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歡迎大家分享。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電影,通過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表達了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可以用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自己、改變人生的主題。風雨哈佛路也被評選爲最勵志電影。

劇情介紹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成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這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在這部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中,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人物情感。影片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藉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蹟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髮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裏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爲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着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爲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爲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穫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藉着對信念的執着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爲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着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影評

《風雨哈佛路》是莉絲的自傳,記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它的英文名字是Breaking Night,但是這個名字並不符合全書的內容。破曉時分,人應該是逐漸清醒的,意識到了黑暗的恐怖,忍受着絕望的煎熬而盼望曙光的到來。裏面記敘的內容大部分是作者兒時的生活,雖然黑暗,但是作者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是黑暗,她是處於昏睡的暗夜裏的人。但是書中一個必要的人物,作者的姐姐莉莎,倒真的可以說一直處於黎明前的黑暗的掙扎。是魯迅說的,鐵盒子裏醒着的那些痛苦的人。

莉莎被一對富裕善良的夫婦收養過,她對美好的生活有過經歷,所以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是骯髒黑暗的,並被這種黑暗折磨的身心疲憊。

她會與父母進行抗爭,與父母爭奪生活費。那些買毒品的前,應該去買成食物。她憤怒地在餐桌上耍脾氣,或許在父母眼中,這個孩子太不乖了,但其實不乖的是父母自己。對那個心理想吃雞肉,卻一心想樹立好孩子形象的妹妹莉絲,她不會有口頭的抱怨,但是她會去捉弄泄憤,她看不慣妹妹的虛僞與無知吧。

她懂得保護自己,面對有孌童癖的老男人,她雖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怎樣的威脅,但是她本能地訓斥他,那種魄力不是莉絲可以期望的。這個過程中,她沒有強調“我”,而是“我們”,她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會順帶地保護自己的妹妹,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

她出淤泥而不染,家裏的環境髒亂不堪,但是她總知道如何讓自己乾淨整潔地去學校。懂得是非黑白,不會像妹妹一樣縱然父母。書中沒有提到莉莎的打工經歷,但是,相同的經濟條件,她要完成學業,而且她會給自己買些化妝品和女性生活用品,所以她肯定也會打工。但是很有可能,她更聰明地找到了恰當的打工機會。她不會像她的父母和妹妹一樣放縱自己,看着家裏的雜亂,不管是那些垃圾還是那對父母,她知道那是永遠收拾不整齊 的,所以她練就了不聞不問的本事,房門外在如何地嘈雜,她也要完成自己的作業。沒有桌椅,她就在牀上坐幾個小時,完成論文、實驗報告。

這樣環境下的女孩子會把很大的希望寄託在男友身上,希望和男友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家,從此擺脫這個爛攤子。莉莎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她交過男友,但是最後她好像沒有和那個男友在一起。在《潛鳥》中,有個類似的女孩,在學校被嫌棄,男友就是她所有的希望,當與男友分開時,她完全崩潰,再也不關注衣着,然後葬身火海,就連自己的孩子,她也寧可帶走,而不是期望他們將來會有更好的明天。她還是堅強地繼續着自己的夢想。

她表現的冷漠,是爲了讓自己與這個骯髒的家庭環境絕緣,防止自己被污染,但是事實上,她也愛着她的家人。她教莉絲用紅色的東西粘在頭上趕走蝨子,不一定就是捉弄,很有可能,她在更小時候也在學校遭受過歧視,也被捉弄過,但是她有辦法克服那些歧視,也許她是可以不在乎,也許她是可以爭取到一些尊重與友好。而那個辦法,她也許以爲有用,但是發現完全是笑話時,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乾脆讓它成爲一個惡作劇。也可能是,她自己就被這樣欺騙、笑話過。她愛着她的家人,可以有更多明確的證據。她接到莉絲的電話會傷心地哽咽,莉絲在走投無路時會想到給莉莎打個電話,這個姐姐永遠是她最後的依靠。莉莎是最後陪伴在媽媽身邊的人,她責怪妹妹莉絲沒有趕回來見媽媽最後一面時的語言簡單重複,卻體現出她對媽媽與妹妹的愛。最後她是唯一一個願意供養妹妹,讓她全力以赴地爲哈佛而戰。

最終她也被莉絲理解與敬佩。

莉莎就是破曉時分的蓮花,在黑暗中守望黎明,處淤泥裏守護聖潔,被誤會而自賞。