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李開復的勵志故事

李開復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他不認爲自己是創業者,但這並不影響他旗下的創新工場正在聚攏愈來愈多的創業尖兵。他也不承認自己是老闆,甚至比較忌諱人稱他爲老闆,但這並不否認事實上他是“追隨內心,掌控自我”的老闆。這就是“創新實踐者”李開復。接下來小編爲你李開復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開復的勵志故事

篇一:李開復的勵志故事

一年前,他曾經開玩笑地說,“你們誰都可以‘玩’,就我不可以,看來這個老闆對自己的要求還頗有幾分嚴格。”

一年後,創新工場從自我培養創業者到引進創業團隊,隊伍也相應從“光桿司令”“膨脹”到200多人的規模。

李開復一直把他的工作理解爲一種神聖的使命,強調要藉此培育創業者的黃埔軍校。在工場,他扮演創新天使的角色,但並不是哺育溫室裏的花朵。他常以標誌性的裝扮示人,以裁剪得體的着裝,優雅地招待來賓。

對於提問,他總是露出被吸引的表情。他機敏地回答記者的問題,並保持着愉快的表情。

激情

“來到創新工場,追尋的就是工作激情。”工場創始人、管理合夥人汪華說,“一個業務從零發展到幾千萬美金或很大,當你做大了以後,就發現沒有那個激情了。”

儘管當初他覺得李開復要在中國培育早期創業公司的事太難。但“讓我能持續不斷地處於早期創業的階段,跟很多創業者一起工作,做投資、孵化、幫助和指導,幫他們從0做到100,從100到1000。我享受這個過程。”這就是他加入的動力。

“初來乍到,我的感覺就是興奮,雖然擠得一塌糊塗,但是進去以後感覺熱乎乎的。”追隨李開復多年的現任首席運營官兼合夥人陶寧如此回顧自己在創新工場的感受,這似乎印證了外界所傳言的“打雞血”的感覺。

“當時就是來瞧一瞧,但瞧一瞧、談一談就被吸引住了。”來自臺灣的蔡學鏞,到創新工場之前,在阿里巴巴支付寶作架構師。作爲工場的首席佈道師、軟件架構師,他非常高興能夠在工場發揮技術專長,做技術架構,並且做技術對外溝通、宣講,所以他的名片上會多一個首席佈道師的稱呼。

欲抓住“最後一次爲自己做事情機會”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徐毅斐抱着“創業”願望來到創新工場。他認爲,到30來歲如果再不出來做點事情的話,過了這個年齡段,機會就不多了。

“半年之內有一點宛若新生的感覺。”徐毅斐如此坦言自己在創新工場的激情與感受。

“魔圖精靈”負責人宓金華則說,剛到創新工場的時候完全是滿腔熱血,作爲工場內部栽培的項目負責人,她感受到不管是專業人士的教導,還是工場的指導,對她和團隊都有很大的幫助。

起初並不認識李開復的希臘人易可睿,一封郵件就換取了加盟創新工場的機會。她同時也想用她9年的創業和孵化經驗去加速三個孵化計劃之一的“助跑計劃”。

“激情常在。”吳卓浩骨子裏面特別喜歡嘗一些新鮮的東西,難怪他能夠輕鬆地勝任用戶體驗總監的崗位。他最看重創新工場的執行力、協調力、創新力。“就像我剛給辦公新址裝修一樣,用戶體驗不光是對外做最好的產品,對內也要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最好的環境。”

改變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個團隊的話可以走得更遠。”這是“豌豆莢”項目工程師鄭煥德在創新工場學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點心”項目工程師葉哲偉說,“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以後可能成爲一個有創業潛質的人的話,這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豌豆莢”負責人王俊煜告訴記者,“對我自己來說,從一個領域的專家、員工的角色變成了自己去負責一個公司的創業者的角色,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來到工場最大的收穫,就是工場對創業團隊給予了很多支持,比如說資金、法務、財務,也會教我們很多的知識和做事的辦法。”

