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職場故事 > 與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優秀的標準

與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優秀的標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批評沒有任何用處”。直到多年後,我終於體會到以下幾點。

與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優秀的標準

  一、人性都是喜歡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而不願聽自己的壞話。如果我們說太多的缺點,代理商開始可能會勉強接受,但缺點一多比較要強的人會覺得我們眼光有問題,產生牴觸心理。如果代理商忙於爲自己辯解,結果可能是連一個毛病都不會改進。而比較不自信的人則會覺得根本無法一下達到我們的要求,可能乾脆放棄改進。如果這樣的情況多次發生,我們會認爲代理商故意違背公司要求,而代理商則會認爲公司不近人情,雙方合作勢必破裂。人與人之間,往往並沒有太多的原則問題,而這種不按人性規律來溝通交往,倒往往最終演變爲所謂“原則”之爭。古代花剌子模的國王,對凡是報好消息的來使,都獎以重金,對凡是報壞消息的來使,則處於砍頭。因爲他相信,說好消息的人會帶來好事,反之亦然。所以不報壞消息,則壞事不復存在,這就是人性的某種極端表現吧。職場上,如果你經常扮演傳遞壞消息的信使,結局恐怕也不會好過先輩。

  二、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一般人的自我認知,除了反省和內察以外,更多是從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來。越是對自己重要的人,他的評價就越會影響到自己。我們常常會因爲別人的一句無意的評語,就要聯想到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像與地位。所以,我們要明白,別人是我們的鏡子,或許這個鏡子並不真實,是一個哈哈鏡。但我們更要明白,我們也是別人的鏡子,我們的評價,或許無意間就會久遠地影響到別人的心態與行爲。西方心理學理論中的“皮格馬裏翁效應”指出,你把對方當好人,對方就會向好人的方向轉變;而你把對方當壞人,對方就會往壞人的方向轉變。曾經有篇報道,說英國某學校按成績編班,一時疏忽將優等班與普通班標籤放反,半年後才發現這個錯誤。令人驚訝的是,貼上優等班標籤而實際是普通班的學生,因爲自豪而努力,平均成績反而超過實際的優等班。而帖上普通班標籤的優等班的學生,成績普遍下降。這就是“皮格馬裏翁效應”理論的實證。我還記得看過一則新聞,一個殺人犯被處決後,記者採訪鄰居,有個老太太說:“這個傢伙,從小我就看他不是好東西。”但我想,如果一個小孩從小就被人看成不是好東西,那麼他想做好東西也非常的難了。回到上面的例子中來,如果我們把代理商定位在出色上,他會自覺地更出色,不然就有負我們的期望。而如果我們一上來劈頭蓋臉一頓指責,把他定位在差勁上,他會更差勁,至少,他得花雙倍的信心和勇氣去做得出色。

  三、與其指出不足,不如指出優秀的標準。當時爲什麼經理會看着記滿缺點的筆記本,說出來的卻全是優點呢,其實,他是對着問題,在說正確的答案。他說的,只有一部分是代理商真正的優點,其他的,其實是代理商應該做到的標準,這就是妙處所在。一般人都會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當你的表揚之詞其實高於他的自我預期和實際水平,他在高興之餘,也會按你的表揚去做得更好,以求名副其實。我們須知一點,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應該目標導向,如果我們是希望把問題解決,把人際關係處理得更好,那麼與其針對弱點去做無謂的意氣之爭,不如針對目標制定更高更好的標準,大家一起用標準要求自己。或許有朋友會說,那得別人願意像我這樣開誠佈公,不搞小心眼呀。還有,如果遇上個明白人還好,遇上自以爲是的人怎麼辦?首先,正如前面所說,一個成熟的人,需要高勇氣與高體諒的平衡。無論別人做不做得到,自己首先要做到,影響力是一點一點建立和擴大的。在邁向成功的頂峯的路上,耐心和信心無比重要,而後才談得上溝通的技巧。就像前面我舉過一個部門主管的例子,他脾氣急燥,卻也能逐漸自我剋制到最終贏得大家尊重。除了他的個人努力,我幾年耐心地鼓勵和指導也非常重要。其次,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很少用一種理念或方法就能完全奏效,在問題與解決方案之間,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對應,如果不明白要綜合運用多種理念與方法,無異於刻舟求劍。我這本書,會不斷講到各種理念與技巧,但只有融會貫通綜合使用,才能舉重若輕。

  四、一次最多隻能說對方一個缺點。理由非常簡單,一次只說一個缺點,既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潤滑,保存對方的自尊與顏面,也有利於對方提高自信去改進。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別人一大堆批評話說下來,要麼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是人,要麼就是覺得對方不是人,還有什麼心思去認真聽取批評,去好好改進。中國以前流行什麼“集體幫助”,一大羣人圍着幫教對象提意見、提建議,七嘴八舌,大家也許是真心實意的,但被幫教對象卻哭得傷心。大家以爲他是深刻認識到錯誤與不足,爲自己的行爲而羞愧,其實多半是被幫教對象覺得實在委屈而又無法說得出口。當年我曾問過老闆:從小黨和國家就教育我們,成績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你不說別人的缺點,豈不是缺點會一直不改,越來越嚴重?當時他笑笑,說了一句“不會的”。這些年我的實際經驗證明,如果方法得當,自己的態度和原則不動搖,的確不會的。當一個人越被重視,優點越被讚賞的時候,他會滿心歡喜的越做越好,優點會漸漸把缺點“淹”掉。而且,當一個人成長成熟到某種階段,有了自我意識和公衆形象意識,也會自覺地更多表現優點,而缺點自然也不爲人所見。中國人品評人物,常常過於苛刻,時有誅心之論,比如“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目標是要人人都做聖人,實際上使想做好人的人常常失去勇氣和信心,還不如僞裝成無心去作惡,心理負擔反而更少。許多朋友在職場深感失落或憤懣,以至於“在崗退休”,工作成效越做越差,形成惡性循環,恐怕不是因爲遭到表揚太多,而是遇到刻薄的批評太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