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稻盛和夫締造兩個世界500強的經營理念

稻盛和夫締造兩個世界500強的經營理念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4K 次
稻盛和夫締造兩個世界500強的經營理念
稻盛和夫先生與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並稱爲日本四大“經營之聖”,爲當今工商鉅子,享有盛譽。他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爲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

稻盛和夫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位成功將佛教智慧運用到商場上,指導商業經營並取得優異成績的佛教信徒。1997年,已經六十五歲的稻盛和夫先生於圓福寺短期出家,通過佛教修行,體驗心靈平靜、一心不亂、坦然處事的境界,發出“一心不亂地工作即心靈美”的名言,旋即傳遍日本企業界,使許多人爲之觸動。一、稻盛和夫剃度出家,皈依佛門問:97年的時候您剃度出家,這個讓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因爲作爲一個企業家來說,他是在俗世當中追求利潤、追求成功的,而佛家的理念卻是放棄這一切的功名利祿,專心向佛。當時怎麼會有要出家的願望?稻盛:我剃度出家,皈依佛門。正如您所說,日本國內外都有很多人說佛教和企業經營盈利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佛教中有這樣一句話“自利利他”,佛教認爲要想自己獲利必須造福他人,教導人們不要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讓他人得益。我在企業經營當中也經常要求員工幫助他人。日本有句話叫做“人情並不是爲別人”,意思是說善待別人就肯定有回報。中國也有類似的話“積善之家有餘慶”,做善事的人家子子孫孫都會得到幸福。就這點來說,我認爲說佛教不適應資本主義、不適應企業經營盈利的說法是錯誤的,以佛教思想爲基礎從事企業經營遠遠比一般的企業經營高尚得多。問:您做了許多慈善事業,也經常幫助別人。當您自己穿着草鞋、拿着鉢出去化緣,接受別人施捨的時候,心態上有一個什麼樣變化?稻盛:那天是初次去化緣,腳露出草鞋,走着走着磕到小石子,腳趾前面都滲出了血,就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挨家挨戶地化緣,化些大米雜物。傍晚我拖着疲憊的步伐回寺院的途中,正好有個大嬸在公園旁邊做清掃工作,她看上去比較貧窮。她走近我給了我一個100日元的硬幣,一語不發地給了我 100日元。我有些吃驚搞不清狀況,但猜想這100日元大概是給我的,就道了一聲謝。她說:“師父您一定很累了吧,回去的路上買個麪包吃吧。”禪宗的寺院吃得很簡單,一般是早中晚各一碗粥,菜只不過是兩三根醃菜,那位大嬸肯定知道這個情況纔給我100日元的硬幣。當時我拿着這枚硬幣全身像被電擊了一樣感到無上的幸福,眼淚難以自禁,全身被幸福的感覺包圍着,公園的所有景物也好像變得光輝起來。我覺得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我深深地體會到,原來這就是那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這位大嬸給我的100日元所蘊含的偉大的愛把我整個包圍住,把我帶到幸福的頂峯。二、締造兩個世界500強的經營理念面對這位篤信佛教的日本商界“經營之聖”,我們希望能在非常有限的時間裏窺得先生的人生智慧,便選擇了一種與常人交流的方式,想盡量散開空氣中略微的嚴肅與緊張。問:“稻盛先生,您這一生所取得的成功,在您看來,根本得益於什麼呢?”稻盛先生微微低頭,語調平和,話不驚人:“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就是作爲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所描繪的夢想,必須用人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實現。這是我一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問:“這種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您的信仰?”稻盛:“如果說是信仰,可能就會帶有一些宗教色彩。與其用‘信仰’來表示,我覺得可以用‘信念’更好一點。不過‘信念’這個詞聽起來還是有些僵硬,所以我用‘思維方式’來表示。我認爲,人們的思維方式大致可以分爲兩種判斷標準。一個是按照‘得’、‘失’來進行判斷,另一個是按照‘善’、‘惡’來進行判斷。我的判斷標準,不是按照得失,而是按照善惡。我認爲這是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我是基於這個標準來開展我的工作的。”“善惡”,這是多麼“小兒科”以致於會引很多人發笑的標準啊!但是,我們確實又在自以爲深刻與成熟的“得失”衡量中迷失、焦慮,甚至沉淪。這時候,“大道至簡”,顯得格外擲地有聲。