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警句 > 經典的句子 > 莫泊桑項鍊讀後感,時寒冰爲女兒解讀經典小說《項鍊》

莫泊桑項鍊讀後感,時寒冰爲女兒解讀經典小說《項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莫泊桑項鍊讀後感,時寒冰爲女兒解讀經典小說《項鍊》


時寒冰爲女兒解讀經典作品《項鍊》,講解震撼無數人

時寒冰,中國財經傳媒人聯盟特邀觀察員,2010年“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上海證券報》評論版主編(曾兼屬現代金報和現代快報評論主編),曾主編網刊《中國》,並曾作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邀嘉賓發表時事評論。鳳凰博報特約顧問、上海證券報評論員。現負責中國證券網的評論。

《項鍊》法國名作家莫泊桑作於1884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爲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爲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爲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分享一篇時寒冰爲女兒解讀經典作品《項鍊》,這篇文章原本是時寒冰老師給他女兒講的一節課,沒有想到的是,在網絡上發表出來後大受網友歡迎,可以說是他所有文章中反響最熱烈的一篇。

一起來看時寒冰時如何賞析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的:

國人常說,旁觀者清。

我讀書的經驗是,旁觀者未必清。有悲憫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領略到知識之美。

2012年,如期賦閒。我開始自己教育孩子,主要是糾正學校教育給孩子造成的偏差和誤導,讓孩子能夠突破種種迷霧,看到深層的內容,把孩子的眼界和思維打開。我試着自己選擇文章,以我的方法引導孩子。僅以莫泊桑的小說《項鍊》爲例,深度剖析,感受帶着悲憫心讀書的境界之美。

《項鍊》的大意是:生長在小職員家庭裏的瑪蒂爾德,總覺得自己本是爲了享受豪華生活而生的,但命運安排她嫁給了一個小科員羅瓦賽爾,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獲邀參加部長舉辦的晚會。瑪蒂爾德向自己的朋友,身爲貴婦人的佛來思節夫人借了一條項鍊。舞會上,瑪蒂爾德成爲光彩奪目的明星,但不慎在舞會後丟失了項鍊。瑪蒂爾德賠償給朋友一條昂貴的項鍊,但爲此,她不得不借高利貸,葬送了十年的青春。當她還清欠款後,佛來思節夫人卻告訴她那條項鍊“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說,《項鍊》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的作品,寫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爲了出風頭,結果弄巧成拙,最後自食其果,揭露了他們可憐兮兮的虛榮心和靈魂極度空虛的精神世界。

因爲這種教育,我們看人、看事的時候,特別容易偏激,既缺乏對基本事實的鑑別,也缺乏起碼的悲憫之心,進而走向偏頗、偏激。

最起碼,我們忽略了文中可貴的誠信:瑪蒂爾德在弄丟項鍊之後,沒有賴賬——她借項鍊的時候沒有打借條,甚至沒有第三人在場,但她以十年艱辛償還了“負債”,這是非常可貴的誠信。而佛來思節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條價值昂貴的真項鍊之後,坦率地說她那條項鍊“是假的,頂多值五百法郎!”佛來思節夫人沒有因爲自己得了這麼大一個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裝糊塗,而是馬上告訴了瑪蒂爾德真相。原文是這樣寫的:

佛來思節夫人感動極了,抓住她的雙手,說:“唉!我可憐的馬蒂爾德!可是我那一串項鍊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當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出來的悲憫之心,與中國式教育總結的結論“揭露了他們可憐兮兮的虛榮心和靈魂極度空虛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嗎?

