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句 > 讀書名言 > 諾獎得主《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諾獎得主《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諾獎得主《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諾獎得主《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導語: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推薦幾篇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諾獎得主《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讀後感一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在之前就讀過,這次EDP培訓萬煒老師推薦後我又重讀了此書,給我一些新的收穫。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書中作者將人的思考分爲系統1和系統2兩個一快一慢的系統,系統1是一個無意識的運作,所以它的運作速度比系統2要快,系統2是受控制的運作,是一種更趨於理性化的思維方式,由於它要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加工,所以其動作速度比系統1要慢。真正要完全讀懂此書還需要其它相關的閱讀進行輔助,因爲裏面的信息量和思考方式有大量的佐證來進行的,但此遍讀此書確實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收穫。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待很多事物都有一個快與慢的分配,快與慢會形成一個過渡和轉換。在此對我的一些思考做一些簡單的分享。

首先,我們的工作到底是要追求快還是慢?我們要做到快慢有度,做好到客觀事實的把握。我們發現在工作中我們相對比較欣賞哪些反應敏捷對外界事物敏感的人,不論他們的反應正確與否,這種思考或行動的速度確實會吸引我們的一些目光。相較而言我們就會比較不看好那些看似反應較慢的人,認爲他們缺少激情,其實是我們對這些反應慢的人缺少足夠的信任和了解。這時我們的出發點就會着眼於快與慢的表現形式而忽略我們需要掌握的真正的信息。有時反應慢的人其實他正在基於一些有利於公司平臺或更好的方式的思考,而我們其實工作中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快與慢後面的出發點。因爲思考的快與慢是可以轉換的,快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確,慢思考也不一定完全錯誤。快與慢是基於不同思考模式的兩種思考方式而已,我們不能簡單的被方式所吸引,我們應該更關注思考背後的東西,提倡將更多的信息收集好後形成快思考模式。所以,快與慢的方式在管理中我們要正確對待它只是一種方式,是基於不同模式下的思考方式,我們要允許兩種方式並存。

其次,思考的快與慢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快與慢的成長是一個相互轉換的過程,並不是單向的。有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我們最初做一件事情時總會很快,當然或許會基於歷史經驗會比其它人快。但對一個全新的事物總是先從慢開始,因爲我們需要不斷的嘗試纔會將慢轉換爲快,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習開車,學習開車總是會從開慢車開始,不會有某一個人學習開車首先從開高速120碼開始。這種模式無形中決定了我們的成長模式,我們人成長可以分爲三部分,已經熟悉的部分處於快模式,不熟悉的或突發的完全陌生的會處理慢模式,然後還有一部分處理兩者的轉化階段。以邵陽分中心客服爲例,除客服主管是比較有經驗的外,其他人員均是沒有接觸過此行業的人員,對她們的成長必然會經歷快與慢模式的轉換,首先她們剛開始接觸這個行業和一些工作要求,肯定從慢的節奏開始,但我們發現她們身上會有一些快的品質,譬如做事的風格、辦公軟件使用速度等,在她們的快模式中會不斷加入他們在慢模式中學習到的東西,逐步形成與公司要求要符的快思考模式 ,但是當她們的思考模式已經達到足夠快時,是否要求更快或者達到一定的快之後便終止轉換,或者不斷的補充慢思考,同時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回到我們所說的第一點,快思考與慢思考都只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能簡單將思考的快與慢來判斷一個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和一些簡單重複的工作會要求形成快思考,但我們同時會發現,偶爾有人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也會犯一些很看似幼稚的錯誤。那麼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的這各種成長模式是否出現了偏差?因爲我們之前的思考簡單的認爲將慢思考轉化爲快思考是一種很好的成長模式,或者是一種近乎完美而且在不斷追求的模式。其實這種模式是可逆的並在不停轉換的。在一定的時間我們有必要將快模式重回到慢模式,因爲我們發現很多時間經驗不一定完全有用,或者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可完全複製,因時因地制宜。但如果讓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完全拋棄經驗來做事情可能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機會去嘗試你的新想法。我們總會基於經驗或一些快思考來做事情,似乎展現自己快人一等,特別是某一個經驗的作用似乎有效的時候我們甚至會基於快思考來放大這個經驗的效果。有些基於慢思考的一些建議會被忽視,即使這些思考會是有益的。我們不僅要將慢思考轉換爲快思考,我們同時也要敢於將快思考放入慢思考模式,用慢思考的方法來重新檢視。這樣的相互轉化與促進才能更好的決定我們的成長。