問:“這樣一個正確的思維,您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在複雜的當今社會裏,用‘善惡’來判斷是否還可行呢?” 稻盛:“如果要追根溯源,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我應該按照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來度過我的人生。孩提時代,我父母、祖父母的教育非常質樸,就是‘善惡’一個標準。這可以說幼稚,但是我覺得這在人生中非常重要,我就是按照這樣一個淳樸的判斷標準來度過我一生的。隨着我的歲數增長,我也從中國古典文化、佛教的智慧中吸取營養,人類先祖很多的賢人、聖人,他們所說的一些真理在現代也是非常適用的。”一生的活動都尋求這“一個標準”來判斷和處理事務。儘管在稻盛先生的大量著作中都貫穿着這樣的思想,可是面對面聆聽他舉重若輕地談“正確思維”,仍然讓人震撼。說到反省,稻盛和夫一生中倒有過一次價值觀的重大改正。那是在他初創企業不久,幾個年輕人對待遇不滿而要求定期漲工資和保證獎金髮放。他當時雖然用幾天幾夜的通宵談判,做通了他們的工作,但是這件事情也深深觸動了他。由此他把企業的經營理念做了重大調整,從“希望用自己的技術生產的產品遍及世界”轉變爲“公司永遠是保障員工生活的地方”。當面交流時,他說:“因爲我小時候就受到佛教關懷他人的思想影響,我在創業的時候就沒有過自己將來要成爲一個富翁這樣的想法。這幾個年輕人的鬧事只是一個刺激罷了,我認識到了保障員工的未來生活是如何的重要。我之所以要把企業搞得越來越出色,目的就是讓在京瓷的員工能夠安心地工作,度過一個幸福的人生。自從我的經營目的轉變之後,我就可以直截了當地跟員工談我的一些想法了。我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嚴格要求他們了。如果我爲了一己私利的話,我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京瓷的成功,也是這種經營思想的轉變帶來的。”隨着企業日益壯大,稻盛的思想和作風怎麼能傳導到企業裏去,讓所有的員工認同呢?稻盛說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培養更多的幹部”。重要的是“讓更多的幹部跟我一樣有同樣的哲學思想。這是非常重要的。做不到這一點,公司是不可能發展的。”“培養幹部,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稻盛先生終於微微地笑了:“沒有捷徑,我們只是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比如說,工作之餘和大家多多溝通,一起喝酒,一起暢談人生、人格,使大家有一個共鳴。“當然,我們會有系統化的培訓。其他企業可能會非常關注技術、技巧、經營管理方面的教育,但是我們會在哲學方面花掉培訓60%~70%的精力。我們非常關注幹部的修身,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們都非常重視對京瓷哲學的研修。”“這種研修,就是讓更多的幹部學會辨別事物的善與惡,辨別行爲的善與惡”“是的。”50年來,稻盛和夫一手締造了兩家全球500強企業。1983年他又創辦“盛和塾”,從此開始向全球年輕的經營者們無償教授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稻盛在65歲時因患胃癌退居二線,在家修行,他系統地整理了自己的思想。他提出的正確思維,涵蓋了人生哲學、生活態度、社會倫理觀等人格因素。進而,他給出了自己總結的成功方程式:成功=人格理念×努力×能力。從“佛道”到“人道”到“商道”,稻盛把一個企業家的人格修煉放到了最高的位置。這源於他的宇宙觀:宇宙中無論體積多麼小的東西,全是構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這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多餘的。如果有,宇宙的平衡就會遭到破壞。顯然,宇宙間的萬物也是在相互聯繫中建立“存在”的。而人類是“存在”的“萬物之靈”,因此人類可以爲世界、爲人類本身做出貢獻。既然人類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那麼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修行的。走近稻盛和夫,我們不是感受到“財富”的魅力,而是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什麼是“君子”?獨善其身罷了;什麼是“聖人”?一定是兼濟天下。這是大愛的思想。三、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當稻盛先生苦悶彷徨時,袁了凡的故事給了他一種啓示:“原來如此,人生原來是這樣的。前面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自己,雖然不清楚。但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嗎?”稻盛先生說:“命運乃經紗,因果法則乃緯紗,兩者交織而成的布就是人生。”正因爲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