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勵志名句 > 年輕人的婚姻被啥絆住了腳

年輕人的婚姻被啥絆住了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86K 次

  越來越晚——初婚年齡創史上新高
  
  “現在的平均初婚年齡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原新說,最新統計全國平均初婚年齡25~26歲左右,其中城市達到26~27歲,農村大約在25歲。這部分人出生於1989年~1995年,而這幾年的絕對出生人數本身就較前幾年在減少,“結婚的人少了自然結婚率就下降了,這是一個基本原因”。
  
  上海市婦聯公佈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爲30。3歲和28。4歲,比10年前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與歐盟平均水平持平。
  
  究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全社會普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現在高校中,本科、碩士學歷的女性已經佔一半左右,博士階段女性佔比接近40%。”原新說,推遲婚齡、晚婚晚育成爲一個普遍現象。
  
  主動“剩”下——“獨性很強”的年輕人
  
  1981年出生的劉豪是很多人眼中的優質“剩男”。劉豪家境殷實,有一份國企的穩定工作、沒有不良嗜好;天天健身,擁有同齡人中難得的完美身材。
  
  他的表姐說,“我給他介紹3個女孩,都無疾而終。別看他都38歲了,其實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而他自己倒也覺得無所謂,每天下班先健身,回到家父母把飯菜都做好了,晚上打打遊戲,跟朋友微信聊聊天,“一點也不覺得無聊啊”。
  
  和劉豪一樣,這些眼下本該進入婚姻生活的年輕人,恰是獨生子女一代。原新認爲,這些年輕人生來就是家庭的中心,因此表現出“獨性很強”的特點。
  
  這種特點反映在文化上就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並不等同於自私,我們看到在國家遇到災難等困難時,很多90後年輕人特別踊躍捐款捐物。”他認爲,這些年輕人身上的個人主義是指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追求舒適、自由、自我的生活方式;他們有享受當下、只對自身負責的生活態度。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關愛別人以及對家庭的責任心等。
  
  通信方式變化和娛樂方式的多樣性,都在加劇這種“獨性”。原新從近幾年高校招聘面試中發現一種趨勢:一些人的簡歷特別優秀,用郵件溝通也非常順暢,可一到面對面環節卻判若兩人,表現出沉默、少言。原新說,這種人際溝通的障礙放到談戀愛中必然成爲硬傷,“不談,怎麼戀愛啊?”
  
  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顛覆了人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整個社會也在走向包容,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都能被大衆所接受。不結婚也並不意味着沒有同伴,大家已經見怪不怪。
  
  被迫單身——房價高、就業壓力大、生活成本高
  
  江西人林文浩研究生畢業,在上海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了5年,工作業績考覈的壓力大得讓他喘不過氣來。他努力工作攢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上海房價飆升的速度,令人目眩的天文數字讓他望而卻步。
  
  婚姻的門檻隨着中國城鎮化程度的提高,無形中也在水漲船高。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成本相對較高,房價飆升更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望婚卻步”。無房、無車、無錢都成爲婚姻的羈絆。這些經濟欲求的增加,迫使很多年輕人必須積累一定的財富才能考慮婚姻。
  
  財富積累的背後,就業競爭也愈發激烈。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雖有所減少,但中國依然處在勞動力供給的“高原平臺”上。每年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依舊保持在9億人以上,直到2040年勞動力人口依舊不會低於8億人。這意味着,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而激烈的就業競爭,也導致了婚姻的推遲。
  
  與此同時,中國快速發展的大城市吸引了2。88億農民工來到這裏尋求發展機會,他們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超過半數。如此龐大數量的年輕人在中國的版圖上流動着,這種流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結婚的概率,壓縮了他們談戀愛的機會。同時,選擇結婚意味着必須負擔起養育孩子的生活成本,這也促使他們的結婚率下降。
  
  此外,原新還提到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問題。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達30年時間累積了3000萬以上的“剩男”,“從婚姻的角度說,這批人天生就缺少相對應的另一半”。
  
  如果婚戀市場有“鄙視鏈”的話,那麼大多數“剩女”往往是高知、高收入,處於“鄙視鏈”的頂端;而“剩男”則往往是學歷和收入都較低,處於“鄙視鏈”的底端,這兩組人羣從根本上就不太可能匹配。
  
  面對結婚率一降再降的現狀,不少專家認爲這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沒有必要過多擔心。在原新看來,無論是晚婚還是不婚,都是年輕人從自身實際出發作出的選擇,社會應多尊重,給年輕人更多選擇空間。

年輕人的婚姻被啥絆住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