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療效對話”十原則

“療效對話”十原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著名心理學家南絲?格爾馬丁曾經提出過“療效對話”十原則,所謂“療效對話”,是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疏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其實,這種方法對於安慰人是十分有效的,如果掌握其中的原則,就能更好地安慰別人了。

“療效對話”十原則

  (1)聆聽。

  安慰他人的時候,聆聽要比說更爲重要。因爲被安慰者一直處於沮喪的狀態之中,他需要的是自己情緒的宣泄,而不是聽別人滔滔不絕的大道理。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細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含意。聆聽時不要追問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要急於做判斷,要讓他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當朋友不當英雄。

  在一些傳統的觀念中,倡導的是仗義執言,見到朋友有難的時候會拔刀相助,救朋友于危難之中,在這種衝動之下,常常壞了不少好事。南絲?格爾馬丁認爲,在安慰別人的時候,不是要把對方從危難的環境中拉出來,而是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支持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格爾馬丁認爲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

  (3)感同身受。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很重要的。這一點如果都做不到的話,那就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感覺。所以一定要去體諒對方的心情,體會他們的感覺,這樣才能把話說到他們的心裏去。格爾馬丁認爲,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是給予對方的一份禮物。

  (4)推己及人。

  被安慰人的遭遇也許我們曾經遇到過的,這時我們可以用過來人的身份關懷對方,推己及人。不過格爾馬丁指出,即使遭遇過相似的經歷,也不會全部的理解當事人的痛苦。這時候自己的心思就要推己及人,首先耐心地同他人進行講述,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對方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對方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這裏的技巧就是,所講內容一定要比他的境遇更差,“我曾經……也慢慢過來了。”通過這些使對方產生共鳴,讓他感覺到“我的苦,對方也有感觸”,從而使他更能接受我們的話語。

  通過南絲?格爾馬丁的理論我們瞭解到,安慰並不是指責對方,也不是拯救對方,他認爲:“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這些正是我們安慰別人時應該注意和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