“友盟”團隊工程師陳彧堃說,從一個學生向一個創業者轉變,在這個地方就能最快地適應這個轉變過程。

在創新工場,陳滿硯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個,並不是說活很難幹做不完,而是氛圍不一樣。“當你發現周圍的同事都在兢兢業業做事情的時候,感覺是非常不一樣的,我願意在這裏投入更大的精力,希望我做的東西是非常獨特的東西。”陳滿硯興奮地說。

藉助這個平臺的話,起步會快一些。”“友盟”創始人蔣凡告訴記者,創新工場對他最大的改變和幫助就是:吸引優秀人才、拓展思路、產品推廣。

“這是一個絕佳體驗。”樂啊網項目創始人、絡第一娃李琪緣認爲在創新工場創業,就像一個盜墓空間的產品,每天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第幾層,非常興奮於每天團隊的進步,也非常興奮於每天去談不一樣的事情。

這就如同李開復反覆強調的,在創新工場,你可以感覺到每一個人對業界、戰略、運營、產品、用戶,都有很好的感覺和很多的成長。

不掌控

“工友”多了,對於“消化”方式,李開復自信談到“有進有出,剝離獨立”。

“我們可以給工友提一些建議,但一般獨立剝離創新工場之後,就完全是一個自主的公司。”無疑渴望獨立既是李開復對工友們的外在要求,同時也傳達了工友們內在的心聲。

“友盟”工程師陳彧堃最爲欣賞的是創新工場不是一個溫室。“並沒有老闆,一來就告訴我說你遲早要獨立出去,你得先想好,離開創新工場之後要怎麼發展。”

李開復強調,因爲本身從商業角度,創新工場跟項目之間是投資和被投資的關係。“每個項目都是獨立團、獨立的團隊。他們不是比誰找錢的速度快,而是比誰貼近用戶的速度快。”

在創新工場,陳滿硯收穫最大的就是自主權,“項目過程中,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加進去,而不是說讓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也正是李開復所精心培育的對創業團隊“只指導,不掌控”的規則。

“因爲你未來要做一個CEO,不可能只懂技術或者只懂產品,必須要全方位地發展。”這是李開復給旗下創業者尤其是項目負責人提出的基本要求。

“佔有股份,但不控股。”李開復理清了和被孵化者的關係,“這是一個基本原則。不可能說又投資,然後又幹涉你的內政,我們更相信團隊有能力足夠應付未來市場的競爭。”

剛來的時候可能有點像老師(不是權威性老師,而是選修課老師),後來像教練,慢慢地像董事,最後就是自主。這是李開復爲項目團隊規劃的關係。

“我現在越來越相信創業者幾乎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至少在大學畢業的時候已經決定。”這不是句玩笑話,也許裏面折射出他自己的影子。李開復仿若是個命定論者,有時候又是環境決定論者。

“進入創新工場的人一定是想要掌控自己命運的人,不安於世的人。”李開復如此描述自己的團隊,同時側面也對招募什麼樣的創業者提出了規範。

“我覺得我就要來這裏,要做一樣不能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產品,起碼是流着自己的血液的產品,這是工程師應該有的素質。”一位工友告訴記者。

篇二:李開復的勵志故事

李開復給人的感覺總是大開大闔,敢於捨棄豐厚的既得利益。表面看,是李開復很善於經營自己的人生,十足的精明和理性,但背後,是李開復對科技趨勢、時代背景的充分分析和獨到把握,一言以蔽之,是強大的思考能力。

1961年出生的李開復已近知天命之年,但無論是面相還是心態,他都保持了一個三十而立之年的狀態。

2009年9月,李開復離開主政四年的GOOLE中國總部,創辦創新工場。他吐露心聲,“我不想再有老闆了。”

