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爲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階層固化的原因?

爲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階層固化的原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1K 次

寒門爲什麼難出貴子

爲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階層固化的原因?

作者:小令君

摘自公衆號:lingyebibi

說實話,身爲一個出身普通的人,雖然我從幾年前開始就經常能夠聽到很多人感慨,“富的人越來越富”,但我只是淺顯地理解爲,他們比我們多擁有錢,憑藉此去投資去賺取更多的錢。

我們只是起點不同。如果窮人有了錢,一樣可以越來越富。

馬太效應嘛,就像適者生存一樣,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沒什麼好覺得不公的。

可我近兩年,終於漸漸認清,“富人越來越富”,不止是因爲他們一開始就多擁有的投資資本;

窮人越來越窮,很多時候也不僅是是手頭沒錢做不了想做的事。

出身的區別給人帶來的差距,遠不止在起點時的財富、受到的教育和擁有的資源這麼簡單。

真正讓我覺得有難度去跨越的,並不是財富、資源和地位上的差距,而是家境的不同給一個孩子帶來的格局和心態的巨大差異。

這兩項在這個社會階層流動逐漸減少的時代,對於長大後年輕人的事業人生的影響,遠比努力和天賦來的重要。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這是一個若想成就大事業,既有機會越來越少(已經被大佬們瓜分完畢,馬雲王健林那個時代已經過去),需要去挖掘風險較高的潛在機會,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時代。

而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氣、底氣冒險去做這些事,也更能把這些事做好做大。

因爲金錢的充裕,帶來的是長久以來形成的無後顧之憂的篤定感,和沒有什麼是輸不起的底氣。從而帶來的是對所做事情必須高標準的極致要求,是一個年輕羣體長久以來充沛的自信,和在面對選擇時的更有魄力更有格局。

這一點我以前感觸不深,在學業和單純的職場上,都不存在太多的機會成本,所以不怎麼用的上格局這個玩意兒,因爲自己尚且還算混的可以,沒有發現很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

但這兩年因爲自己創業做品牌,感觸和無力感真的特別深。

由於我到現在爲止,所有的資金都是自己辛苦攢下的,這種錢財來之不易的過程讓我在做很多決策的時候,明知怎麼做可以更好,但卻無法孤注一擲那麼去做。

所以很多時候,產品沒有做到百分百滿意,宣傳舍不得花大錢,該找優秀的高管做的事得一個人包攬,爲了節約一些錢浪費了不該浪費的時間………這許許多多的事,我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對的,總結的時候也總結成讓自己很羞赧的格局不夠。

但如果知道問題在哪,照理說不會再犯,對吧?問題就在於即使心知肚明,下一次仍會這樣。

因爲我就算相對來說很勇敢,依舊不敢拿所有的家當來豪賭,我怕輸,怕重頭再來。

這是成長過程中無數次認知到家裏不夠有錢、妥協、退讓、放棄、犧牲、自卑、爲家人考慮後的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非一時可以改變。

當想做一件事,想成爲某種人,或者面對一項可能影響到成敗或者未來的關鍵決策時,富足人家的孩子往往能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勇往直前。

而像我這樣清寒家庭出來的人,常常會權衡利弊,考慮周全,退而求其次,或者忍痛割愛自己覺得非常好的想法和念頭。

因爲沒資本,沒退路;因爲沒後路,輸不起,不敢輸。

即使能成爲優秀的人,格局也不會特別大,這是我現在經常覺得可惜的一點。

這兩年,我常會去留心那些做的優秀的品牌,產品,工作室,公司的主理人或創始人,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境優渥,平日自己生活水準很高,對自己做的產品要求極高對細節把控極嚴的完美主義者。

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家裏條件特別好,老爸是影視業內數一數二的老總,她自己卻特別愛美食,“不管花多少錢,不管能掙多少錢,我要把這東西做到最好,做成我喜歡的我最想要的樣子”,這是她每一次做產品時掛在嘴邊的話。

