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更好的日常,纔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更好的日常,纔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更好的日常,纔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更好的日常,纔是生活本該有的樣子

作者:陶妍妍

多年前認識小曾,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第一次去小曾家,就留下深刻印象:還沒在沙發上落座,一大團白色長毛物體蹭一下跳起來,她的寵物貓跳出玄關,自己蹦到門把手上打開防盜門,閃電一樣不見蹤影……看我訝異的表情,小曾淡淡地說:“它不喜歡來客,自己散步去了。”

小曾端來現磨黑咖啡,我要糖,她說我家沒有糖;我要奶,她說我家沒有奶。瞬間明白,完蛋,就像別人遞杯紅酒,你非要雪碧勾兌,肯定觸犯了一個自己烘咖啡豆磨咖啡豆的手工藝者的底線。

好在她懶得跟我計較,一邊說話一邊靠牆站立繼續做圖。她的書桌很特別,有胸口這麼高,她說自己常年坐着畫圖腰椎受不了,於是找木匠照自己的個頭打了這麼一張,從此站着幹活不是夢。

有朋友私下議論過小曾,說她雖有才華卻不夠隨和,我卻覺得她舒服。因爲她有智慧在啊。能清晰地在蕪雜生活中選擇最讓自己舒適的部分堅守下來;獲國際設計大獎不見她驕慢;與客戶三言不合一拍兩散也未見她憂懼;連她養的貓,都能那樣自由地對待貓生,攪了清淨就獨自下樓散步,實在羨慕。

後來,小曾爲喝上好咖啡,居然跑去學習專業的咖啡烘焙技術,再回來時,有了一家咖啡館。咖啡館取名“少少”,店裏裝修也的確少到簡陋。灰色地板漆,原木桌椅,幾隻櫃子都是中古傢俱,上面擺放着她平時看的書,四壁掛着自己的畫兒。一根枯木劈成兩半拼成茶桌,從田野挖來的苔蘚和瘦弱的蘭草做成小盆景擺在檯面上,去山裏玩撿到的黃楊木枝和竹枝被她細細打磨成茶扒和茶針……

我說,你這個店怎麼有點廢物利用的感覺?她笑嘻嘻反問:舒服不?還真是挺舒服,像洗了很多遍的老棉布,有溫潤的熨帖感。

“這裏的每一件東西都有用,每一件小物都有故事在裏面。空間裏沒有‘無用’的東西,每一件器物都傳達着愛,空間才舒服。只有舒服了,纔有美的可能性。”

可我一度以爲:美需要擁有很多量。就比如姑娘們都在意的穿衣打扮這件事吧,首先,審美觀的培養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其次,每一季流行單品有幾人能真正抵抗?!

可這幾天收拾衣櫃時,我的想法變了。舊衣越來越多,我陷入選擇的困境。它們有些是因爲當季流行購買的;有些樣式華麗卻沒場合展示;有些明明和自身氣質不符,當時卻固執地想換個風格……每件衣服,掏錢包那瞬一定覺得極美,然後呢?拾掇了一圈,最終留下的,都是面料有質感、剪裁有設計、色彩飽和度很高的經典款。曾偏愛的那些流行款,狂熱追捧過的潮流單品,過了那一季的火熱,都默默放到了衣櫃的最底層。

年輕時真是無畏,有最好的年華打底,有漫長的歲月做後盾,什麼都敢亂嘗試,也盲目自信自己能駕馭所有的風格。後來漸漸懂得:沒人能無所不能,找準自己的風格,比不斷嘗試新品更重要。

也明白了,當實力足以佔有更多物質,如果沒有同步學會管理慾望,人心會像漂浮在海上的船,因爲沒有正確的航向,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沒看清內心,佔有再多,最終都會以厭倦收場。

中國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極大豐富過——物質豐富、信息豐富、價值觀也豐富……貧瘠年代最嚮往的“豐富”,此刻卻給很多人帶來了困擾。特別是面對每日海量信息的衝擊,我們問自己:信息是不是代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