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

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K 次

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

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

寄語: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說的就是韓信,即使他大權在握,可是從頭至尾,他從沒想過帶頭謀反,他的一生參加過不少戰役,今天分享的是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跟着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吧。

1.韓信破齊之戰

在劉邦重振聲威挽回敗局的同時,韓信對自己的任務也完成得相當順利。攻齊是他既定計劃之中的事,只不過被劉邦給攪亂了,現在他又很快重組了一支新軍,作爲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韓信訓練新軍也很有所長,很快這支新軍就可以投入使用,這時,劉邦爲了監視和控制韓信,又把心腹曹參和灌嬰調給了韓信,客觀上,這也多少壯大了韓信的軍隊實力。韓信看看準備得差不多了,楚漢鬥爭正激烈,早一點拿下齊國對漢王劉邦顯然有利。於是,於九月率軍東征齊國。

齊國這時的頭面人物是田橫,田橫本來與楚王項羽不合,只是劉邦彭城兵敗後迫於項羽的威力和項羽講和,但並非項羽的真實同盟,在楚漢之爭中他並沒幫過項羽的忙。但田橫也不甘心投降劉邦,他寧願自保他的割據勢力,即使他要站在劉邦這一面來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據勢力的獨力和完整,比如說劉邦封他一個諸侯王什麼的他還會考慮一下。

於是,他對韓信一直有所防備,在韓信破趙後田橫就更是加強了各方面的作戰準備。這一次韓信進軍,他調集了二十萬大軍屯駐歷下(今山東濟南),決心與韓信頑抗到底。

正在這時,劉邦手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謀士酈食其向劉邦自告奮勇前去勸降齊國,劉邦就採納了這個建議。酈食其來到齊國後,對田橫是恐嚇加利誘。田橫、田廣本不是項羽的忠實盟友,對率兵前來的韓信心裏更覺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酈食其給說動了心。

田橫決心降漢,自然對韓信的漢軍就放鬆了警惕,對酈食其他則覺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日日與酈食其置酒高會,以爲天下無憂了。

可是,田橫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他不知道酈食其前來勸降並非漢王劉邦本意,只是酈食其請得劉邦同意而來,劉邦口頭上答應了酈食其前來勸降,但他的心中還是願意韓信爲他把齊國用兵力徹底平定下來,以達一勞永逸之功。所以,劉邦並沒有把酈食其前去齊國勸降的事通知韓信,酈食其勸降齊國之後劉邦也沒有命令韓信停止對齊國用兵。

當然,對於劉邦如此的用心酈食其並不知道,而田橫就更加不知道了。韓信對劉邦的想法也摸不透。當他大軍壓到齊邊境上時才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了齊國,他頗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纔好。進軍呢不妥,別人已同意投降了,不進軍吧似乎也不太對勁。最後他開始從思想上偏向於退軍。

在韓信對攻打齊國正陷入打與不打的兩難之中時,他身邊有個叫蒯徹的謀士看出了劉邦的態度和用心,就前來向韓信獻計。蒯徹是范陽人,史書上稱他爲蒯通,是因爲要避漢武帝劉徹之諱,纔將徹字改爲了“通”。蒯徹其人才學很高,觀人、辨勢有獨到的眼光,當初項梁準備攻范陽時就是他站出來,憑三寸之舌先說服范陽令,再向項梁求情,使范陽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項梁,沒有動刀動槍,使這十五城免遭戰爭劫難。現在,他又看穿了劉邦的意圖,向韓信獻策。後來他還向韓信獻過

一次非常重要的計策,但韓信未採納。因而韓信被劉邦所害,並牽連到他,他又憑三寸之舌打動劉邦,使自己免於一死。

蒯徹見韓信欲罷兵不攻齊國,覺得韓信此舉不妥,他來對韓信說:“大將軍您攻打齊國是遵漢王之命行事,而漢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勸降齊國,並不把派人勸降齊國的事通知您,您不覺得這裏面有什麼不對的嗎?現在,漢王也沒有命令您停止進軍,您如果現在放下齊國不打了,這算不算是不遵漢王之命呢?“再者說,酈食其不過是一介書生,單憑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說降齊國總共七十多個城池嗎?這還不是全仰仗您大軍壓到了齊國邊境上的威力,沒有大將軍您的大軍對齊國的壓力,酈食其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大將軍您率領了數萬大軍,經過了一年多的奮戰,前前後後取得的城池總共不過五十多一點。如果您不攻下齊國,齊國七十餘城的功勞就成了酈食其的了,難道您爲將數年,功勞還比不上酈食其這一介儒生嗎?”  

