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溫水煮的不是青蛙:從輕信到審慎判斷

溫水煮的不是青蛙:從輕信到審慎判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這個故事讓人們深受啓發,從中總結出了不少教訓:

溫水煮的不是青蛙:從輕信到審慎判斷

1. 大環境的改變能決定你的成功與失敗。大環境的改變有時是看不到的,我們必須時時注意,多學習,多警醒,並歡迎改變。

2. 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着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3. 覺察到趨勢的小改變,就必須“停下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而學習,是能發現改變的最佳途徑。

……

不知有多少前輩在教訓別人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故事,反正我自己每次看到這個故事,也總是告誡自己:“要敏感,要警覺,千萬別被環境影響,變成煮熟的青蛙啊!”

突然有一天,我在微信羣裏看到很多人都在轉發一篇名爲:《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的文章。

文章的大意是,曾經有一位北京的女教師,組織全班來做“溫水煮青蛙”的實驗,來看看究竟青蛙會不會這麼蠢。

實驗的結果如文中的女教師所說:

“青蛙在水溫升到60多攝氏度後會自動跳走,說明它對水溫的本能反應並不因爲溫度變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異。它們沒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離的地步。你們要記住,即便所有人都認同並且經常說的道理,也有可能是錯的。那些被社會普遍認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謊言。凡事一定要經過親自實驗、調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多麼精彩的實驗和結論啊!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追求真相的好老師卻因爲這個實驗被校方找藉口開除了。

該文的作者還寫道:

如果中國的教育環境,讚賞並鼓勵這位老師的教學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將來該是何等的優秀!孩子們那麼喜歡和認同她的教學方式,卻不能改變她被逐出校園的命運。

後來,我無意中與一位外國朋友談起此事,問他對“溫水煮青蛙”怎麼看?他聳聳肩,抱歉說從未聽說過這個原理,但說會請教做過實驗的專家。

啊!在我們這裏幾乎人盡皆知的“溫水煮青蛙”故事,並非是全球流行?難道這又是營銷段子手編的故事?

讀者們,現在你看到這裏,還相信“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是真的嗎?

反正,我微信圈裏的好友們都恍然大悟了。

他們在轉發的同時,紛紛評論道:

“原來青蛙不會那麼笨啊,相信了很久的實驗原來是假的!”

“事實比言論更重要,大家來看真正的實驗結果吧。”

“這就是有批判性思維的好老師啊,速速圍觀轉發!”(這真是讓我欣慰的評論啊。)

特別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園裏也聽到了這樣的對話:

甲:“網上說溫水煮青蛙的結論是錯的,你知道嗎?青蛙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蹦出來呢!”

乙:“啊,原來是這樣啊。看來我們真的容易輕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但是,打住打住,過去網絡說溫水煮青蛙,我們信了;今天網絡說青蛙是不會傻到被溫水煮,我們又信了。似乎哪裏不太對啊?

我明明記得美國前任副總統戈爾主演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就提到過“溫水煮青蛙”這個實驗啊。片中的戈爾正在進行一場演講,當他將與青蛙實驗有關的段子拋出之後,下面的觀衆們心領神會地笑成了一團而且掌聲四起。

最起碼,從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看到,美國觀衆們對青蛙實驗並不陌生,否則戈爾團隊的人怎麼可能拿這個實驗當包袱抖出來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來也不會是那樣的效果。

我們進一步的疑問是:青蛙實驗到底是什麼結果?真的只有中國人才愛講這個段子?

谷歌一下找到的說法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過青蛙了。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在尋找靈魂這個東西的時候,設計了這麼一個實驗。把切掉了大腦的青蛙放在冷水裏面慢慢加熱,青蛙就被煮死在裏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樣處理,正常的青蛙會試圖跳出來。看來差不多150年前“溫水煮青蛙”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結論。不過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個在100多年前做這個實驗的。

1872年,一個叫做亨滋曼的宣佈,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1875年,這個實驗還被另外一個人證實。

兩個實驗矛盾嗎?

哥而茨與亨滋曼實驗的區別是加熱的速度不同。在哥而茨的實驗中,從17.5攝氏度加熱到56攝氏度,花了10分鐘,這樣,每分鐘的平均升溫速度就達到了3.8攝氏度,比後來實驗使用的加熱速率還快。所以,哥而茨觀察到青蛙很不喜歡這個溫度,試圖跳出來。

而亨滋曼的實驗,加熱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鐘把水從21攝氏度加熱到了37.5攝氏度,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爲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加熱到37.5攝氏度,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已經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離它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煮死青蛙的這個升溫條件和我們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樣。

看到這裏,同學們開始懵掉了麼?以後到底該不該拿“溫水煮青蛙”舉例子嘛?

其實,看到《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後就開始四處宣傳“溫水煮青蛙”實驗是假的人,並不比從一開始就相信“溫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因爲,他們同樣沒有做到審慎判斷,同樣輕信、盲從了片面的信息和觀點。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師當場做的實驗是真實的,也不能夠充分的證明“溫水煮青蛙”原本的含義就完全錯誤。因爲,不同的加熱方式,青蛙會有不同的動作。

雖然我們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師做完“溫水煮青蛙”實驗之後》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結論,但正如她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樣,我們應當用事實說話。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對事實的進一步考證。

我們總是容易從一種極端跳躍到另一種極端,還五十步笑百步。這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互動練習

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那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請大家搜索一下,愛迪生說的完整的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