是的,因爲殘忍,因爲缺乏同情和悲憫之心,中國式的教育讓我們遺忘了這一切,遺忘了溫情和人性的東西,讓我們只記住了嘲弄和挖苦,這導致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該汲取的營養沒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國式教育製造出來的糟粕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這種錯誤的教育帶給了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以至於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模式。

現在,細講這篇小說,通過這篇小說,我們學會應該怎樣讀書——原諒我的?嗦,因爲,我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的女兒看的,或者說,是我教育孩子的教案,是非常用心寫的。

原文(一)

世上有這樣一些女子,面龐兒好,丰韻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錯了,生長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裏。她便是其中的一個。她沒有陪嫁財產,沒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遺產,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子來結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給了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

她沒錢打扮,因此很樸素;但是心裏非常痛苦,猶如貴族下嫁的情形;這是因爲女子原就沒有什麼一定的階層或種族,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豔、她們的丰韻就可以作爲她們的出身和門第。她們中間所以有等級之分,僅僅是靠了她們天生的聰明、審美的本能和腦筋的靈活,這些東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貴的命婦並駕齊驅。

她總覺得自己生來是爲享受各種講究豪華生活的,因而無休止地感到痛苦。住室是那樣簡陋,壁上毫無裝飾,椅凳是那麼破舊,衣衫是那麼醜陋,她看了都非常痛苦。這些情形,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個階層的另一個婦人的話,可能連理會都沒有理會到,但給她的痛苦卻很大並且使她氣憤填胸。

她看了那個替她料理瑣碎家務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人,心中便會產生許多憂傷的感慨和想入非非的幻想。她會想到四壁蒙着東方絲綢、青銅高腳燈照着、靜悄悄的接待室;她會想到接待室裏兩個穿短褲長襪的高大男僕如何被暖氣管悶人的熱度催起了睡意,在寬大的靠背椅裏昏然睡去。她會想到四壁蒙着古老絲綢的大客廳,上面陳設着珍貴古玩的精緻傢俱和那些精緻小巧、香氣撲鼻的內客廳,那是專爲午後五點鐘跟最親密的男友娓娓清談的地方,那些朋友當然都是所有的婦人垂涎不已、渴盼青睞、多方拉攏的知名之士。

每逢她坐到那張三天未洗桌布的圓桌旁去吃飯,對面坐着的丈夫揭開盆蓋,心滿意足地表示:“啊!多麼好吃的燉肉!世上哪有比這更好的東西……”的時候,她便想到那些精美的筵席、發亮的銀餐具和掛在四壁的壁毯,上面織着古代人物和仙境森林中的異鳥珍禽;她也想到那些盛在名貴盤碟裏的佳餚;她也想到一邊吃着粉紅色的妒魚肉或松雞的翅膀,一邊帶着莫測高深的微笑聽着男友低訴綿綿情話的情境。

她沒有漂亮的衣衫,沒有珠寶首飾,總之什麼也沒有。而她呢,愛的卻偏偏就是這些;她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爲享受這些東西的。她最希望的是能夠討男子們的喜歡,惹女人們的欣羨,風流動人,到處受歡迎。

她有一個有錢的女友,那是學校讀書時的同學,現在呢,她再也不願去看望她了,因爲每次回來她總感到非常痛苦。她會傷心、懊悔、絕望、痛苦得哭好幾天。

閱讀分析及人生啓示:

嚮往高雅和奢華的生活並不是一種錯,也不可恥,而是人的本能,尤其對於一個年輕女人而言。漂亮的珠寶、衣服,所有的女人都喜歡。她的錯誤在於:

一、過度沉溺在這種嚮往當中,而不是靠自己的雙手去實現。馬蒂爾德爲償還項鍊所做的努力說明,她是能夠吃苦、打拼的人。如果一個人有嚮往和追求,卻不去努力,只是在空想中耗費自己,淪爲不良情緒控制的奴隸,她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只會被生活拋棄。

二、把物質作爲唯一追求目標,是很可憐的,因此帶來的痛苦是她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叔本華說,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其實,大部分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都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假如她正視這一切——她畢竟還有替她做瑣碎家事的小女僕,她依然能夠在簡樸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因爲,她擁有很多女人夢想的東西——深愛她的丈夫(下面會做分析)。