韓信聽完蒯徹的談話,甚覺有理,他也認識到劉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覺得酈食其的功勞裏有很大一半應屬於他,他是酈食其勸降工作的軍事後盾,可現在一切都好像與他韓信無關似的。同時,韓信也想到,齊國在酈食其的勸說之下降了漢,但仍是一個割據勢力,不可能像劉邦自己的勢力那樣爲漢盡心盡力。哪一天楚再佔上風,齊難免不去降楚。他又覺得對這個勢力還是徹底端下來的好。而且,現在是大軍攻齊的最好時機,田橫、田廣正和酈食其縱酒作樂,對他韓信疏於戒備,這使韓信攻齊變得容易得多。   

韓信主意一定,立即率軍渡過黃河,突然向歷下的齊軍發起猛烈進攻,這時齊軍因齊、漢已議和而毫無準備,所以齊兵很快潰散。韓信在歷下消滅了齊軍主力之後立即又率軍向齊都臨淄撲來。田橫、田廣,包括酈食其也頓時被突如其來的變化嚇得驚慌失措。田橫、田廣認爲自己受了酈食其的欺騙,怒不可遏,當即將酈食其投入大油鍋給烹了。然後各自率兵倉惶出逃。  

韓信又派兵分頭乘勝追擊敗逃的齊軍,各路齊軍又一敗再敗,整個齊國很快就掌握在了韓信的手中。韓信舉兵破齊是聽從了蒯徹的勸諫,但這也是他能選擇的最好的一個辦法了。雖然韓信此舉使漢背上了“出爾反爾”之名,還犧牲了一個無辜的酈食其。但畢竟對楚、漢鬥爭中的漢最有利。所以,漢王劉邦事後也並沒有因此而責怪韓信。不過,劉邦對韓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沒有消除的。   

我們也不難看出,劉邦在其中耍了一個陰謀[]。他不對任何人說明他的意圖,而讓韓信、酈食其各行其事,而韓信、酈食其還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後按他的意圖奪取了齊國。犧牲了酈食其,他還完全可以說非他本意,而把責任推給韓信,讓韓信充當替罪羊。也許,這些也就是漢王劉邦的高明之處吧。韓信破齊使楚漢鬥爭中優勢明顯地傾向了劉邦這一邊。現在的楚國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應付勢力漸長的漢軍向他們發起的攻勢。

還在韓信破齊之前,項羽就派軍前來擾亂韓信的行動,現在,齊國被韓信所滅,齊王田廣又親自前來求救,項羽自然更加重視韓信了。他實在想不到也想不通當初帳下的執戟侍衛竟能有如此作爲。項羽當即任命龍且爲將,帶領二十萬楚軍前來救齊。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韓信雖是百勝將軍,可在政治上一無是處。說漢王只能帶10萬兵,而自己多多益善。在漢王要求出徵的時候,竟然附加條件要求封王。

韓信破齊之戰,韓信破魏之戰

2.韓信破魏之戰

  1、戰前全局形勢及作戰導因

楚漢二年,公元前205年8月,劉邦遭到彭城的慘敗,而將後方關中佈置完竣,回抵滎陽時,以西魏王豹在彭城敗退時,借辭歸視親疾,而渡河即斷絕河津,叛漢附楚,因此深感於後方關中,滎陽、成臬核心防線,以及河渭的運輸線,都大受威脅。爲解除這一重大威脅,並穩定與鞏固拒楚的形勢,乃即謀所以定魏之方。因此對酈食其說:“緩頰往說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萬戶封生”。酈食其往說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今漢王慢侮人,罵署諸侯羣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禮節,吾不忍復見也”。酈食其回報,劉邦遂派韓信領兵擊之,於是擊魏之戰以起。   

2、戰場地理形勢及雙方作戰方略   

戰場地理形勢:魏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漢都櫟陽(今陝西省臨潼東北70裏),兩國以黃河爲界。自櫟陽東渡河入魏地,必經臨晉關(今陝西省朝邑縣東黃河西岸,又名蒲津關)的重要渡口。渡臨晉則可至安邑,安邑是自戰國以來,河東的重鎮,南有今中條山,北有稷山與汾水以爲屏障。《戰國策》雲:“秦有安邑,則韓必無上黨,三晉之禍,蓋始於失河外,而成於亡安邑”,《方輿紀要》說:“州面石門而背鳴條,外控底柱之險,內擅鹽池之利,河東奧區也”。由二書所言,可知其重要性了。   