李開復告別了20年的職業經理人生涯,開始了創業之旅。20年中,他陸續供職於蘋果、SGI、微軟、GOOGLE這些牛企,其中有十年時間與中國這個成長最快的經濟體結緣。十年中,出生在臺灣、成長在美國的李開復,在中國大陸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人生格局,無論事業、生活,還是社會影響力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開復說過,“人生總是有所缺撼,往往得到此,也就失去了彼,人生重要的是應該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同時追趕兩隻兔子,其結果往往一無所獲!”這或可謂之李開復的人生加減法,在李開復的生活歷程中,曾面臨無數大大小小的選擇,而其中最關鍵的幾個選擇,李開復總是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不能簡單地以成功或失敗來形容。

李開復11歲求學美國之後,一直在美國成長。1970年代末,他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然而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面。他經常在課堂上昏昏欲睡,成績也不盡如人意。但是,他發現他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有着驚人的天賦。往往是別人還在苦思冥想如何寫出程序時,他早就把程序寫完而無所事事。他像發瘋一樣愛上了這門學科。因此,在大學二年級時,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系!”這意味着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3的專業轉到一個毫無名氣可言的專業。但是,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還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接下來,無論是辭去卡耐基梅隆大學副教授的教職,加盟蘋果從事實業,還是去職微軟全球副總裁,出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到最後結束20年職業經理人生涯,創業擔任創新工場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給人的感覺總是大開大闔,敢於捨棄自己豐厚的既得利益。表面看,是李開復很善於經營自己的人生,十足的'精明和理性,但背後,是李開復對科技趨勢、時代背景的充分分析和獨到把握,一言以蔽之,是強大的思考能力。美國兩位領導科學的研究者曾考察美國成功企業的領導者風格,開始,研究者冀圖通過總結成功企業的領導者是民主還是專制的風格來總結一般規律,結果,他們發現成功企業的領導者風格既有民主的,也有專斷的,也就是領導風格是民主還是專制是一個僞問題,真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是否有思考能力,無一例外,成功企業的領導者均具有強大的思考力,對時代趨勢的把握能力。

對3G的關注體現了李開復對IT行業的判斷。截至2008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已超過1億1700萬。由於ARPU的壓力和激烈競爭,運營商將重心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對手機上網業務的重視,用戶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山寨手機的異軍突起,都給移動互聯網的進步奠定了基礎。而隨着3G時代的到來,手機上網會有更大飛躍。隨着3G網絡的成熟,手機上網環境的改變,必將有更多用戶樂於使用手機上網。李開復本人在3G手機推出之前幾周才上一次網,3G手機推出之後,他每天都會上網。

李開復在最近的一次業界會議上還展望,互聯網的成長是從基礎性工具到娛樂加社交,最後一個階段纔是高級應用或者商業應用,所以移動互聯網一定會走一樣的過程。今天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用的是基礎性的居多,我們會在這裏預測,在未來的一年或者兩年,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娛樂、社交。

目前,移動互聯網業務是李開復的創新工場關注的重點之一。

完全可以說,在理性的層面,強大的思考力是今日李開復在多個領域遊刃有餘的核心競爭力。但僅止於此的話,則不足以解釋他所從事的諸多專業之外的事業。

李開復不但是中國IT界的領軍人物,在更爲廣泛的影響力上,他還以一個“校園教父”的形象示人。2005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一書,這是李開復“爲中國青年寫的一本書”,也是他近年來關注中國學生和中國教育的一次總結,行銷不到一個月,便登上暢銷書榜首。人民出版社方面透露,這是他們出版的最暢銷的非政治類書籍。

此外,從2004年至今,他寫給中國學生的七封公開信,就學業、生活、品格、人際關係、時代大勢等問題進行交流,在大學校園乃至整個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一個知名跨國公司的高層,IT精英,熱衷於中國教育和中國學生成長的困惑,成爲全國高校的“超級輔導員”。

也許,李開復所做的種種意料之內或出人意料的舉動,只能以他一直推崇的“Follow your heart”來解釋。什麼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李開復回答,你的價值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留下多少。當他的一個同事賺夠了錢而發現失去人生目標時,才意識到,人生的價值在於貢獻,和對他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