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哲學名言 > 心理哲學名言

心理哲學名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自然 人們的思想認識中常常存在許多似是而非的奇怪的觀點。大自然確實永遠是純真的美麗的。動物界的現象也是自然,人類社會的現象也是自然,物價昂貴也是一種自然,爲什麼只把乾枯的貝殼、遠遠眺望到的山與大海等和我們關係疏遠的東西看作自然呢。不但不斷沖刷巖壁,反覆流動着的波濤屬於大自然,不論宏觀的或微觀的,在觀察我們周圍的自然現象時,看到的那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人們,也是自然。

心理哲學名言

順其自然。對出現的情緒和症狀不在乎,要着眼於自己的目的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對待不安應即來之則安之”,“對情緒要順其自然”仍然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現了不安就聽憑這種不安去支配行動。

隨機應變 “人是思維的蘆葦。”這是我們人類心裏活動的一種事實。人是一種必須思維的動物,這是人自身的一種本性。然而,反過來說,如果因爲認爲不思考不行,便不斷努力對自己和自己的心思進行鞭策,這樣的做法,就像企圖拿手來推動電機,幫助電機加快速度那樣,這種努力是徒勞無益的。勞而無功是它的必然結果。人們如果都能適應各自現實的境遇,聽其自然地與之相碰撞、相接觸順應其時態隨機應變,就會發揮出火花迸發似地思維功能的作用。如果企圖硬性地勉強去思考,就像把爐膛裏塞滿劈材那樣,只是一味冒煙卻燒不出火焰。

不要努力 貴函有所謂“努力把痛苦當作痛苦來接受”的說法,倘真這樣努力,就又使痛苦成爲雙重了。實際上即使不努力,痛苦終究還是痛苦。所以,想特意設法取消痛苦這是多餘的。降臨在身的災難,涌現心頭的痛苦,除了承認事實、聽之任之,別無它法。就像禪家所說“心頭無雜念,烈火也覺涼”那樣,已經到了這種時候,若再專心致志的祈求聽其自然,或用上力氣去滅卻心頭雜念的話,那就已經既不能順應自然,也不能滅卻心頭雜念了。

 

不必刻意安排 我們只要能照樸素的慾望去活動,就可以了。不必害怕心身的消耗或斃命。因爲在我們身體中,存在着象安全閥那樣起到自我調節作用的東西。因此,沒有必要死按那些機械的理論去休息或休養。在活動的過程中,就會不斷調劑急緩,自然進行工作上的變化,通過它是可以自動調節的。

爲所當爲 不僅用腦筋去理解,而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行動去理解。只是思考什麼也不會產生,要行動,要不斷做出成績,要通過親身體驗去理解。

要不斷乾點什麼 正如先生所說的“要不斷乾點什麼”這句話,現在終於明白了。我們在一天的24小時中,必須不斷地進行某種什麼精神勞動,或注意些什麼,或爲了什麼目的而必須讓手足不斷地活動。這是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這種精神,無論遇到怎樣突發的事變,都可以間不容髮地立即轉換並指向新的事物

 去掉預先的考慮 過去我在工作的空隙,總好不斷考慮關於“怎樣考慮引導自己纔好”的問題,然而,即使規定了某種行動方針,雖然放心了,卻絲毫沒有成爲實際行動的規範。如果有時候沒有提出什麼所謂既定的方針,便越發不斷地陷入了迷惑。今天,已經不再那樣考慮,只是憑藉樸素的慾望去幹點什麼而已。

不需要什麼勇氣 患者說“已經決定我自一月份開始必須到學校去上班,可是真不知道我是否有了去學校的勇氣”。森田說“只要能去就行,不需要什麼勇氣”。

不要進行不必要的交際 所謂“廣泛交際”實際上是一種虛張聲勢外強中乾的虛僞精神而不是什麼在交際方面的學習。人們的行動必須是根據生活需要或者是受個人慾望驅使的結果。不要去進行那些不必要的交際。自己要經常注意,切莫丟失自己原來那謹慎的態度。一切活動必須經常出自本意才行,這就是去掉虛僞,迴歸真人的自然狀態。
 外表自然,內心健康 意思是說象健康人一樣地生活就能健康起來。神經質者總是希望先消除症狀、改善情緒,然後再恢復到健康的生活,這樣做永遠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對情緒不予理睬,首先要象健康人一樣去行動,這樣,情緒自然就變成健康的情緒。

生活的準則 情緒爲準則 是指注意情緒的生活態度。情緒本來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這種看重情緒的生活態度是神經質患者所共有的。森田療法要求對於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緒不必予以理睬,讓我們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當患者認爲自己有病,並對症狀感到精神負擔時,醫生就告訴患者:“這不是症狀,只是一種情緒”,能體現你的價值的是—行動和達到的效果。

 天天是好日 如果工作、學習一天之後,感到過得很充實,那就是好日子;如果沒能過得充實,那就是壞日子。至於這一天的情緒如何並不重要。

目的爲準則 指不受情緒影響,注重於實現自己目的的生活態度。譬如外出去買竹子回來,當時的心情如何無關緊要,只要把竹子買回來,也就達到目的了,這就是成功。如果沒有買來竹子,心情好與不好都是失敗。從這個意義上,森田努力創造一種辦法,讓患者儘量拋棄以情緒爲準則的生活態度。

行動爲準則 惟有行動和這種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即使想法有多麼高尚,若是偷竊他人的東西,那就是盜竊;反之,即使多少想過壞事,若肯幫助別人,就會被看成好人。輿論的評價就是如此。這就是“與其想,不如做”。從這個意義省,森田對情緒要求即來之則安之,要爲實現既定目標去行動的生活態度,稱作行動爲準則。

擺脫束縛 語言的束縛 人們在體驗了某種經歷後,總習慣於用好與壞、正與誤、善與惡等詞語來評價它。其實事實就是事實,它並沒有好壞、正誤、善惡之分,這些評價都是人硬賦予它的。而這種評價恰恰阻礙了人們認識事物的真相。正如森田先生所說的那樣,“睡夢中的有和無,有無相加等於無;迷惘中的是與非,是非相加等於非,”因此在做事的時候,不要進行這種毫無着落的評價,只有這樣纔是脫離執着的方法之一。

理論的束縛 中國教育缺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這種教育環境中生長髮育的孩子們,很容易出現理論主義錯誤傾向。一般來說,神經質患者這種傾向是非常突出的。神經質者出現緊張不安就是“理論主義的錯誤”。對這些緊張不安焦慮等症狀如果報對抗的態度,症狀就會加重,即可能進入惡性循環,會產生“負效應的努力”。與現實脫離的理論主義錯誤常將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爲方式以極快的速度拉向極端。因此,“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指望哲學,而要依靠實踐。當你偏向理論的時候,同樣的一件事情,愛和恨、善與惡,便都十分費解。但是,實際情況卻常常比想象要簡單的多,而且還能超越最難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