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三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三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三篇

導語:“對某個形象的回憶只不過是對某一片刻的遺憾之情。”普魯斯特的記憶力也太讓我羨慕了。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大家快來看看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書筆記三篇

篇一: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着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爲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爲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爲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裏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爲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爲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嫺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裏呈現出來。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爲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以出國留學網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裏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爲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嫺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爲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篇二:

泛讀奶油麪包

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的思想過於深邃,知識過於淵博,以至於當世沒人能理解他們的理論,直到過了很久很久,纔有人理會,纔有人研究,發現這些個理論都璀璨得發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沒幾個人能懂,而現在他被奉爲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癡狂的梵高酷愛作畫,但沒人理會,年輕的梵高死於瓦茲河畔時,怎麼也不會想到,若干年後,他的隨便一幅畫都成爲拍賣會上的競逐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艱辛創立共產主義,而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包括我國在內的共產主義國家,仍在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走在探索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現在提到的普魯斯特也正是這樣一類人。

普魯斯特出生在法國一個家境不錯的貴族家庭,求學和成人階段都進入了一些上層社會的社交場合和文學沙龍,這些也成爲他小說敘述的主要題材。其中最長的一部小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似的自傳體小說,共分七部,第一部爲《在斯萬家這邊》,主要講述他回憶小時候在貢佈雷與家人的時光,和斯萬先生的戀曲。近日有幸拜讀第一部書,就斗膽以自己的眼光析一下普魯斯特先生。

普魯斯特其人,其貌不揚,並不善言談,性格內向,思維敏捷,這從他在貢佈雷的童年經歷可以看出來,但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主要的特點,才造就了這樣一個觀察描述周圍一切人和事細緻入微的普魯斯特,他能聞到一塊蛋糕的氣味,憑藉這熟悉的氣味,回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些人或事,他管這叫記憶的線索,而蛋糕的氣味,正是打開線索的鑰匙;能觀察一個人的一言一行,談吐舉止,從這些就能看出別人心中所想。

剛開始的第一篇,童年貢佈雷的時光,普魯斯特一直在介紹他的這一發現,並在章節中細緻地舉了好幾個例子來作爲依據。讓我有一種恍然的感覺:哦!原來別人口中所謂的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就是指這種思考方式和寫作技巧啊。我在生活中也時常這樣聯想,只不過沒有你想的多而已,想一想,這是很新穎,但也不能說這有多麼偉大啊,我看就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小屁孩,時不時地渴望媽媽的晚安吻別,時不時的無聊時一些隨想罷了。

到了第二章,斯萬之戀時,我才明白那樣想是多麼荒唐,作者費那麼長的篇幅,只是一篇開胃菜,爲了解釋自己的寫作技巧,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安排,不直接切入主題直抒胸臆,是爲了不會顯得那麼突兀,也能讓讀者能夠有一個自然的接受過程。如果說貢佈雷時,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少年的話,在以第三人稱的角度講述斯萬之戀時,他已成爲一個飽覽一些書籍的青年文學進步分子了。作者開始運用他那熟練的寫作技巧,令人驚歎的長短句,恰到好處的比喻,實時的聯想,和精準獨到的心理細節描述。全七部書中涵蓋的紛繁的內容從第一部第二章斯萬之戀中開始初見端倪[]。他總是將人物的內心在動作上的體現描述的那麼恰當,哪怕是親眼所見,哪怕是當事人本人,在順其自然做出那些小動作時也不會想得這樣到位和通透。他描述的功底是極致的,不管是褒義還是貶義的描述,他都能夠客觀地,不帶感情色彩地形容出來。用一整個段子,甚至是一兩千字的長度來描述人的思想在那麼一兩秒時間所想到的內容或可能性,這我在以前是從來不曾想過的。普魯斯特就是這樣一個天才,他能將一次斯萬沒有去過的社交聚會,通過斯萬的聯想,精準與會人員的猜測,以及他們都會說一些什麼話語,誰會對自己不利,誰會在某個時候忽然想到他。