三、自己的同學過得好不應該感到難過,而應該高興,因爲,這樣的同學更能幫助她——假如她想做事或者實現某個理想的時候。很多人習慣於嫉妒自己身邊的人,當自己身邊的人過得更差時,她會無形中生出某種幸福感或者滿足感。這是非常錯誤和糟糕的情緒。自己身邊的人,成功的越多,過得越好,他們帶給自己的幫助也就越大,自己的機會也就越多。事實上,當馬蒂爾德向同學佛來思節夫人借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立刻走到她的帶鏡子的大立櫃跟前,取出一個大首飾箱,拿過來打開之後,便對羅瓦賽爾太太說:“挑吧!親愛的。”這是何等的慷慨!所以,對於同學,對於身邊的人,要多給予幫助,祝福他們的成功,而不是用嫉妒等不良情緒,壓縮自己未來的成長空間。要把這當做一種習慣。

四、平常不要總與別人比較。比較會影響自己。退一步說,即使比較,也應該與自己不相干的人比較,而不是與自己身邊的人比較!

原文(二)

可是,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回家的時候手裏拿着一個大信封,滿臉得意之色。“拿去吧!”他說,“這是專爲你預備的東西。”

她趕忙拆開了信封,從裏面抽出一張請帖,上邊印着:“教育部部長喬治·郎伯諾及夫人,恭請羅瓦賽爾先生與夫人於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臨教育部禮堂,參加晚會。”

她並沒有像她丈夫所希望的那樣歡天喜地,反而賭氣把請帖往桌上一丟,咕噥着說:“我要這個幹什麼?你替我想想。”

“可是,我的親愛的,我原以爲你會很高興的。你從來也不出門做客,這可是一個機會,並且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好不容易纔弄到這張請帖。大家都想要,很難得到,一般是不大肯給小職員的。在那兒你可以看見所有那些官方人士。”

她眼中冒着怒火瞪着他,最後不耐煩地說:“你可叫我穿什麼到那兒去呢?”

這個,他卻從未想到;他於是吞吞吐吐地說:“你上戲園穿的那件衣服呢?照我看,那件好像就很不錯……”

他說不下去了,他看見妻子已經在哭了,他又是驚奇又是慌張。兩大滴眼淚從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來;他結結巴巴地問:“你怎麼啦?你怎麼啦?”

她使了一個狠勁兒把苦痛壓了下去,然後一面擦着眼淚沾溼的兩頰,一面用一種平靜的語調說:“什麼事也沒有。不過我既沒有衣飾,當然不能去赴會。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請帖送給他吧。”

他感到很窘,於是說道:“瑪蒂爾德,咱們來商量一下。一套過得去的衣服,一套在別的機會還可以穿的、十分簡單的衣服得用多少錢?”

她想了幾秒鐘,心裏盤算了一下錢數,同時也考慮到提出怎樣一個數目纔不致當場遭到這個儉樸的科員的拒絕,也不致把他嚇得叫出來。

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了:“我也說不上到底要多少錢;不過有四百法郎,大概也就可以辦下來了。”他臉色有點發白,因爲他正巧積攢下這樣一筆款子打算買一支槍,夏天好和幾個朋友一道打獵作樂,星期日到南泰爾平原去打雲雀。

不過他還是這樣說了:“好吧。我就給你四百法郎。可是你得好好想法子做件漂漂亮亮的衣服。”

閱讀分析及人生啓示: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身爲小科員的羅瓦賽爾對自己妻子的愛。他從妻子的角度去考慮,爲她爭取到了一份參加部長晚會的請柬。但妻子並不滿意,而是持續不斷地發牢騷,提要求,但羅瓦賽爾不僅沒有像妻子一樣發脾氣,反而百般安慰。

文中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看見妻子已經在哭了,他又是驚奇又是慌張。兩大滴眼淚從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來;他結結巴巴地問:“你怎麼啦?你怎麼啦?”當妻子提出來需要好的衣服時,儘管“他臉色有點發白”,但很快放棄了自己買槍打獵的計劃,把積攢的錢全部交給妻子去做漂亮的衣服。這種愛是非常真摯的。

如果瑪蒂爾德能夠細心想一下,就會明白,這種愛的價值是遠遠超過她所幻想的那些東西的。人們常常容易忽略親人的愛,覺得親人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其實,這種被忽略的愛,纔是最有價值、最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