲老人們讀報,這和瘋人院裏瘋人們開會時的情境驚人相似。

《飛越瘋人院》裏,像是男導演和男演員們的一種合謀,影片把女護士長刻畫成一個惡魔般的對男人進行“閹割”的形象,表達了男人對女人微妙的一種恐懼心理;但在《飛越老人院裏》,雖然這個權威/束縛的角色依舊由女性擔任,但這個女性的性別意味明顯弱化了許多,她所代表的,更多是制度和社會對老年人的態度與觀念。

片子的一大主題也就顯現出來了:不論是飛越瘋人院還是飛越老人院,實質上都是飛越兒童院。瘋人院裏因爲有尼克爾森扮演的麥克墨菲對這種狀況洞若觀火併不斷嘗試帶領“瘋子們”去突破這重重堡壘,而使“飛越”有了理性的帶領;老人院們的老人似乎也覺察到自己被兒童化的窘況,因而尋求突破,或是說“成長”。

可惜的是相比于飛起來的瘋人院,老人院最終還是缺乏飛翔的姿態。不知在哪裏見到的評價說《飛越老人院》是中國今年拍得最好的影片,看完後心中大呼上當。如果這算最好,那國產片真的前途渺茫了。這是一部有創意有想法的電影,但其實沒有驚豔,也沒有突破。影片的市場定位是面向老年人,而且通過鼓動兒女們帶家裏老人去看片而發展更多的觀衆。定位的清晰,宣傳的巧妙,確實是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大進步。畢竟爲老人量身定做的影片寥寥無幾。但從內容上來看,影片最終還是迴歸到倫理親情的道路,加以大幅度的煽情,小幅度的矯情,沒有實質內容上的深入和批判。

從老人們的境遇上來看,大部分都是“兒女不孝順”導致了淒涼的晚景——沒有兒女、和兒女鬧矛盾、兒女不願贍養只貪圖錢財等。不知這種狀況的真實度有多大,但這不免讓人看了心寒,即便是做兒女的也如此。最終能否起到“喚醒倫理親情、讓兒女多行孝道”的效果也不可知——兒女們都被描畫得這樣黑了,心中豈不惱怒?

老葛與兒子的關係是故事的一大主線。僅僅因爲老葛當年在兒子經濟困難時沒有給予幫助,兒子就能記恨父親二十年,而且完全沒爲自己當初趕父親走而感到羞愧。兒子這個人物的形象不豐滿,有點做作,除了缺乏良知,還心胸狹隘。從老葛的行動來看,他一直都有試圖恢復父子關係的努力,從兒子的反應來看,都是橫蠻得不可理喻的拒絕。而橫在兩人之間的冰山能得以慢慢消融,和老葛參加比賽不無關係,這好像是對老人的一種告示:當你不像個廢物的時候,你才能獲得兒女的愛。

影片另一重要人物老周得知自己得了膀胱癌之後的兩個願望:參加比賽、看海,起初看起來浪漫得讓人疑惑,但最終還是給出瞭解釋:爲了讓住在日本的女兒看見自己,爲了望望女兒居住的海那邊。

影片講到最後,都是老人們心中那點事兒,而這些事兒多少都有點模式化,從大部分人的境遇來看,都是渴望兒女的親近與社會的重視。也許這就是中國老年片所能有的高度了,也是能被中國觀衆接受的方式了。只是因爲看過《飛越瘋人院》和各方導演的追捧之後對這部片的期待太高,心中難免失落。從對老人遭遇與心境這一主題的表現來看,其實大不如《桃姐》。

看過日本的青春電影《擊浪青春》和《搖擺少女》時會想,其實這種片挺好看的,模式也挺容易學的,爲啥中國就沒人學着去拍一部?一羣少女因爲某種原因想要參加某個比賽,然後開始了種種努力,中途會有不少挫折和意外,但最終還是參加了比賽,不是成功了,就是離成功還有一步。如果成功了,那自然功德圓滿,令人稱快;如果功虧一簣,也算是青春的某種挫折和留念,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令人感到奮鬥後的滿足。你看這樣的電影多好,勵志又健康,還能實現某種我們已經不會在意的競爭,令人緊張一下,最後一笑了之。