平陽“東連上黨,西略黃河,南通汴洛,北阻晉陽”。宰孔所云:“景霍以爲城,汾河涑澮以爲淵”,而子犯也有所謂“表裹河山者也”(均見《方輿紀要》卷四十一)。由兩地的形勢可見魏國地位,與對於漢抗楚的重要性,這就是爲什麼劉邦佈置滎陽、成臬核心防線時,於安定後方關中後,就急欲控制魏國的原因了。   

雙方作戰方略:   

(1)魏北聯趙代,西憑黃河天塹,扼守臨晉、茅津、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西)等津渡要點,而以安邑爲指揮中樞,以阻拒漢軍的入侵,完全採取守勢持久作戰。   

(2)韓信採取速戰速決的方略,免爲魏、代聯軍所阻,併爲迅速摧毀魏豹的抗拒,以免爲魏軍遲滯於黃河沿岸,乃採取奇襲策略,一策將魏軍指揮中樞的安邑襲破之,然後乘破竹之勢以進擊趙、代。   

3、作戰經過   

楚漢二年8月,劉邦得酈食其其使魏回報,就決定舉兵擊之,遂拜韓信爲左丞相,統率步將曹參、騎將灌嬰等步騎兵(兵力無記載,依判斷步騎當不及三萬,因此時滎陽正遭受楚的猛烈攻擊)擊魏。   

劉邦遣將時,曾作敵情判斷,問酈食其曰:“魏大將誰也”?對曰:“柏直”。劉邦曰:“是口尚乳臭,不能當吾韓信”。又問:“騎將誰也”?對曰:“馮敬”。劉邦說:“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三問:“步卒將誰也”?對曰:“項它”。劉邦說:“是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   

韓信也問酈食其道:“魏得毋用周叔爲大將乎”?對曰:“柏直也”。韓信說:“豎子耳”。   

劉邦、韓信即作上述敵情判斷,之後,韓信就率曹參、灌嬰等,自滎陽西入關,選定臨晉、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南)間爲渡河攻擊之點。   

當時魏軍除守備各城邑外,主力則悉集中以資守禦蒲阪、臨晉渡口及要塞,其兵力共不超過三萬人。韓信乃“因敵情”,而在臨晉西岸大事集中船隻,佯作大規模渡河攻擊之狀,以眩惑魏軍的眼目;然後率曹參步兵(此次作戰皆載於《漢書·曹參傳》中,而灌嬰傳中則絕無記載,可知擔任奇襲作戰者,定爲曹參的步兵。況以木罌渡騎,爲事實所難能者,若此,則韓信使用步兵奇襲,當無可疑)潛移於夏陽,以要罌渡軍,以疾風迅雷之勢南下攻擊臨晉魏軍的側背,在東張(今山西省虞鄉縣西北)擊魏軍,大破之(此處史文甚略,判斷韓信此時必繼即擊破臨晉魏軍的主力,而灌嬰的騎兵也完成渡河的行動)。隨之東攻安邑,魏王豹驚惶於漢軍的猝至,引兵迎戰,韓信又大破之,擒魏將王襄。於是,魏王率殘敗兵向東退卻,漢軍急追至曲陽(今山西省安邑垣曲縣間),又破之,漢軍繼續急追,9月,遂擒魏王豹於東垣(今垣曲西)以歸。   

4、戰後政局及評論   

韓信已擄魏王豹,即領兵北取魏都平陽,並擄豹妻子送至滎陽,遂盡定河東五十二縣,置河東郡,並將所俘精壯魏兵送滎陽增援守備。   

此次戰役,雙方兵力史無記載。依判斷魏軍的總兵力,當遠較韓信軍爲優;但魏軍備多力分,在兩次主要戰鬥中的兵力,似並不優於韓信;而且因韓信的行動,出於魏軍的意表,故其抵抗迅即瓦解。韓信8月出兵,9月擄魏王,用兵之神速,於此可見。   

韓信此次作戰,是利用“因敵”、“誤敵”與“誘敵”的策略,以造成遂行奇襲的方策。但“誤敵”與“誘敵”,必須根據“因敵”而運用,如韓信因魏軍集中兵力守臨晉渡口,全神傾注於此渡口的要塞上,乃故爲“陳船欲渡”的“疑兵”以“誤”之“誘”之,使魏軍忽略對夏陽方面的戒備,遂得以遂行其自夏陽潛渡,奇襲之舉。由此我們對孫子“兵因敵而制勝”的名言,可以得到具體的例證與理解。也由此而知,戰爭原理必須與戰爭史並讀,纔可對戰爭原理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而不致陷於“紙上談兵”;並可進而獲得新的創見,與更高的理論。研究兵學者,其應注意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