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4K 次

想要一些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嗎?那麼都有哪些好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1:吳冠中

看吳冠中的畫,猶如欣賞一首唐詩、一闋宋詞,那是一種閱盡繁華見真純的意境。小而精緻的運筆,簡約洗練的線條,卓而不凡的氣勢。在他的畫中,靜中有動、由近及遠、淺處見深,零散間蘊含大氣候,遼闊處遇見小驚喜,叫人在筆墨濃淡之間生出無限遐思。

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調,也是吳先生作品創作色彩的基石。他將畫與詩、家與船、水鄉與漁村融爲一體,使江南的名勝成爲畫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我一輩子斷斷續續總在畫江南……”西湖令吳冠中陶醉,使他非常眷戀,他在書中寫道:“蘇堤垂柳、斷橋殘雪、接天蓮葉、平湖秋月……我幾乎畫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濃妝淡抹總新穎。”

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許多畫匠爲爭搶飯碗而標新立異,譁衆取寵。外界的喧囂並沒有影響吳先生的畫風,他堅持守望樸素的心靈,秉承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並振聾發聵地指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一語震驚畫壇。的確,作爲一代畫師,吳先生的畫秉承不染之風,輕靈飄逸,用筆極簡。他畫過一幅《阿爾泰山村》,尺寸在97釐米×180釐米。整幅畫基本沒有色塊,盡皆線條構成,而且大多是黑線,配以少量紅細線。他以爲這些線表現了阿爾泰山的雄偉壯闊,層層疊疊,美不勝收。吳先生用線手法多樣,以線條爲主的作品還有《大江東去》《漢柏》等。比如《春如線》,美得一見傾心,令人窒息,大師不畫紅花,不畫綠柳,而將黑灰錯落的點和線渲染全屏,只是一些星點夾雜的紅和綠啊,就像靈秀的春姑娘撒下織網,直把人間萬物俘獲一盡,置於蒼茫無望間任其漸漸復甦。比如《輕舟遠黛》,寥寥竹葉幾筆舟線,一潑墨成一山河,歲月滄桑盡出其裏,萬千心事盡在其間。

在他去世前,有人曾提議以“東西貫中”辦一個展覽,並用這個特別的方式來回報吳冠中對故鄉的熱愛,但他大搖其頭,以自己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拒絕了。畫如其人,不媚俗,不流於浮華是吳冠中的人品。吳老這一生清心寡慾,雖然作品在國內外市場頻頻拍出數百萬美元、上千萬人民幣的高價,卻並未擡高他對生活的慾望;儘管他向社會捐贈了數百幅價值連城的名作,自己卻居住在只有幾十平方米小屋裏。一次講座,新加坡著名攝影師蔡斯民拿出了一組絕版照片——“吳冠中毀畫”從未曝光過的圖像講述着吳老把200多張作品撕掉的故事。回想那段場景,蔡斯民仍心有餘悸:“我在旁邊看得真是心驚肉跳,這一張就是一百萬元啊!”晚年的吳冠中,曾作爲當時中國健在的畫家中身價最高者,一次又一次地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2010年6月,在北京翰海舉行的春拍會上,吳冠中的油畫長卷《長江萬里圖》拍出了5712萬元的高價。

吳先生的畫是一部書,他的一生何嘗不是一部耐人尋味的讀本。自傳《我負丹青》雲:“身後是非誰管得,其實,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一代大師做了一輩子丹青,卻拒絕市場的規則,他覺得繪畫不在技巧,內涵最重要。“我不該學丹青,我該學文學。”他夢想成爲魯迅那樣的文學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丹青負我”。大師勤勉寫生,始終不滿於己,他說他的畫並沒有畫好,逼仄於許多感情而無法以畫筆來表現,由此聲稱,“下輩子不當畫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優秀的藝術家莫不將自我融於自然,在汲取天地之精華中頤養書畫。吳冠中先生一生不負丹青,他把心埋進土地裏,把對故鄉山川的眷念之情寄予畫幅中,使其與心靈共融生。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2:馬巖鬆的魚缸

馬巖鬆在耶魯學建築時很受觸動。授課的建築界大師們不僅膚色各異、語言不同,對建築的觀念也千差萬別。前一堂課老師講的東西,後一堂課就被另一位老師徹底推翻,老師之間也經常大聲爭辯。

畢業典禮上,校長嚴肅地說:“從今天開始,你們要記記任何人曾經在這裏說過什麼,只要相信自己就好。”馬巖鬆默默地點點頭。畢業後,同學們大都到薪水高的大公司工作,他卻跑去大師扎哈·哈迪德的事務所,做報酬微薄的實習生。

2004年回國後,他開了間工作室——北京MAD建築事務所。同行們都忙着到處出差、滿大街蓋樓,他卻決定埋頭去參加國際競賽、競標。他過得很寂寞,雖然畢業於美國名校,自己也雄心勃勃,長達兩年的時間裏,卻始終沒有房子蓋,甚至遭遇了銀行賬戶只剩下幾百元的窘境。

