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因爲專注而成功的事例:努力的方向不要分叉

因爲專注而成功的事例:努力的方向不要分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77K 次

因爲專注而成功的事例:努力的方向不要分叉

因爲專注而成功的事例:努力的方向不要分叉

只要不輕易改變方向、不退縮, 我們就離成功越來越近。

——李彥宏

一個人拿着鏟子挖井, 他向下挖了一段距離後, 沒有找到水, 於是就換了個地方再挖。結果一連挖了四五個深淺不一的坑, 都沒有挖到水, 最後渴死了。而事實上, 在他挖第一口井的時候, 只要再往下挖一點, 就有水了, 但是他卻放棄了。

這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不要輕易改變努力的方向, 因爲淺嘗輒止者是不會成功的。就如一位作家所說的: “到處挖那是翻地, 一直挖下去纔是井。”

有些人從來沒有好好設計過自己的人生, 目標很不明確, 一會兒想做這個, 一會兒想做那個, 幹什麼都不能專一、持久, 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在人生之路上, 我們需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在確定自己的目標後, 必須堅持不懈, 直到成功爲止。

非洲豹在獵捕羚羊的時候, 它們只會盯着一個目標。它們在出擊之前就會確認自己的目標, 然後窮追不捨。在追逐的過程中, 可能會有其他的羚羊離它們更近, 但是它們對那些羚羊卻視而不見。

許多人不理解, 非洲豹爲什麼不放棄遠處那隻羚羊而去追其他離得更近的羚羊呢? 那樣豈不是更容易得手嗎? 其實這正是非洲豹的高明之處。

衆所周知, 羚羊特別善於奔跑, 速度也並不比非洲豹慢多少, 而且耐力還勝於它。如果非洲豹在追趕的途中改變目標, 一會兒追這隻,一會兒追那隻, 到頭來哪隻也追不上, 反倒把自己累得疲憊不堪。因此聰明的非洲豹一直緊緊盯住先前那隻被追累了的羚羊, 使之最終成爲自己口中的美食。

因爲專注而成功的事例:努力的方向不要分叉

我們追逐目標的過程, 其實就像非洲豹獵捕羚羊一樣。既然選擇了一個目標, 就必須一直專注於這個目標。

估計誰都沒有想到, 一個小小的 “蘋果” 竟然會改變整個世界的娛樂方式。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在成功之前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喬布斯的人生同 “蘋果” 共同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 還曾有過因爲意見分歧而被董事會踢出公司的經歷。可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領袖和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 只有創新纔是 “蘋果” 未來唯一的出路。於是, 他告別奮鬥十年的企業, 帶上自己堅守的觀點上路, 最終他成就了 “蘋果”, 更成就了他自己。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說過讀書就要 “居敬持志”。居敬, 就是主一, 要求讀書的時候精神集中; 持志, 就是要樹立目標, 並堅持下去。滴水可以穿石, 繩鋸可以斷木, 持之以恆, 長期積累, 量變的最後, 就會產生質變。

齊白石專注於畫蝦, 畫出的蝦栩栩如生; 黃胄專注於畫驢, 畫出的驢活靈活現; 徐悲鴻專注於畫馬, 畫出的馬呼之欲出; 李苦禪專注於畫鷹, 畫出的鷹形神兼備。而現實中許多人卻恰恰相反, 因爲沒有明確的目標, 學學這個又學學那個, 最後, 哪一個都只是學了些皮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有太多的目標, 努力的方向就會分叉, 那麼精力自然也就分散了。就像北宋科學家沈括曾說的那樣:“人之於學, 不專則不能, 雖百工其業至微, 猶不可相兼而善, 況君子之道也。” 學而不專一就不能精通, 即使是手工技藝這樣的小事,也很難熟練地兼做幾項。所以我們要想做好一件事, 就要緊追一隻“羚羊”, 只專注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