最後,思考的快與慢需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信息,尤其是來自外部的信息來指導我們的決策。思考看似是自己的事,思考本身是無法獨立運行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加入新的諮詢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思考。諸如此類的。包括我們自己去接受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我們也會發現不停的有重複的信息提供給我們。我們有時對這些信息是排斥的態度,不知不覺中便限入了自己爲自己設置的怪圈中。似乎在不停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始終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永遠都只是一種似曾相似。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結合所獲取的信息來進行思考,不能對信息抱一種懷疑的態度,甚至否定的態度來接受信息,我們要用開放的態度來加工信息,不能在還沒有獲得信息之前就對信息進行篩選,然後在篩選的信息上進行加工。正是因爲我們要接受大量的信息我們纔會需要進行慢思考與快思考,並在兩者之間轉化。如果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限定了一個信息的標準,那麼即使是促進了思考的發展,但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始終打不開,就是因爲我們爲我們的思考設限了。思考本身就是信息加工的一種方式 ,加工加工過的信息是否有效?回到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所獲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加工過的,事情的全貌很難從一個人口中得到的。如果我們僅僅從片面的信息中進行快思考,或許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但這種思考方式是存在缺陷的。我們必須有開放的心態接受信息後才能進行有效和回饋。

綜上所述,思考快與慢只是一種思考的方式 ,思考的本身不僅僅是爲了思考,思考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能夠放棄任何一種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的分類會有助於我們重新面對信息和加工信息。我們有成長離不開外界信息的獲取和思考的進行,我們只有用開放的心態進行信息獲得後進行有效的快與慢的思考,並結合實際進行有效的思考快與慢的轉換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成長。

讀後感二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啓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信息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 能夠啓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 因爲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爲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爲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着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枚舉……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擡得更高呢?

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和行爲經濟學中的人的概念。心理學家所瞭解的經濟人與人類不同,他們認爲人類擁有系統1.人類的世界觀受制於眼見爲實的原則,因此他們不能像經濟人那樣有一致性和邏輯性。例如,期望效用理論並不是按照心理學模式設計的,它是基於理性的基本原理作出邏輯選擇。有如下問題:方案A,有50%概率獲得100美元,50%概率一分錢得不到;方案B,肯定會得到46美元。你選擇哪一個方案?按照期望效用理論,我們肯定會選擇方案A,但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會選擇方案B。

錢是衡量一個人自身利益與自我成就感的標尺。獎勵與懲罰、承諾與威脅,都在我們的腦中,我們謹慎地將其記錄下來。 這些因素如同社會環境中的誘因一樣影響着我們的偏向,激發我們的行爲。心理賬戶是我們用於組織和經營生活的賬戶,它有弊也有利,並且有多種來源。以下例子就是心理賬戶影響行爲的:兩個狂熱的球迷計劃到離他們約64公里遠的地方看籃球賽。其中一個人買了門票;另一個人在買票的途中遇見了一個朋友,免費得到了票。現在,有預報稱比賽當晚會有暴風雪。這兩位持票的球迷誰會更願意冒着暴風雪去看比賽。答案很明顯,買了票的那個球迷更有可能會去[]。心理賬戶能提供解釋。在標準的經濟學理論中,人們由心理賬戶引發的情緒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經濟人認爲票的成本已經“沉沒”了,他不會在意這張球賽門票是自己買的還是朋友贈送的。

記憶自我和經驗自我。經驗自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記憶自我有時又是錯的,但記憶自我可以記錄體驗,並掌控我們從生活中學到的東西,而決策也正是由這個自我做出的。記憶自我具有專制性,誇大了痛苦體驗,並且不怎麼可靠。經驗自我的幸福感也會隨着收入增加,但超過這個標準後,也就不會再提升了。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認爲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爲運氣好罷了。 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 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 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 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係的融洽。 我們可以輕鬆地識別出功勞分配問題是何時出現的,尤其當幾個人同時感到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時更是如此。自己周圍的那些人通常也會付出100%的努力工作,只要你看到這一點有時就足以緩和這種心理失衡的情形。任何情況下,每個人都該牢記這一點。你做的事情偶爾會超出自己的分內事,但你應該知道,當你有可能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團隊裏的每個成員都可能有這種同感。

比起外部意見,我們更偏向於內部意見。 內部的意見往往過於樂觀而且忽視了外部可能帶來的種種意外情況與壓力。要提高預測的準確定,在預測時使用相似團隊的分佈信息,它是規避錯誤的有效方法

當遇到事情時,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統1工作嗎?我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選擇?這本書給我們的一個提醒是: 人生的修煉和修爲,就是在別人都在反射的時候,你有沒有一些反應的行爲

讀後感三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纔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通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纔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參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爲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爲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裏。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進程”,“多進程”會用去我們過多的調度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爲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