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職場勵志 > 職場勵志:職場女性要學會“扎堆兒”

職場勵志:職場女性要學會“扎堆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職場勵志:職場女性要學會“扎堆兒”

職場勵志:職場女性要學會“扎堆兒”

滿足心靈需要 減輕職業壓力——

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進入職場以後,往往喜歡“扎堆兒”,連吃飯和上廁所也要一起去。

女性扎堆會不會成爲辦公室政治的溫牀?或者成爲獨生子女戒不掉的“奶瓶”?記者採訪了兩位職場心理專家。他們卻認爲,女性無論在職場內還是職場外,不妨多扎扎堆兒。

有人用電視劇《金枝欲孽》裏的人物,來比喻周圍的職場女性,特別是諷刺那些喜歡“扎堆兒”的女性,將她們看成辦公室的“是非地、傳染源”。但專家認爲,這樣貶低“扎堆兒”現象是不妥的。

扎堆兒讓女性感到幸福與安全,可以滿足女性心靈的需要。

“全民健心計劃。週末公益課堂”特約專家、心理諮詢實務專家張麗女士認爲:“扎堆兒的現象跟女性的情感交流特點是分不開的,女性從小就習慣集體行動,夥伴的態度和建議可以起到幫助她們完善自我認同的作用。”

扎堆兒讓她們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女性重視交流甚於競爭,小時候玩遊戲,如果有哪個女孩受到欺負,哭了,會有一羣女孩子圍上來安慰。這讓她們在長大後,遇到困難也喜歡找自己的小羣體傾訴,集體的幫助讓她們感到幸福。所以說,扎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起到心理補償的作用。

當然也有的女性很獨立,不大喜歡扎堆兒,然而大多數女性都是不會拒絕扎堆兒給她們帶來的認同感的。

“全民健心計劃。週末公益課堂”發起者、首席專家尹璞先生認爲,無論對於女孩子還是成熟的職業女性,扎堆兒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需求。

尹璞先生在《關愛職場女性》專題講座中提出:“職場女性,本質是女性,而白領、強人之類的,只是社會角色。她們不應該只表現強大獨立,應該多關心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

一個人對社會的需求無非有兩點,一是獨立感,二是歸屬感,相比之下,男性偏重於前者,女性偏重於後者。女性爲了適應職場需要,往往使用男性模式來思考,過多地追求獨立感,會比較缺乏歸屬感,扎堆兒正好可以彌補這部分需要,爲女性提供情感溝通的渠道。

扎堆兒現象不代表幼稚,它有助於職場之中自我價值的認可與確立。

張麗女士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子是從農村來的,大學畢業後進了外企,發現自己很孤單,沒有伴兒,有些事情不知道怎麼去做,感到很不安全,覺得自己被甩下了。其實她本人能力很強,並沒有她自己描述的那樣無能。”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確認自我價值,這個自我價值感有一部分來自外界反饋,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確信。自己確信度越高,就越獨立。如果外界認可佔據了她確認自我價值的大部分,她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一旦反饋不夠,自己的價值感就會降低,感覺自己的能力很弱。
在沒進入大學和職場之前,女孩子往往都被隔離在單獨的家庭之中,父母並不是總能有效地傳授給她們人際交往的技巧,甚至不鼓勵女孩兒與人交往,而且因爲年齡造成的代溝,一些特定的話題比如時尚和觀念等她們無法與父母交流。因此,在進入社會之後,她們可以通過扎堆兒來進行學習,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

張女士舉了另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子因爲家庭關係不夠親密,面對陌生人講話時總覺得十分緊張,後來通過觀察女伴的一舉一動,也漸漸學習到了如何幫助別人和理解別人,怎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扎堆兒成了幫助年輕女性更好地成長的學校。

扎堆兒並不等於小團體,更不是辦公室政治的溫牀。

尹璞先生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女性每到一個環境後,都喜歡迅速創建一個自己熟悉的社會體系,就好像一個小家,在多個層面上都有支撐:有長輩、有晚輩、有兄弟姐妹等等,在職場上也是如此。 張麗更是進一步指出,相對於職場男性的“獨狼”心態,女性這種“羣狼戰術”更符合人們的心理。

現實生活中人們工作壓力很大,互相支持和信息交流都是很重要的。人們應該在樂於助人之外,更應該樂於求助,這樣才能造成合作的氛圍,把壓力分開到羣體上。

有人擔心,這不是小團體麼?專家們認爲沒必要擔心:“扎堆兒與小團體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有共同和明確的目標。在職場之中,領導對小團體是非常反感的,因爲這往往帶有幫派性質,會影響到日常工作的.開展,而女孩子扎堆兒多數與工作無關,也很少會成爲有着共同和明確目標、配合作戰的‘戰鬥團隊’,領導多會比較寬容。有趣的是,會對這種現象產生些微不適的,往往是女性領導。”
 

但這也因人而異,張女士談到:有一位女性領導,讓手下扎堆兒的女孩子們經常給她一些建議,有時還會主動參與討論,聆聽她們的談話,但是作爲領導,她是非常有保留地加入,以避免非議。這樣就能將扎堆兒與工作很好的結合起來。

別讓“扎堆兒”增添焦慮

兩位專家都指出,如果掌握不好度,扎堆兒也會扎出問題。

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把扎堆兒變成了工作聚會。其實女性扎堆兒最好不要總談工作,否則完全達不到減輕壓力和情感交流的目的,反而成爲埋怨、牢騷的集散地。

專家建議,最好在工作以外也能建立一些小型的,與工作、事業無關,而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心理需要相關的社會支撐體系。這樣才真正起到充實生活、開闊視野、多開幾扇窗的目的。

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那就是害怕被孤立,最後造成心理焦慮。

張麗女士分析道:“其實堆裏的人也分成三種:一是天生的領導者和中心人物,二是被中心人物吸引來的追隨者,她們都很開心。”

第三種,就是最容易產生問題的一種———不很情願加入的邊緣人。她們並非出於完全自願,但是爲了不讓自己落單,出於一種從衆的心理加入。

如果你是這種人,最終解決的方法是要確信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些東西能不能從其他渠道獲得。要麼調試自己,學習與人們的交流,要麼選擇離開。如果是因爲敏感怕羞而產生交流困難的,不應該選擇逃避,而要向夥伴學習如何與人交往,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解決人際交往障礙。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本站職場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