這也是他們那個階層裏很多人的共同點。

他們並不是傳統以爲那種敗家的富二代,大多也都是高學歷,高素質,高要求,高標準,高格局的理想主義者。 因爲有足夠的資金保障,理想主義者的理想,往往能實現。

而這種話,我卻不敢說,我也不敢如此理想主義。因爲我的錢花完了就沒了。即使用的是投資人的錢,依舊是各種小心翼翼,生怕斷糧。

我在工作和麪試中,也接觸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比如我的一個員工,本地人,家庭條件很好,本身也很上進,工作表現算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他對自己的未來有超乎尋常明確的規劃,當工作無法給他帶來成長和滿足,當他在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他便隨時可以辭職去讀書,哪怕用上一年時間複習。甚至讀完書再去做一些並不賺錢的義工。

說實話,我是羨慕的。放到我身上,那個年齡的我完全做不到可以如此不需要顧慮任何,由自己做喜歡做的事。

一份工作再無趣無意義,也不敢輕易辭職;不工作就沒收入,交不起房租;讀書依舊要考慮就業吃飯養家……你看,沒錢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此現實。

我羨慕的是他們可以一直天真爛漫,保持初心。大概是他們從小可以相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看別人臉色想辦法,也不需要降低自己的標準退而求其次。

可“保持初衷”,對於普通出生打拼事業的孩子來說太難了。現實和理想面前,往往只能就着現實,畢竟活下去最重要。

有的人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說能用錢搞定的都不算大事,拿錢砸活算什麼有本事呀。

我不置可否,畢竟現在有錢人家的孩子大多也都很有能力,人們津津樂道的敗家二代都是少數。

但就算排除那些,我覺得格局和魄力,是他們最核心價值的本事。

這個社會本來就很現實,以成績論英雄。

而格局和魄力,在現在這個社會,越往後越將變爲能否出成績的關鍵。

“寒門”孩子由於從小必須懂事顧全大局替家庭考慮被要求放棄,在後來面對人生選擇和事業決斷時就會瞻前顧後考慮太多,不會出大錯,也很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到達頂峯了。

很遺憾。

昨天我發微博後有人問我,令姐你說的是對,很無奈,可是爲什麼以前常說寒門出貴子呢?

其實這句話,不算正確。寒門一直都很難出貴子。

爲什麼呢?

確實,在中國古代,寒門子弟也是有穩定渠道改變命運的,例如管仲、匡衡、車胤、陳平、鄭注、魏徵。

但在官本位時代,上層階級,中層階級和底層階級是不存在太多機會和選擇上的大相徑庭的。由於商人的地位較低,基本上貴子只有一個含義——入朝升官,封侯拜相。

這個升官的唯一穩定渠道就是科舉制度。意味着你只要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你就能“學而優必仕”。

所以,除了少數世襲官爵,拿錢買官的現象,大多數人進入上層階級都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所以,這種只要好好讀書,就會有個好未來的路徑,很大程度上給了人們一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當然也真的會改變命運。

但如果你從整個社會來看,階級流動仍然非常小。一朝爲官,幾代都能享福。

而“寒門出貴子”爲什麼會爲我們熟知,是因爲這個觀念重新盛行在我們的父輩那一代。

尤其是70後,80後生人,一定不會陌生“你只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就能出人頭地”這樣的論調。

他們錯了嗎?

也不是,還是時代的問題。

70年代高考制度剛剛恢復,許多出生農村的孩子僅僅嘗試一次,就可以憑藉高考成績而順利地來到大城市,獲得一席之地,成爲家族的驕傲。(比如俞敏洪,比如我父親)。那是在此之前的中國底層人民想也不敢想的事。

他們用自己親身的經歷驗證了“寒門也可以出貴子”,但他們沒有認識到,這是由於那個年代的極端特殊性:

百廢待興,“資本主義”被打倒,社會的貧富差距人爲被縮小到不合理的程度,讀書人和知識分子曾被置於最不重要的位置,考試對於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低到了史上幾乎最低的程度。

這無疑給了寒門的孩子一個極好的機會。

但現在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