雖然中國沒出現少女版的《搖擺少女》,但《飛越老人院》的出現,還是小小補了一個缺。

《飛越老人院》中老人們的行動也是圍繞着“參加比賽”這回事展開的,爲什麼要參加比賽、如何參加比賽、最終有沒參加比賽是故事的主線。但關於比賽的細節被修剪掉了,影片很大篇幅都在表現“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和“詼諧有趣”上。也許老人的參賽是缺乏力量感的,他們的訓練過程也不好看,因而影片對老人們爲參加比賽所做準備的描述上異常節省,讓人覺得其實他們就沒訓練,臨時換人也能輕易成功。因而,比賽只是一個外殼而不是重點,因爲在這裏並不能揮灑激情。比賽最終滿分,並不在於訓練的純熟程度或是創意上的新奇,只是因爲這是一羣老人,也就是“6個人加起來接近五百歲”,創造了一種“心理奇觀”。

老人最終似乎自願成爲一種被獵奇的對象,作爲一個“他者”,創造出一道邊緣人的奇觀供人取樂。當然,這種說法有點刻薄,但“比賽”這個外殼實在是不堪一擊。老人是否真正地活出價值也令人生疑。但無論如何,老人們偷走出老人院,駕着破車進入野外世界,確實彰顯了一種美好的生命力。

老金的存在是爲了向姜文致敬嗎?

老金活脫脫就是《鬼子來了》裏面的老瘋子,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的古倫木,《太陽照常升起》裏的瘋媽。從身體殘疾、行動不方便、滿口“爬灰的爬灰,養漢的養漢”來看,是《鬼子來了》裏面的老瘋子重現。老瘋子被人罵瘋,但其實是《鬼子來了》裏面最清醒的人,面對鬼子的威逼利誘,老瘋子“一手一個掐吧”要把鬼子們掐死,是唯一一個清楚鬼子本性因而對他們不抱幻想的人。

老金一開始也是一種瘋癲的狀態,被薄情重利的兒女們傷透了心而變得敏感多疑、髒話百出。他的髒話大部分是針對子女們的,在這裏,這羣不孝兒女似乎被提到與鬼子相提並論的高度了。汗顏汗顏。老金清楚老周他們的行動,心中也是讚賞的,而且在護士查房時還幫他們掩飾,實際上頭腦十分清醒。當院長和護士們察覺老周他們已經逃走時,老金非常得意且愉快地放飛紙飛機,笑着說“飛了”。

《飛越老人院》還給了一個非常寫意的慢鏡頭,極力營造紙飛機飛往窗外的美感。老金作爲一個符號,現實中是一個飽受傷害的老年人形象,而在這一“飛越老人院”的事件中,他作爲一個守護神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放飛紙飛機的場面又似乎暗示了他是一個給予了這羣老人“飛越”力量的一個存在。

至此,“老瘋子”形象已經兩次在影片中出現了(從我的觀片量來看)。今天有點想法,覺得這個形象的原型應該是《紅樓夢》裏面的“焦大”,喝完酒後高聲大嚷辱罵賈家的“不肖子孫”,因而被家奴們“拿馬糞塞了一嘴”,儼然被當成了一個瘋子。但其實他對賈府的情況十分清楚,是面對賈府必將衰落的情況,少有的幾個頭腦清醒的人。


  飛越老人院影評(二)

老人都是容易感動的。老人都是脆弱的。或許武斷,但是大多如此。

這個時候的他們是七零後,是八零後,是九零後。他們聲音聽不見,他們口齒不清話說不明,他們腿腳不麻利走不快,他們老年癡呆臥牀不起。他們有自己的兒子,他們的兒子是某某集團CEO,是大律師,是大醫生,是學校教授,但是他們依然在瘋人院一樣的老人院裏面"安享晚年"。並不是一定要描繪一個病態的老年人還有樹立一個不孝的後代給大家看,只是事實上的確有很多的子女在口口聲聲吼着責任的時候卻把老去的父母當成是一個負擔。

在電影進行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時候老周和自己的孫子在夜晚的河邊聊天,老周講了一個麻雀的故事給他的孫子聽。麻雀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年邁的父親在和兒子聊天時候像是假裝癡呆一樣問兒子站在樹上的鳥兒是什麼,連續問了三次。兒子不耐煩的告訴說是麻雀,最後一次回答甚至吼起來了。這個時候老父親眼裏面噙着淚,從自己的荷包裏面拿出一本日記本,上面記錄着這個年輕的兒子小時候剛剛學會說話不久父親帶他出去郊遊的事情,那個時候,兒子天真的問着父親樹上的鳥兒是什麼,父親高興的說那是麻雀,兒子每問一次父親就欣喜的回答一次,說不出有多幸福。講完故事之後老周的孫子給了老週一個擁抱,爺孫倆都哭了。