那段日子,他天天到大街上瞎逛。有一回,逛到一個魚攤上,是賣金魚的。他瞅着那些金魚搖頭擺尾,遊得挺歡,就想如果天天看着,也許心情會改善很多。正如辦公室也沒魚,缺點靈性,乾脆買幾條回去。魚販還挺“仗義”,送給他一個免費的魚缸,玻璃的。

從此,每當工作勞神的時候,他就喜歡去看那幾條金魚。一開始還覺得它們挺自在的,後來他就發覺不是那麼回事兒。他覺得那些魚在裏面其實非常迷茫,有時候還撞在玻璃壁的角上。金魚常常磕磕碰碰,馬巖鬆覺得挺心疼。心想,這個魚缸肯定不是給這些魚設計的。想到這兒,他突然心血來潮:現代建築不也一樣嗎?它們在城市裏也不是爲人設計的。人住在裏面,都是“被設計”的,都是“被選擇”的。腦子裏似乎有一道閃電倏然劃過:他要設計一個新魚缸,爲這些可憐的金魚造一所房子!

說幹就幹,他要把金魚的房子作爲工作室的第一個設計項目。從那時開始,馬巖鬆每天都很充實,仔細觀察金魚在裏面怎麼活動,並認真記錄下它們活動的軌跡。很快,他的第一個顧客——金魚的房子就設計出來了。

原本單調的魚缸,多出來很多複雜的空間,把水放進去,就變成了一個魚的世界。儘管金魚不說話,但看得出來,它們比以前暢快多了。正巧當時馬巖鬆率領NAD參加一個建築展,但沒有什麼建築好展示,就展了那個金魚的房子。展出的時候,他還在魚缸底下放了兩個小人,寓意不凡。

這個概念化的展品,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的確,魚在這個世界的地位,就好像一個一般人在城市中的地位差不多。這個小玩意兒立刻讓人記住了馬巖鬆。

2006年的加拿大建築競賽上,年僅30歲的他以“夢露大廈”一戰成名。2008年,被ICON雜誌評選爲全世界20位最具影響力的青年設計師之一。作品“紅螺會所”和“衚衕泡泡32號”,被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分別提名爲2009年度以及2010年度設計獎……

成名後,他常常想起那個爲金魚造的房子,想起耶魯校長的話。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3:

埃利德·迪呂波是比利時現任首相,他的一生經歷了諸多嘲笑。然而,面對嘲笑,迪呂波既沒有竭力反駁,也沒有因此消沉,而是從嘲笑中檢討自我,激勵自己,最終用成功回答了別人的嘲笑。

1951年,迪呂波出生於比利時南部一個叫做莫蘭維茨的小鎮。父母都是從意大利移民到這裏挖煤的礦工。在姐弟七人中,迪呂波是最小的,也是最不幸的。在他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因車禍去世,這給他的童年蒙上了灰色的陰影。入學第一天,迪呂波因爲沒有穿上衣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說他是個“怪人”。他一臉沮喪地跑回家,“可家裏真的只有這一條褲子,沒有上衣啊。”迪呂波向母親哭訴道。母親聽完後,微微一笑:“哦,親愛的,這沒什麼難過的。沒有穿上衣不要緊,但是沒有學到知識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了。你可以在學習上戰勝那些穿上衣的孩子呀!”迪呂波的眼睛亮了起來,他聽了母親的話,再次回到學校裏。很快,迪呂波因爲成績優異而讓孩子們對他刮目相看,再也不嘲笑他是一個“怪人”了。

比利時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北部的弗拉芒人說的是荷蘭語,南部的瓦隆人說的是法語。迪呂波是以法語爲母語,同時精通意大利語和英語,但對荷蘭語不太精通。在一次北部的競選演說中,迪呂波用荷蘭語談到實施財政緊縮政策的“緊迫性”時,將“緊迫”說成了“喝酒”,被荷蘭語媒體抓住了把柄。比利時荷語系最有影響的《最新消息報》諷刺迪呂波說:“他已經準備好擔任首相,但他的荷蘭語還沒準備好。”北部最大的分裂主義政黨新弗拉芒聯盟主席德韋弗嘲笑他說:“我們家的尼日利亞清潔工,來比利時只有兩年,荷蘭語要比迪呂波說得好。”這些嘲笑導致迪呂波在北部荷蘭語地區支持率頗低。因爲,人們無法信任一個連荷蘭語都說不好的人能夠領導好比利時整個國家。

面對嘲笑,迪呂波說:“對不起,我的荷蘭語確實說得不好,但是,我相信我一定會說好的!”自此,在每次議會中,迪呂波都會使用荷蘭語,儘管有時候會有語法錯誤,但他的荷蘭語水平越來越高了。近日,荷蘭自由黨對外透露迪呂波在議會中已經不需要使用同聲翻譯,而他的這種執著的精神也漸漸讓北部的弗拉芒人心生敬佩。

