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張士平和他的魏橋創業集團,引領兩大全球最賺錢的生意

張士平和他的魏橋創業集團,引領兩大全球最賺錢的生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張士平和他的魏橋創業集團,引領兩大全球最賺錢的生意

張士平和他的魏橋創業集團,引領兩大全球最賺錢的生意

作者: 畢亞軍

2013年營收2413億人民幣;2014年營收2819億人民幣;2015年營收3332億人民幣,而且連續三年保持超過60億人民幣的純利潤。這是張士平和他的魏橋創業集團,在棉紡和鋁業這兩大說出來統統讓人搖腦袋的“夕陽產業”取得的成績。

這位曾被城裏人呼喊“鄉巴佬,滾回去”的初中生,如何把事業幹到這麼大的噸位,又憑什麼在兩大全球性低迷的行業裏成爲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

問鼎全球棉紡之巔

張士平的起點是山東鄒平縣魏橋鎮的油棉小廠。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從扛百斤重的棉花包開始,在17年的歷練後,於1981年被提拔爲油棉廠廠長,在這黃河岸邊的小鎮開啓了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

讀書時一直是班幹部的張士平,歷來爭強好勝,喜歡在自己參與的事情裏爭第一。鄒平盛產棉花,棉油廠很多,他管理的棉油廠由縣供銷社主管,卻是最爛的一個。面對這個局面,剛一當上廠長,他就主動進攻,立志做到比所有人都要好。

“車間裏頭大小便都有,所有窗戶沒一塊玻璃。”更大問題的是,當時的主旋律還是計劃經濟,國家對棉花管制嚴格,油棉廠只做收棉花、加工棉花、賣棉花的生意,一到收購旺季忙不過來,但旺季一過就全廠無所事事了。

張士平的第一招是讓生產可以持續。適逢國家把糧油放開,油棉廠剛好有榨油機可以榨油,於是他把生產從棉花加工拓展到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成爲整個棉花加工行業第一個進入油料加工的人。

這個型一轉,張士平把生產排得工人都喘不過氣來。爲讓工人有積極性,他還打破大鍋飯,悄悄實施超定額計件工資制度,讓捨得乾的人拿到更多。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產能呼呼呼地上來了,他又打破幾乎所有企業都時等人上門採購的慣例,大力推動上門推銷,把很多原本屬於別人的生意都搶到了自己的碗裏。

通過這些大膽的突破,工廠的效益一日千里地往上冒。3年內,張士平就把這個鄉鎮作坊變成了全國油麻行業利潤最大的工廠,也是全國供銷工業的利潤第一名。1984年,他帶領廠子實現400萬的淨利潤;1985年,他被選爲全國商業勞動模範,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李鵬總理的親自嘉獎,這也是他第一次到北京。

就在張士平登上人生高峯的同時,危機也出現了。1985年,全國棉花行業蕭條,大量的棉花賣不出去,張士平到一家國有紡織廠去推銷,對方卻連門都沒讓他進。這刺激他重新思考這盤生意,也進入到一個新領域:自己搞紡織。

之後,從成立毛巾廠開始,張士平陸續進入毛纖、紡紗和織布領域,一邊向紡織加工大步前進,一邊抓住國企改革的機遇,將油棉廠改制成了自己控股、國有參與的魏橋創業集團,進而從產業和產權爭取到更大的主動權。

更重要的是,張士平還在這個過程中對棉紡行業的發展有了深刻的認識。結論是,這是一個大規模、低成本、好品質纔可以生存的行業。

看準這一點之後,張士平開始“悶着勁擴大規模,壓縮成本,一路往前衝”。當時的環境也爲他的擴張提供了便利,首先是大量紡織企業經營難繼,給了他收購兼併的機會,再就是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閒置,讓他擁有到取之不盡的勞動力。“不管誰,看到這個生產力都會有擴張的衝動。”他在接受訪問時這樣回憶。

在規模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低的強大優勢下,張士平只用10年時間,就把魏橋的規模和成本做到了全國無敵手。中國加入WTO之後,他又把握機會,進一步加快規模擴張,到2005年,他已把魏橋幹成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產品覆蓋歐美、日、韓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與此同時,張士平還進入服裝生產領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他與人合資成立大型服裝生產企業,生產男裝、女裝、休閒裝、運動裝、迷彩服等幾乎所有產品;他還從貼牌加工一直幹到自主品牌,由魏橋獨立開創的“向尚運動”,更直接鎖定要成爲全國人民歡迎的運動服裝品牌的目標。

順便做個世界第一

讓世界真正認識到張士平厲害的並不是紡織,而是他順便做出來的一個新生意。

2015上半年,魏橋旗下的中國宏橋集團以大約210萬噸的鋁產量,成爲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商,而且實現淨利潤超過30%的增長達27億人民幣。雖然後來中國政府主導央企中國鋁業展開重組並在規模上超過宏橋,但宏橋依然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鋁業公司,高盛甚至稱它是全球鋁業中唯一還在賺錢的公司。

宏橋正是張士平順便做出來的那個新生意,甚至可以說是他被逼出來的創造力。人們常說,困難是晉級的墊腳石,張士平的這個案例,是這句話的好例證。

棉紡企業是用電大戶,魏橋一路擴張,一路被電困擾。尤其電力緊張時的拉閘限電,更是直接給生產帶來很大的困難。不甘心受制於電的張士平,爲掌握生產的主動權,於1999年成立了自己的電廠,搞出個熱電聯產模式,之後又不斷新增產能,既解決了電力供應,也把電力成本做到比國家電網低出三分之一,進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紡織主業的競爭力。

自己有了電廠,有了價格很低的電力供應,張士平開始尋思,何利用這個一般人沒有的優勢,發展出其他的優勢產業。研究來研究去,他看上了電解鋁。在電解鋁產業,電力成本佔到全部生產成本的比例高達45%左右。張士平相信,這45%的低成本保證,能讓他把電解鋁做到光是成本就讓對手沒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