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不誠信小故事8則

不誠信小故事8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11K 次

導語: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自古以來,人無信不立。缺乏信任,誠信缺失,不僅是數典忘祖,背叛歷史,而且危害的必然是我們自己。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精選的不誠信小故事8則,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啓發。

不誠信小故事8則

狼來了的故事

在從前,有個放羊的孩子,每天都去山上放羊。突然有一天,他覺得非常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道:“狼來了! 狼來了! 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着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 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真傻,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又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衝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 你們又上當了! 哈哈!”

大夥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羣。放羊娃害怕極了,拼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 狼來了! 快救命呀! 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爲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烽火戲諸侯

在古代,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褒姒非常不愛笑,周幽王爲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都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點燃烽火的結果是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

才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妻一笑的花招,最後只能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烽火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爲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不守信用的典型——齊襄公

周武王滅商後,因其軍師姜太公呂尚軍功卓著,因此被封在了齊國。齊國在春秋中期成爲了一個典型的強者,齊襄公姜小白任命管仲治理齊國,齊桓公也成爲了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諸侯國。

但齊國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沉淪下去,其原因除了周宣王烹殺齊哀公導致齊國地位下降外,還有一個方面則是齊國君主本身的問題——比如齊襄公。

齊襄公讓臣子連稱、管至父守邊,但兩人不想去,於是齊襄公讓他們等到來年瓜熟的時候回來,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成語“瓜熟之約”的典故。

然而到了來年,兩人想要回來,齊襄公卻忘了這個約定,並對他們二人說什麼時候讓他們回來自己說了算,於是二人就聯手公孫無知將齊王千刀萬剮。

這就是齊襄公不守信用導致的一場悲劇。

尼克松水門事件

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爲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塔木德》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姑娘外出遊玩,不小心掉進了井中,正巧遇到一個青年人路過,將她從井中救了出來。姑娘爲了報答救命之恩,就與他私訂終身。

訂下婚約後,卻沒有證婚人。恰好見到一隻黃鼠狼,於是黃鼠狼和那口水井就成了他們的證婚人。

青年繼續他的行程,而姑娘則回到家中開始等候。

正當姑娘還在癡心地等待時,那個青年卻在異地結了婚,並且生了兩個小孩。

沒多久,青年的兩個小孩,一個被黃鼠狼咬死,另一個則在井邊玩耍掉進了井裏。

這個時候的青年,想起了他和姑娘的訂婚和證婚的黃鼠狼和井。他如夢初醒,和現在的妻子離了婚,回到了癡心等他的姑娘身邊。

這個故事就是用來告誡人們不要背信棄義。一旦你置契約於不顧,那麼你就會得到上帝給予的嚴厲懲罰。

家鄉附近,有個地方,河渠縱橫。很適合鴨子生長。那裏的鴨蛋,蛋大黃多,很有名氣。各地遊客都慕名而來。購買鴨蛋。這本來是致富的好途徑。

然而,這裏的人,卻耍起了小聰明。紛紛去外地購買鴨蛋,然後拿回來。冒充本地的,高價賣出去。也確實掙了一些錢。

然而,紙包不住火的,人家也不是傻子。被人識破後,誰也不來買鴨蛋了。

結果,就連他們的真的本地鴨蛋,也賣不出去了。

總想走捷徑,沒有誠信。最後,毀滅的卻是自己。

食言而肥

春秋時,魯國大夫孟武伯,說話一貫無信,魯哀公對他很不滿。有一次,魯哀公在五梧舉行宴會,孟武伯照例參加,有個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那兒。

這郭重長得很肥胖,平時頗受哀公寵愛,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譏辱。這次孟武伯藉着向哀公敬酒的機會,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麼東西這樣肥胖啊?”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而且在宴會上當着羣臣之面,出於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食言而肥”這個成語就是從此而來,形容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只圖自己便宜。若表示堅決履行諾言,說話一定算數,即爲“決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