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行中庸之道,走在道路的中間

行中庸之道,走在道路的中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K 次

  這年頭,老實一詞很難說是褒義還是貶義了。說你這個人太老實,往往罵你是個大笨蛋,因爲事都是你乾的,可最後好處全都是人家的,所以常言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無用。但是若說你這個人太精明,那無異於罵你是個大壞蛋了。因爲事都是人家乾的,可最後的好處,卻全都是你的了。

行中庸之道,走在道路的中間

  這年頭,沒人想當笨蛋,也沒人想當壞蛋,因而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老實,也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精明。聰明人懂得行中庸之道。

  有人可能會認爲,提倡“中庸之道”不合時宜,因爲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爲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受到人們的大加韃伐和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爲保全自己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爲“中庸”即爲“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應對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

  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使天下化而治之。

  治理朝政者若能採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爲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制,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這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爲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爲什麼呢?主要是因爲:“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爲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爲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爲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爲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面。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峯。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唯恐降臨在自己身上。

  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則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