重要的是,斯萬的這些敘述,在我讀的時候,都感到似曾相識的熟悉,想到我也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場景,類似的人物,我也曾想過他們的一些意識傾向,但就是缺乏足夠的語言描述出來。我想這也正是普魯斯特的偉大之處了,其實人人都可以稱爲一個普魯斯特,他深層次挖掘的東西,每個人心中都有,他描述的對人的評價,對細節的描述,我們曾經也用心描述過,並不斷在描述,只是在我們的外在意識裏沒有注意到罷了。

注:普魯斯特(1871-1922)一生髮表了《追憶似水年華》、《一天上午的回憶——駁聖伯夫》、《歡樂與時日》等作品,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的發表過程貫穿他的寫作生涯,有近一半的內容都是在他去世後別人代爲發表的。也許當時,他只是迫不及待的寫出他孕育於體內的篇章,他萬萬不會想到他以後的作品在文學領域的地位會如此巨大,《追憶似水年華》被奉爲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普魯斯特本人也被尊爲意識流的開山鼻祖。

篇三:

用“意識流小說的最高成就”來形容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並不算過分吧。儘管同時代就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過後還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但誰能像他那樣用七卷之多的煌煌鉅著展示了紛繁美麗的法國社會形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內心?更重要的是,這部書教會我們怎樣領會生活的美好。

普魯斯特開篇就用了冗長的文字來描寫他失眠的情緒和心理。我喜歡這種微妙耐煩的刻畫手法——事無鉅細,一一道來。既然對牆上斑點的猜測都可以被視作爲一篇成功的小說,那麼這種對於生活的全面體驗更能告訴我們:別太快,那是對於生命的一種浪費。

有位普魯斯特的研究者說過,讀普魯斯特,並不是要學習他的什麼寫作手法,而是要學會用他的眼光來看世界。我對這句話深表贊同。教堂的彩色*長窗,河邊的靜謐睡蓮,貢佈雷的美麗山楂花……儘管小說很長,但作者提供給我們的,也只是整個大美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我們,更要自己去領略那些同藝術一樣美麗的其他部分。

誰沒喝過果汁呢,可誰像普魯斯特這樣喝果汁的:

沒什麼比果子的顏色*轉化成美味更叫人喜歡的了。煮過的果子,彷彿退回到開花的季節。果汁就像春天的果園,呈現出紫紅色*;或者像果樹下的和風,無色*,清涼,讓人一滴滴呼吸,一滴滴凝視。

這樣細碎精緻而又貼切的比喻,讓我們重新換了一種態度來品嚐果汁,那種溫潤甜美的回味和明亮宜人的熨帖,讓人生重新變得不同尋常起來。生活之美,根本上是在於有一雙銳眼,熟視無睹會使許多本可以情味盎然的人生體驗被埋沒。感謝普魯斯特,他將這些珍奇都一一挖掘出來,還給了我們。

《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人物叫夏爾·斯萬,他有一個奇特的秉性*,喜歡拿畫家作品上的人物形象與真實的人相比。他之所以愛上後來成爲他妻子的奧黛特,就是因爲她的面部表情像極了波提切利作品《春》中的女神形象。這種欣賞藝術品的角度非常奇特,可以說,他讓作品變活了,讓那些有年代的作品穿越歷史的塵霧以一個鮮活得寄託出現在眼前。

推而廣之,很多已有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都不難在現實中找到相應的契合。這種突然在人羣中認出了斯佳麗,發現了住在隔壁的格朗臺的喜悅,是我們對於作品中人物心理與精神的領會的一個表現。這種讀書的快樂是不同尋常的。

在普魯斯特看來,沒有什麼是毫無意義的,“一則香皂的廣告也可以像《沉思錄》一樣,令人回味無窮”。由此他推斷,人生是經不起半點刪削壓縮的,相反,它值得我們仔細推敲。

有這麼幾則被高度概括的新聞:維羅納一青年男子誤認戀人已死,自殺身亡,其戀人甦醒後見情人已逝,亦以身殉;俄國一年輕母親因家庭問題投軌自殺;法國一年輕母親因家庭問題飲藥身亡。

不難看出,這幾則新聞中就隱藏着羅密歐,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也許當初作家們正是由這樣幾則看似乏味的報道中看到了將震撼文壇的鉅作。

普魯斯特教給我們一種很少被提及的生活方式:別太快。仔細觀察生活,充滿想象,就可以找到那個普魯斯特的世界。也許這就是《追憶似水年華》最想教給我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