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陳獨秀個人著作

陳獨秀個人著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陳獨秀個人著作

陳獨秀個人著作

寄語:文學之文以情爲主,應該華美而不重實用。他曾有“華美無用之文學”的措辭,錢玄同提出質疑,此“無用”二字是否與一貫之主張有衝突。其實,此“無用”二字表達了陳氏一種很重要的文章觀念。所謂“無用”,即無實用之謂也,並非無價值。文章區別於文學,正是在實用與不實用上劃清界線。應用之文以理爲主,應該樸質而有用,清除“阿諛的虛僞的鋪張的貴族古典文學”的惡劣文風。魏晉以後,應用之文駢化傾向日益顯著,大有不駢就不能作文的趨勢;唐宋古文家企圖扭轉這種風氣,其策略不是促進小說的發展,戲劇的新生,以減輕應用文體肩負的美文職能,反而加速了應用文體文學化的步伐,使其變得更加小巧精緻,更加失去了應用的品格。所以,無論是駢文還是古文,都未能將應用文體引向健康發展的方向。陳獨秀一針見血地指出:“碑銘墓誌,極量稱物,讀者決不見信,作者必照例爲之。尋常啓事,首尾恆有種種諛詞。居表者即華居美食,而哀啓必欺人曰,苫塊昏迷。贈醫生以匾額,不曰術邁歧黃,即曰著手成春。”陳獨秀深諳此弊,提出將應用之文與文學之文徹底分家,得到了《新青年》同仁的一致贊同。經錢玄同、劉半農的進一步論證補充就完全具有實際的操作價值了。陳獨秀個人著作分享個讀者,歡迎閱讀。

陳獨秀個人著作

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1984-1993年間,三卷本《陳獨秀著作選》相繼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編者寫於1991年12月的“編輯說明”中說:“對於陳獨秀詆譭中國共產黨,誣衊工農紅軍和反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錯誤言論,本書全文照錄,不予刪節,以供讀者研究和批判”。字裏行間,“批判”遺風猶在,且不無防身自保之慮。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陳獨秀著作選編》六卷本,輯文890篇,272萬字。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萬字,多出200多篇、115萬字。校正舊編中錯、別、漏字句上千處。新輯作品主要是檔案文件、新發現的文章書信,以及音韻學、文字學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陳獨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主持特別委員會的發言,五卅運動中在《熱血日報》上發表的文章,在南京獄中寫給汪原放的54封書信,入川后寫給臺靜農等人的近百封書信,等等。

《陳獨秀著作選》第六卷,收入陳獨秀音韻學著作《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連語類編》以及與他的學生、語言學家魏建功來往書信[]。文字學著作,收入《小學識字教本》、致臺靜農、陳立夫、陳可忠等人書信。

《小學識字教本》,是陳獨秀文字學研究集大成之作。1929年寫成《中國拼音文字草案》,售予商務印書館。當時,陳獨秀是當局通緝的“共黨首領”,自然不能出版,書稿亦杳無下落。居川期間,陳獨秀在《實庵字說》《識字初階》基礎上,寫《小學識字教本》。原定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並兩次預支稿酬一萬元。教育部長陳立夫認爲“小學”二字不妥,建議改書名爲《中國文字說明》。陳獨秀以“小學”乃音韻字、文字學綜合之古稱,也是他研究文字形、聲、義三者統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點,拒改書名。此書不能出版,他令家人不得動用稿酬。《小學識字教本》書稿由國立編譯館油印50冊分贈專家。梁實秋分得一冊,十分珍愛,日後帶往臺灣,請專人描清字跡不清處,影印500冊,仍感不佳。再請人費時十月,將全稿重描無誤,書名改作《文字新詮》,隱去作者姓名與《自敘》,代之以樑序,於1971年由臺灣語文研究中心影印出版。樑私下告友人,此爲陳獨秀遺作。《小學識字教本》得以傳世,梁氏功莫大焉。

在獄中,陳獨秀寫了《荀子韻表及考釋》、《實庵字說》、《老子考略》、《中國古代語音有復聲母說》、《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連語類編》、《屈宋韻表及考釋》、《晉呂靜韻集目》、《戊寅年登石筍山》《干支爲字母說》等音韻訓詁學著作。

書法

陳獨秀論書法,有一則佳話流傳甚廣。即我們都知道的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早年就是受了陳獨秀的一語“刺激”,而發憤練字,終成一代大師的。當時陳與沈還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語的陳獨秀初次相見,就當面說:“昨在劉三壁上見了你寫的詩,詩很好,而字則其俗在骨。可謂詩在天上,字在地下!”劉三則是江南名士劉季平也,其時劉三和蘇曼殊以及陳獨秀、沈尹默等,都是東瀛留學歸來常在一起詩酒風流的名士。沈尹默並不因陳的批評爲忤,相反後來沈入北大任教,還把陳推薦給了蔡元培校長,並委以文科學長之職,足見舊時學人謙虛寬博之胸懷。陳獨秀批評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實際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書法上的審美觀。一般以帖學爲宗的書法,若無厚實的北碑爲底,用筆單調柔弱,則容易滑向“媚俗”一路。這一觀點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轉而尊碑風尚是一致的。不過後來即便是沈尹默的書法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陳獨秀在肯定的同時,依舊保留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在1941年給臺靜農的信中說:“尹默字素來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無字,視三十年前無大異也。存世二王字,獻之數種近真,羲之字多爲米南宮臨本,神韻猶在歐褚所臨蘭亭之下,即刻意學之,字品終在唐賢以下也。”反觀陳獨秀自己的書法則是碑帖結合,寫得汪洋閎肆、兼備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