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孔子的故事(100字左右)

故事一:晏平仲善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爲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伕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

故事二:以人爲本

孔子家的馬廄發生了火災,孔子退朝回來後問的是“傷人乎”,而沒有先問馬怎麼樣,這就是有名的“不問馬”典故。歷來人們認爲,孔子“不問馬”的行爲說明了孔子“重人、愛人的人道主義情懷”,代表了“以人爲本”的儒學精神。

----------------------

故事三:榜樣的力量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爲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爲。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榜樣的力量,也是雙面的,所以我們要學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但寫在日記裏。

----------------------

故事四: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在《史記》、《莊子》、《禮記》中都有記載,《莊子》的相關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這裏記載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隱居地“沛地”去求教學問。老子見到孔子不遠千里前來求教自己,很高興的接待了孔子並與他徹夜長談。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幾日,深覺受益匪淺,臨行歸魯之時。老子相送,告誡孔子“不譏人非,不揚人惡”,孔子恭謹受教。

相送到黃河邊,孔子望着滾滾黃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嘆歲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後去往何方。老子則以道家思想回應“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要貪婪的追求功名利祿就不會迷失自己,徒生煩惱。

孔子向老子解釋自己是憂慮“國家不行仁義,百姓不能安樂,人生短暫,不能爲國家萬民做出貢獻”。老子則說:“天地運行自有規律,這都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行仁義安天下,這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又何必勞煩人爲自然擔憂呢。”爾後又勸誡孔子學習水之德,“上善若水,誰善利萬物而萬物莫與之爭”。

孔子回到魯國之後,他的弟子門人問他是否見到了老子,老子是個有什麼樣賢德的人。孔子感嘆說:“老聃,真吾師也。”

老子與孔子亦師亦友,孔子曾數次問學於老子,老子的“道”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在《論語》中有深刻的體現。

----------------------

故事五: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爲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着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裏卻想不通。他認爲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藉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

故事六:雪中送炭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冉求認爲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

故事七:感恩對手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

故事八:項襄爲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着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

故事九:樹德與樹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衛國從政期間,曾經對一個人用個砍斷腳的刖(yue)刑。

衛國君臣發生動亂的時候,子羔要逃走,來到城門,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守門的人就是那個曾經被子羔砍斷腳的那個人。

那人說:“在那邊城牆上有個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說:“君子不能從缺口過去。”

那人說:“另外那一邊有個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說:“君子不能鑽洞逃走。”

那人說:“這裏有一間房子可以躲避。”

於是,子羔進入了那座房子。追兵過去之後,子羔要離開,對那個受刑的人說:“我不能損害國君制訂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斷了您的腳。我現在逃難,這是您報仇報怨的好時候,您爲什麼還會幫助我逃避災難呢?”

那人說:“砍斷我的腳,本來就是因爲我犯了罪,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當初您審判臣的時候,一開始先根據法律尋找減輕臣刑罰的方法,是想要讓臣免於法律的懲罰,這是臣很明白的;在審判完了定罪的時候,要確定刑罰了,您很莊重傷感,都可以從表情上顯現出來,這個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爲私情而要對臣徇私舞弊,只是因爲有天生的仁人之心,纔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這是臣要使您逃避災難的原因。”

孔子聽說之後說:“善於做官吏的人,盡力樹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於做官的人,總是會多構成怨敵。用公正之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說子羔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