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儲瑞耕燕趙講壇談做人做事:立德、立功、立言

儲瑞耕燕趙講壇談做人做事:立德、立功、立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84K 次

儲瑞耕,男,江蘇武進人。我國當代著名雜文評論家,新聞工作者。1946年生,1970年8月畢業於上海海運學院(現上海海事大學)。《河北日報》高級編輯,“楊柳青”專欄主筆。1970-1974年在秦皇島港務局和秦皇島市委工作。1974-1984年在河北省委宣傳部理論研究室和《共產黨員》雜誌社工作。1983年業餘參與籌創中國第一家省級雜文學術組織——河北省雜文學會,任祕書長。1984年參與籌創中國第一家《雜文報》,任專職副總編輯,主持編務。1988年調入河北日報社,主筆要聞版言論專欄“楊柳青”,也撰寫社論和其它文章、編輯稿件。儲瑞耕寫作和發表作品3000餘篇,計300餘萬字,主要是雜文和言論。迄今仍筆耕不輟。

以下分享儲瑞耕在“燕趙講壇”上關於做人做事的系統論述: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儲瑞耕燕趙講壇談做人做事: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者:儲瑞耕

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歸結起來,高層次的,很有價值的,我看就是這“三不朽”。“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換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我認爲,作爲一個有人生的自覺的價值意識的人,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緊的,不可偏廢,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齊下”,十分重視,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國倫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立德”,就是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爲國爲民建立功績;“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東西。 有一種說法,我國曆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只有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我國曆史上有許多被公認爲“三不朽”的人物,他們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姜子牙,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朝的劉基(劉伯溫)、王守仁(王陽明),前面講到的一個說法,兩個半里的一個,清朝的曾國藩、胡林翼,近代的沈鈞儒,等等。

人生在世,實踐“三不朽”,就是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具體作爲和標準,當然不是我們每一個平常人都能夠企及的,但是,作爲一個有進取心、事業心的人,必須有一個高目標,所謂“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就是說我們效法一個最高的,可能得到一箇中間的,那麼如果我們主觀上效法一箇中間的,那麼就只能得到一個最下面的,所以我們目標還的高一點,我們應該有一個相對比較高的自我的一個參照物,人生努力的方向和標杆,並且比較自覺的,切實的,刻苦的持久的努力,以無愧於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自己所承擔的一份社會責任。

一、立德(做人)

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

1、做人的生命歷程。

中國的大聖人孔子的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2、做人的境界。

前面講的孔子是中國的大聖人,還有世界的大聖人就是馬克思,他說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爲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爲這是爲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雖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說明一點:這不是馬克思中年和老年階段說的話,寫這話的時候馬克思是17歲,他是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的。17歲的“小青年”就想到自己“骨灰”的價值,可見馬克思這位偉大的人物的做人的基礎打得特別好,非比尋常啊!他在人格問題上、立命處世的問題上,有遠遠高於其他人的深刻和遠見。把自己的生命價值定位準確,是“立德”的根本問題。

3、堅持人格操守。

比如說真理意識,明白和追求真理、平民意識,擺正自己和社會上的位置,特別是百姓的關係,爲老百姓,爲“草根”,爲弱勢羣體鼓與呼、“補天”,就是當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存在毛病,存在缺點的時候,遇到反對冷嘲熱諷,觀潮,在野、看客心態,要“補天”、“平常心”意識,特別是我們在這種比較佛教的社會,用佛教的話是“五心不定,六根不淨”,在這個情況下,尤其要提倡平常心的意識,取一種平常心。有兩句話:取平常心做非常事。敬業,任何一個人在崗位上都要敬業嘛!奮鬥意識,人不免遇到困難、矛盾、艱辛,那是沒有奮鬥;殉道意識,爲信仰犧牲性命在所不惜;慎獨意識,人格修養不可以爲了做給別人看),要自我修養,所以要慎獨。

4、做人與“世風”的關係。

今天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價值取向多元,社會上消極的東西對每一個社會人都會有衝擊。比方說對新聞界的干擾、影響和衝擊就不小。我在新聞界說一說新聞界的例子,新聞界是社會的“良心”,而“良心”怎麼能夠壞掉呢?良心壞掉了這社會怎麼辦呢?還有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勤務員,怎麼可以經受不住世風的侵蝕的考驗?