迪呂波就任首相時,比利時的國債佔據了GDP的96%。在歐元區國家中,僅次於希臘和意大利,經濟十分慘淡。法國的《新聞報》首先發難,取笑他說:“比利時人寧願相信童話,也不指望迪呂波能夠解決這個國家的棘手難題。”隨後,多家媒體參與進來,輿論旋渦鋪天蓋地地向着迪呂波捲來。而此時的迪呂波沒有向公衆表達自己執政的信心,而是選擇了沉默。因爲,他決定用事實說話。

在隨後的時間裏,迪呂波大力實施改革措施,發展第三產業和旅遊業,緩解了經濟危機。僅2012年一年,比利時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當年的財政附加值達到2587。11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8。6%,比上年增長了2個百分點。雖然沒有徹底解決比利時的經濟危機,但卻使國內經濟出現了一絲復甦的跡象。就這樣,一句話也沒有說的迪呂波用成功化解了輿論壓力,讓那些嘲笑他的媒體閉了嘴。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別人的嘲笑。面對嘲笑,聲嘶力竭地反駁無用,因嘲笑而意志消沉無用,只有在嘲笑中正視自己,激勵自己,把嘲笑當做動力,用成功回擊嘲笑,這纔是最好的答案。譬如,比利時總統迪呂波。

簡短的勵志名人故事4:這一跪,春風得意遇知音

歷史見證了這一刻,世界見證了這一刻!北京時間2月18日,當王濛在溫哥華冬奧會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決賽中成功衛冕之後,在全世界無數觀衆面前,她激動地跪在冰面上,衝着自己的教練磕了兩個頭。

不知內情的人也許會這樣想,王濛的這一跪,只是其奪金後狂喜激動的'宣泄,而瞭解內幕的人此時一定明白,王濛的這一跪,是她從一個“刺頭青”走向成熟後對自己教練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話說:“這兩個頭,一是感謝教練的知遇之恩,是她讓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該怎麼滑;二是感謝領導、隊友和醫務人員等所有給予我幫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練,就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主教練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轟”的李琰。

2006年,在都靈冬奧會上,年僅20歲的王以44秒345輕鬆奪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軍,爲中國代表團贏得都靈冬奧會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國代表團在都靈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爲國家隊最大牌的隊員。2007年,李琰從美國回來擔任中國短道速滑隊教練不久,就遇上了亞洲冬季運動會的召開。當中國女子隊在1500米比賽失利後,王把失利的原因歸咎於李琰的執教理念,在公開場合口出狂言:“這是什麼戰術呀?什麼都沒有,我覺得自己不適合再在國家隊了,我會主動申請回到黑龍江隊。”當時,王並未意識到自己這句話會在社會上產生什麼負面影響,一時間輿論譁然,王和主教練李琰之間的矛盾,成爲人們議論的熱點。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把狂妄、自大、“刺頭青”等詞語毫不吝嗇地送給了年輕的王。

雖然王濛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在隊裏寫了檢查公開向李琰教練道歉,最終還是被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龍江隊。

在被“下放”的那段時間,王濛彷彿變了一個人。她後來回憶說:“從都靈冬奧會所謂的‘一夜成名’到‘亞冬會風波’,我承載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沒有被挫折擊倒爬不起來,我一直咬緊牙關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沖沖衝,因爲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子。像我這樣年齡的女孩子,還在父母身邊撒嬌、在學校無憂無慮求學、和朋友打鬧,但我明白,從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線,爲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這些都不再屬於我。”

當王再度回到國家隊時,李琰並未計較前嫌,而是大度寬容地接納了她,併力主王擔任了國家隊的隊長。猶如鳳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訓練下成績突飛猛進,擔負起了“領軍人物”這個角色,和李琰相處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觸頗深地說:“以前確實是我錯了,經歷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體會到了李教練一顆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誨下,我已完全改變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賽時只管我自己,自己賽好就行了,現在看到隊友們賽得好,我打心眼裏高興。”

在此後3年的所有賽事中,王濛參加的500米比賽幾乎沒有讓冠軍旁落,她甚至成了這個項目世界上能滑進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沒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績越好,對教練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說:“王濛越來越成熟和沉穩了,她已具備了大將風度。”

當王濛在溫哥華冬奧會上奪得500米金牌,從而使她成爲中國隊首個在冬奧會上衛冕成功的選手後,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來朝夕相處的教練李琰,在滑過終點線後的第一時間,她便衝到了教練席,對着自己的恩師李琰雙膝跪地磕了兩個頭,隨後一躍而起,緊緊抱住了李琰。

此時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愛徒緊緊相擁,喜極而泣地開玩笑道:“真是個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後就該朝我要紅包了,這不是過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以最傳統最感恩的方式感謝主教練對我的寬容,更感謝教練帶給我這麼好的成績,讓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錯。我雖然感覺自己比以前更沉穩了,但我認爲,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標的時候,就越容易發生問題,所以,就越要加強自身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