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三顧茅廬的故事

三顧茅廬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導語:《三顧茅廬》講述了東漢末年,劉備爲了招攬諸葛亮爲自己的謀士,多次拜訪諸葛亮,最終請得諸葛亮輔助自己的故事。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爲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爲了請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着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爲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着關羽、張飛冒着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爲歎服,願以諸葛亮爲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爲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後,諸葛亮成爲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佔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出師表》

【故事啓示】 劉備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出山坐陣,輔助劉備打下一片江山。如果不是劉備的持之以恆,哪能求得諸葛亮這樣的能臣?古人給我們以啓示,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成功之門將向我們打開。如果有朝一日成爲管理者,想要把事業做得如日中天,就得像劉備那樣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不怕挫折。就算成不了管理者,我們也要努力去做諸葛亮式的人。足智多謀、才華橫溢之人,到哪裏都會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從徐庶處聽聞諸葛亮此人,就帶着關羽、張飛拜訪諸葛亮。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時,門童說諸葛亮出門去了;第二次,劉備等人再次拜見諸葛亮,門童又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劉備第三次拜訪草屋時,諸葛亮還在午睡,劉備就耐心等候諸葛亮醒來,最後兩人談論起國家大事,心意相通,諸葛亮見劉備誠心誠意,於是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的出處

三顧茅廬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於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有專長的賢人。

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