那麼而既不是新聞工作者也不是官員的平常的社會成員,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比較高的人格追求,久而久之,也要出問題:既沒有工作上、事業上的成就,又沒有思想上的進步和德行上的高標準,生活就會變得非常暗淡無光。

因此,今天時代我看特別重要的精神狀態,意識追求,人格修養的問題,應當是“三不”——我覺得不迷糊,不違規,不浮躁。不迷糊,那就是光明磊落,比較無私,比較聰明,比較看得清楚歷史的發展規律,叫不迷惑。比較能夠把握世事的是非曲直、基本章法,叫不違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個腐敗的典型例子,往往很可笑啊,是不是?公安局長,居然最後要吃槍子,槍把他打死,這是人民的槍子,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說,我們現在要提倡這種把握是非曲直、基本章法,不違規。再一句就是,氣定神閒,成竹在胸,舉重若輕,不浮躁。“三不”方針,精神狀態“三不”,不迷糊,不違規,不浮躁。

5、做人與“正氣”的關係。

人生天地之間,要有一股氣——浩然之氣,大氣,堂堂正正。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一個人的“氣”正不正,在於“心”。心正了,才能正氣昂然,就能正氣昂然。

正氣昂然,硬裝是裝不出來的。所以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光明正大,剛直不阿,凜然不可侵犯,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氣節和氣概。

那麼用孟子的話說,重要的“氣”,“正氣”和“浩然之氣”,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別人賜給的,那是要自己下苦功夫來“養”的!所以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要自己來養。

6、做人與朋友的關係,這也是一個人格問題。

“交友”向來可以反映人格。比如最起碼的。最重要的“信用”,比如“利他”,比如“尊重”、“公平”,比如“感恩心”,比如“見賢思齊”。

我們現在有一些人嘻嘻哈哈把你賣,老鄉見老鄉背後開一槍,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友誼原則放寬,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不講人格的東西。在市場經濟法制條件下的“親兄弟明算帳”也是一種交友原則和方法。少數人在這個問題上一點道義感沒有。他怎麼佔別人的便宜都可以,而別人合理合法的利益保護都不行,這就違反了天公地道。

7、做人與利益的關係。

孔子有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就是如果是不義的事情,雖然是富貴,但是對我來講如浮雲一樣,根本沒有重量,沒有分量,這是一句話。另外一句話,他表揚他的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就是顏回啊,是非常賢的,賢良。簞就是竹筒子,一竹筒子的食物,一瓢水來飲用,一簞食物來吃,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小巷裏。誰都承受不了,好像非常痛苦,但是顏回不改其樂,這是顏回賢惠的境界,大賢的境界,又賢又惠。

列寧有一句話,列寧說:“政治上有修養的人是不會貪污的。”這句話我在《楊柳青》的文章裏幾次用到,因爲這個說的非常通俗,就是你政治上有修養,你就豁達。一個人如果在政治上沒有修養,政治上不要面子,他就貪污了。像胡常青這樣。當了一個副省長,你政治上都沒有一點修養嗎?你還有問題嗎?所以說,我們看孔子的話和列寧的話大同小異,異曲同工。所以說,古今中外的聖人的心。

8、說一點健康與精神狀態問題。

基於三個理由:

其一、沒有健康,就沒有了做人的基本條件,所以健康問題是“做人”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二、健康包括人的肉體和精神兩個方面,兩個方面都要“健康”纔好。有的人雖然是肉體上的強壯者,但在精神上卻是病患者,當然不行;有的人精神上很健康,很堅強,可是肉體生命不健壯,病病怏怏,禁不起風吹雨打,也不行。

其三,時下特別值得注意的,我們有相當一些的人精神上不健康,人格上不健康,無目標,無追求,不昂揚,不奮發,萎靡不振,混天度日,吃喝玩樂,低級趣味。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經受不住社會轉型帶來的衝擊,頭腦不清醒了,人格操守堅持不住了,“五心不定,六根不淨”。

一個人,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高爾基說過這樣的話:“人的心靈如果不光明地燃燒,那就會塞滿菸灰。”臺灣有位高僧說:“佛前的燈你不要刻意去點,心中的燈你要點亮。”這句話我一直很欣賞,很有道理啊,這就是精神狀態問題,就是強調自我精神要健康。有的人經常要求外界,浮淺的人就要求外界的,外界怎麼照顧自己,怎麼順自己的心意,不考慮自己的心理。所以說,這個高僧講的很有道理,你光是上佛前去點燈,那是不夠的。剛纔講的是第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