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做人要學會變通的例子

做人要學會變通的例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做人要學會變通的例子

做人要學會變通的例子

嘉祐二年(1057年),貢舉考試在京師舉行,主持人是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歐陽修,收上來的試卷中有一篇文章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把這位當時的文壇泰斗迷住了。歐陽公本欲提筆將此文列爲第一,但對文中作爲論據的一個典故產生了疑慮。

這典故說的是:當年堯爲帝時,皋陶主掌刑法,有人犯了法,皋陶欲將此人處死,請示堯時列出了三條該殺的理由,但堯卻提出了三條赦免的理由,最後寬恕了此人。

文章是以這個典故來論證“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的論點的,用得恰到好處。疑慮歸疑慮,但文章所表現出的嚴密的邏輯和美麗的文采,也不得不使歐陽公給考生排名第二,名列進士的高榜,寫這篇文章的考生就是當時20歲的蘇東坡。

歐陽修是飽學之士,對史書中的典故瞭如指掌,怎麼就不知皋陶殺人和堯帝救人的典故呢?事後他問了蘇軾,東坡笑着說:“這個典故是學生想當然耳,今天特向老師請罪。”

歐陽公一驚,從此對蘇軾更刮目相看了,該生不但善讀書而且善用書,不但才思過人而且善於變通,於是他對自己的兒子們說:“你們記住了,30年以後,世人就不再說起我歐陽修了,到那時,天下傳誦的只有蘇東坡的文章了。”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規,不拘泥於一格,從而達到變則通,通則達,達則成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