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胡因夢譯文: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胡因夢譯文: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胡因夢譯文: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摘自艾茲拉•貝達著,胡因夢譯本的《存在禪:活出禪的身心體悟》裏的一篇職場感悟文章:工作,本就是一場修行。

人哪裏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稻盛和夫

真正的“志業”是什麼?

二十五歲左右我所從事的是一般白領階級的工作,起先當老師,後來又當起了電腦程序設計師。但是我並不快樂。我厭惡自己的工作,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苦思自己真正的“志業”是什麼。當時我正開始在修行,有位同修建議我,每當我對工作的焦慮生起時,心裏應該避免去思考這件事,而只是試着去感覺眼前身體上所出現的實況。

當時我完全不瞭解他建議的方法是什麼意思,可是基於一份急迫感,我還是試着去做了。如此修行了幾個月之後,雖然並沒有洞悉到自己該從事什麼工作,不過卻發現,一旦放下妄念而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實況之上,確實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覺察的本質。

某一天,幾乎是突如其來的,我發現自己今生的任務就是要成爲一名木匠。雖然我完全沒有做木工的經驗,可是我心裏卻很清楚,學習做木工一定會讓我意識到許多令我退縮的恐懼和自我信念。

我到底能爲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在決定工作的方向時,必須放下無止境的對利害得失的衡量,因爲答案只有在真的理解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時,纔會翩然而降。如果不放下頭腦的執着,也不去意識肉體上所出現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煩躁感,那麼這層理解將永遠被障蔽住。覺知之光一旦能穿透層層的緊張和不安,我們就會對人生的目的產生一份清晰的認識。但如果一心只想在頭腦中獲得解答,這樣的洞見就不會出現。

透過思維活動來做出決定,其實是一種想找到立足點的人性傾向。促使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的驅力,則是一份對安全感的執着。我們以爲憑着一些思考的過程,就可以不去經驗伴隨着無常而來的無所依恃感。孰不知,深入於這份感覺之中,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只要願意經驗肉體上的這份無依無恃感,我們的心就會逐漸變得清明起來,因爲這麼做會讓我們看透自己恐懼的根源。不過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放棄主觀思考的耽溺傾向。不過,我並不是在建議大家從此以後就不用思考了,因爲我們永遠都必須考量一些實際的問題——金錢、教育等等——然而這些邏輯性的事實,不該是我們思考人生志業時的主要焦點。

也許有一個問題我們問得還不夠:我到底能爲世界帶來什麼貢獻?我們通常只會專注地分析自己能從工作或事業中獲得什麼,因此很少會考慮自己在貢獻社會時所能得到的那份滿足感。我們不妨將“我到底能爲世界帶來什麼貢獻?”視爲一則公案,然後將腦子裏的分析思考放下,以便進入未知中。提出這個公案之後,就把焦點集中於當下的完型經驗之上。

這麼做並不能立刻帶來任何解答,或許也不是什麼愉悅的經驗,因爲它會讓我們再度面對那份無依無恃的感覺。雖然如此,安住於當下的經驗仍然是真實又令人歎爲觀止的,而且能讓我們遠離那流轉不停的心智活動。

另一個時常在工作中不斷面臨的困境,就是感覺自己進退維谷、焦慮或不快樂。我們要的也許並不是另一份職業,卻不斷地質疑自己是不是該換工作了。在修行的體悟之中,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處在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工作情境裏,我們保守的反應通常是認爲有某些事不太對勁,而必須尋找出路。

但是在修行生活裏,我們並不是以快樂或舒服與否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我們必須發現煩惱的價值,並且要學會讓煩惱來轉化我們。藉由修行我們才終於明白,感覺上不舒服的事不必然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某個感覺上很糟的情境並不一定是壞事。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壞事最後往往變成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