全社會,都應該爲我們的老人們做點事情。每個人都會老去,我們不能不顧一切的等到我們老了的時候再去哀嘆,人老了不中用了。而是需要每一個兒子,每一位女兒,莫要覺得給了自己的老父母每個月六百塊就以爲是盡到了孝道,莫要覺得把自己的老父母送去了老人院,就是盡到你們的責任了。他們要的不是六百塊,要的只是你在身邊,哪怕只是一年短暫的一兩次,他們都心滿意足了。

我看着他們表演都不自覺的笑了。是真心的笑,幸福的笑。我贊同他們的生活方式,我覺得他們可以飛躍老人院,不光是老人這樣,任何時段的人都不能過得太安穩把夢想擱淺,尤其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我們更應該是這樣。他們告訴我要跟着自己的心走,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要去邁開第一步。走着走着。我也會在者不自覺中,找到我們自己了。

再多的誤解都會化解的。搞不懂爲什麼有的子女榮華富貴而自己的老父母卻沒有落腳之地。這是一種變態畸形的社會發展形態,應該要改善而且必須要改善。

願他們就像奔馳的駿馬一樣,老驥伏櫪,卻志在千里。擁抱生活去,在陽光下,在河流邊。放聲大吼放聲大叫,該忘得都忘掉,這才叫幸福。


  飛越老人院影評(三)

《飛越老人院》的題材與故事設定並不突出,而且張楊也沒有在技巧上做任何可能討巧的功課,真正讓這部影片在這個初夏顯得格外與衆不同的,是故事視點的強烈代入感。我們都會老,而且作爲一個早就被人羣遺忘的道德觀:“尊老愛幼”這四個字在本片的地位,可謂近年稀有。另一方面,這還是一部真正羣星薈萃的電影,卻幾乎沒有幾張臉孔被年輕的觀衆們所熟知。他們也許垂垂老矣,表演在他們的生命中也不再是個利索活,但他們作爲早些年國內影壇的一線演員,奉獻的遠不止青春這麼簡單,他們的作品足可橫跨國產電影近半個世紀的各大類型經典,然而,你知道幾個?看熱鬧與看情懷,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態。我沒有陷入影片的傳統抒情方式中不能自拔,但卻始終在一種淡淡的感慨中迷醉,仲星火也好,劉江也好,或者陶玉玲、田華、祝希娟這些老人們,儘管他們在一出企圖現實主義卻最終妥協於過度煽情的影片中未必個個有機會出彩,但他們的身影代表的老一代電影人的黃金年代,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唏噓之下竊以爲,這不僅僅是部聚焦老年人的電影,更是一場集合衆多老演員的紀念秀。所以即便影片沒有明顯的張楊做派,更在開頭準現實主義的敘事後一度爲略顯矯情的泛濫情感拖累而令後半段電影的真情實感明顯缺乏代入感,這部影片仍然意義非凡。

凸顯本片現實意義的優勢,除了大量演員的告別式參與,設置老人院這個各色悲劇的焦點式機構也是一個便利,羣體表達與個體放大的有機結合讓影片的開頭極富情緒感染力觸。此種讓觀衆快速入戲的公允做法,幾乎就是當今商業片的一種行業慣例。但有耐性等着細枝末節咂滋味的觀衆,顯然要在開場半小時後開始失去之前的注意力。癌症末期,公交司機,設計出遊,路遇追兵,集體感化,表演謝幕。這一系列的後續故事假若換成另一種年輕化的背景設置,簡直就是好萊塢式公路片元素東拼西湊外加中國式煽情套路的混搭。這沒有什麼值得詬病的,純騙錢的伎倆草包搭臺虛張聲勢的國產新片多了去了,與他們比《飛越老人院》可謂奢華。但廢舊公交出行這個情節拐點前後的矛盾中心和情感焦點之間的聯繫開始被明顯淡化,節奏感與敘事韌性也被明顯破壞,最後結尾處的煽情更不如前面衆人給老葛添置日常品那段來的乾脆利落。竊以爲與其故事被公路化敘事拖累,假如情節走向更現實點,相信冷靜與節制可以讓情感衝擊力來得更強烈而呈現另一種質感。

當然,我認爲目前的成片處理意在照顧更廣大的觀衆羣,而非討好主流觀衆的消遣喜好,能夠以如此深沉的傳統國產電影抒情模式爲本片定型,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勇氣,孰好孰壞,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認的是,處在片片拜金的大環境裏,《飛越老人院》的社會責任感和傳統方式的情感表達值得尊敬,讓上了年紀的和將來會同樣上年紀的我們在大銀幕上學會溝通,嘗試理解,試着豁達,這是更多的國產電影望塵莫及的情緒感染力,就此而言,矯情的後半段也令人不忍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