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華羅庚勤奮好學小故事6篇

華羅庚勤奮好學小故事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華羅庚勤奮好學小故事6篇

華羅庚勤奮好學小故事6篇

篇一:請把草紙還給我

華羅庚小時候刻苦學習,然而,華羅庚卻被叫去看店(賣棉花的鋪子)。

有一次,有個婦女去買棉花,華羅庚正在算一個數學題,那個婦女說要包棉花多少錢?然而勤學的華羅庚卻沒有聽見,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個婦女尖叫起來:“怎麼這麼貴?”,這時的華羅庚才知道有人來買棉花,就說了價格,那婦女便買了一包棉花走了。華羅庚正想坐下來繼續算時,才發現:剛纔算題目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 這下可急壞了華羅庚,於是不顧一切地去追,一個黃包師傅便讓他坐車追,終於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 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計算起來。

篇二:善於思考

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經常有塗改的痕跡,很不整潔,老師開始時非常不滿意。後來經過仔細辨別,老師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

華羅庚勤奮好學小故事6篇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爲: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後答案。華羅庚覺得:何不乾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X6,先在算盤上打上2X6=12,再退一位,加上8X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於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爲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着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爲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爲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華羅庚在讀後感中,並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讚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後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後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於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爲一名大數學家的。

篇三:善於學習

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衆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着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佈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

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爲書的奴隸[]。

篇四:奇思怪想的“羅呆子”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着走着;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於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着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着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說:"我怎麼能知道呢?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後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於後來果真成爲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篇五:奮起直追的數學奇才

中學畢業後,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牀上躺了半年之後,病雖然痊癒,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裏,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關節劇烈的疼痛,拄着柺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爲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爲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衝。

篇六:坐飛機

華羅庚在一次乘飛機時,看見鄰座旅客的雜誌上有個題目:計算59319的立方根。華羅庚略加思索,馬上說出答案應該是39。鄰座旅客很是驚奇,連忙翻看後面的結果,發現答案無誤。

旁邊的人覺得不解,紛紛詢問他:“你怎麼能算這麼快?思路竅門是什麼?”華羅庚笑着回答:“其實很簡單,我用的是估算思路。因爲303=30×30×30=27000,403=40×40×40=64000,又因爲27000<59319<64000,所以可以斷定所求答案一定在30和40之間。限定這個大致範圍後,抓住此數的個位數9作爲突破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考慮到只有9的立方的個位數是9,因此又可斷定結果的個位數必是9,從而得知59319的立方根必是39。”旅客們聽了華羅庚的解釋茅塞頓開,豎起大拇指讚歎不已。

不過,華羅庚卻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因爲只有他自己知道,爲了學好數學,他幾乎都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對數學問題的快捷反應自然在情理之中。

看得出,勤奮刻苦是華羅庚功成名就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希望這能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