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一書一生一勒口

一書一生一勒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1K 次

拿到手上的任何一本書,我都從勒口開始讀。勒口是封面超過書芯,往裏折的那部分;前勒口一般是作者簡介,後勒口大多寫些新書介紹;我說的當然是前勒口。

一書一生一勒口

以前,我做圖書編輯。前勒口的簡介總是一本書快完工時,纔會要求作者交來。

簡介不能太長,長了,勒口處就顯得擠。但總有人洋洋灑灑交一大篇,履歷細分到每一年;每一個獎項、每一部作品都表示不能刪。也有人寫得極少,寥寥數語交代前半生;大多數人中規中矩,年齡、籍貫、畢業院校、取得什麼成績,年紀輕些的還會在簡介中添上志趣,“平生好……”“唯願……”總之,沒有幾百字概括不了的人生。

一次,我接到一個電話。某書由兩個作者共同完成。其一抱怨其二簡介過多,壓了自己的風頭,折中辦法是“我的署名放前”;電話還沒掛呢,其二就推門進來了,風塵僕僕,放下揹包。等我招呼他時,他說,我就來商量下,能不能前面(前勒口)只放我,把其一挪到後面(後勒口)去?

又一次,我收到一封郵件,某名人之後強烈要求在已交的簡介中加上“忠誠”、“熱愛”等字眼。我問爲什麼,他沒回。後來我又問其他人,原來,幾十年前,他的“名人之後”的身份意味着噩運;幾十年了,噩運早變成好運,但骨子裏的“怕”種下就拔不掉了。

勒口就是窗口啊,通往世相。漸漸地,我專揀書的勒口看。

一個人經年不改勒口的簡介,無論這些年他出了多少書;有時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他,對他的介紹也和前幾年、舊書勒口處的文字一樣。我覺得他懶,或不在乎。

一個人每出一本書,勒口都有些改動。有最新的職務、最新的被表揚、最新的“平生好……”勒口成了瞭解他最新動態的地方。

一個人出了本業內重要的學術著作,勒口簡介只有一句話,“××大學教授”。我摸着這句話,再摸摸封面燙金、凸起的幾個大字,不知道爲什麼,覺得作者很牛,書很有分量。

一個人勒口文字不到100字,竟花32個字寫道,“最流連愛做之事,就是懷着相機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個人的攝影課”,筆下風流至極。我不禁想,那是《老殘遊記》中逸雲一樣的人物吧?

一個人是譯者。勒口處滿滿當當,但寫的幾乎全是對原著者的情愫,“對於叔本華,我可說是一見鍾情,繼而與其私訂終身,現在及未來,那肯定將是長相廝守、白頭到老”;“叔本華的著作給予了我許多,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謝”。僅看勒口,我就斷定,這會是叔本華最好的譯本。

一個朋友,新書勒口處寫着“高度熱愛各種娛樂八卦,積極思考諸多無聊問題”,我撲哧一笑,想象着她刪刪寫寫,最後琢磨出一句能最恰當地形容自己、還要略有些自嘲的話。

勒口即曲徑通幽的妙處啊。

你站在這頭,借一點點光,窺見、審度那頭那人的心。

我開始研究每本書的勒口。我想象身邊每個人如果有一本自己的書,勒口會是什麼樣。那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高度概括,那說明他最想突出自身的那部分。這勒口是微博身份認證的內容;是MSN的簽名檔,更或者是網名、筆名本身。書的勒口常有作者像,一個人上網時的頭像常是他心中最好的自己或最能代表他的什麼。我最怕經年不換或者根本沒有簽名檔的人,就像勒口處只有一句簡介的書,他們的共同點要麼是太有力量;要麼是根本不想讓別人看出什麼。

哎,你勒口只這星點兒訊,讓我怎生思量?

話說到這兒,我翻了翻面前的兩本書。一本關於《金瓶梅》人物,書窄小精緻。勒口寫着作者姓名,及“我國現代著名雜文作家、劇作家”等身份認證,其他均是職務、作品,中規中矩。且慢,勒口最後一行字是“1976年含冤逝世”。這極具轉折性的語言如緊急剎車,在白卡紙上尖叫。

尖叫,一個人的一生。

另一本關於詩詞,我隨手翻到的是首情詩,詩名《贈王肅》,一共四句。作者王肅前妻謝氏,“南朝齊國人……丈夫王肅於493年投奔北朝北魏,並被任爲尚書令。北魏以陳留長公主妻肅,謝氏遂不得復聚”。謝氏的一生若是一本書,這十幾個字當刻在它的勒口。

嗚,勒口處的人生,人生的勒口處。

那些和勒口有關的人和事將在493年、1976年、2011年及更遠的年代繼續吧——生者不斷更新,逝者永遠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